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聊斋志异:【役鬼】

2024-09-17女人

原文

山西杨医,善针灸之术,又能役鬼。一出门,则捉骡操鞭者,皆鬼物也。尝夜自他归,与友人同行。途中见二人来,修伟异常。友人大骇。杨便问:「何人?」答云:「长脚王」大头李,敬迓主人」杨曰:「为我前驱。」二人旋踵而行,蹇缓则立候之,若奴隶然。

译文

山西有个姓杨的医生,擅长针灸,还能叫鬼为他做事。一出门,那些牵骡的、拿鞭的都是些鬼。

曾经有天夜里杨医生从外地回家,和朋友一路同行。途中看见迎面走来两个人,又高又大,同常人大不一样。朋友很震惊,杨医生向前便问:「你们是什么人?」回答说:「长脚王、大头李前来敬迎主人。」杨医生说:「给我前边带路。」两人转身飞快向前走去,见杨先生落到后边时,就站住等等他,好像奴隶一样。

针灸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8月11日,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记载文献

针灸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释义: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遗产。

【出处】:【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示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

针灸介绍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分类

艾灸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

艾灸

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浮针疗法

1996年,符仲华通过反复摸索、反复试验,发明了专用针具——「一次性使用浮针」。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甚至胃炎、泌尿道结石、盆腔炎等。该方法以治疗疼痛和一些内科杂病,但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它既有传统中医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也兼具现代医学疗效快捷、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应用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和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并发现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如今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针灸能治疗很多病情,用于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疗成人痘和减肥。

针灸去痘原理:根据每个人的长痘具体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调等,有针对性地制订针灸调理的方案,通过治疗病症,实现经络通畅,实现去痘美容的目的。

一、针灸减肥原理

针灸减肥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大系统功能,加快基础代谢率,从而促进脂肪代谢,产热增加,使积存的脂肪消耗;进而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

针灸减肥通过扶正祛邪,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达到加强脾肾功能,扶助正气,又通过经络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滞于体内的邪气,不仅能取得整体减肥的效果,而且能消除局部脂肪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

第一,通过针灸减肥能有效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肥胖症患者的体中过氧化脂质高于正常值,针灸打通人体减肥要穴后,可以使人体中过氧化脂质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目的。

第二,可以纠正患者的异常食欲,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过多,达到不乏力、不饥饿的目的。针灸以后,胃的排空减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饱的感觉,可以不太想吃东西了。

第三,在于有效调节内分泌紊乱。肥胖症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为什么生了小孩的妇女会发胖,不单是营养过剩,还有生小孩后打破了她的内分泌平衡,引起发胖,女人到了更年期时,内分泌紊乱同样引起发胖。在采用针灸减肥时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系统使内分泌紊乱得以纠正,并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因此达到减肥的目的。

当前减肥方法很多,但针灸减肥有独特的疗效,即安全方便,又无不良反应。针灸减肥不同于药物减肥等,药物作用通常有一定的期限,而针灸减肥是通过调整患者内在功能而发挥内因作用,所以一般不会在针灸减肥治疗停止后很快又发胖。也就是说,针灸减肥一般不反弹。如今,针灸减肥已倍受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是最有效的一种健康减肥方法。特别是针灸治疗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等,可迅速减去多余脂肪,收紧皮肤、不松弛、无皱纹,不影响身体健康。针灸减肥适用于长期减肥无效、药物减肥失败者,具有肥胖患者无需节食、无需大运动量运动、无手术痛苦等优点。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980年)

一、呼吸系统疾病

1.过敏性鼻炎 2.鼻窦炎 3.鼻炎 4.感冒 5.扁桃腺炎 6.急、慢性喉炎 7.气管炎 8.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贲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 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4.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征 39.肩凝症 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44.小儿脑瘫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3种疾病针灸临证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1995)

传统医学:起死回生的针灸术

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果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学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针灸热潮。因为对针灸的学习,西方医学界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外国人还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主要力量。

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并创建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如今,在世界各国,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侧重点在于观察与总结针灸的适应症。而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针灸治疗。针灸如今可以治疗的病症达800多种,其中30%~40%治疗效果显著。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难病症与急性病用以针灸辅助更见疗效。

价值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义。清代潘伟如在【卫生要求】一书中还阐发了针刺的保健作用,他说:「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

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雪苔和中国针灸学会的贺普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起源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具的「针」,繁体作「针」,字从金从咸,「金」表示「金属」,如金、银、青铜等材料,「咸」意为「酸涩」,「金」与「咸」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产生酸涩感觉的器具」。不排除古人采用油炸过的竹针作为一次性针具的可能,这种竹针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涩」的意思。

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三国西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