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异常火爆,而次抛产品意外地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女性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然而,为了增加销量和利润,一些商家纷纷推出了「豪华套餐」,起步数量就高达100支,有的甚至直接以桶为单位销售,担心产品滞销。
消费者们纷纷疯狂抢购,这背后隐藏着商业的奥秘。那么,这种消费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策略呢?
次抛精华下的理性
昔日,护肤领域中「安瓶」被誉为神奇的万能药,然而现在,它似乎已被「次抛」精华悄然取代。在2024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中,美妆市场上出现了一匹黑马——次抛精华。
在2024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中,美妆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然而「次抛精华」无疑是这场竞争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可复美胶原棒次抛在李佳琦直播间狂卖100万单,单链销售额破亿,贾乃亮也为其开设专场带货,销售额同样突破亿元大关。
在双十一快消品预售累计成交榜单中,可复美品牌位居第五。其背后的母公司巨子生物,在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8.2%,达到了25.4亿元,并且净利率高达38.62%,在国内美妆行业中稳居首位。
根据魔镜洞察的数据,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全网次抛精华的销售额高达84.3亿元,而三大平台的商品均价则在150至230元每盒之间。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次抛精华在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
在一本书籍中,「次抛精华」这一词条的笔记数量已突破19万篇,而抖音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更是高达20亿次,这无疑彰显了其非凡的流行热度。
次抛精华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品牌策略与消费者需求相互呼应的结果。品牌方的精明策略和消费者对便捷、高效护肤的追求,共同推动了这场「迷你」护肤革命的兴起。
众所周知,次抛精华的塑料包装相较于传统精华的玻璃瓶包装,在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生产周期更短,周转效率更高,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尤为关键的是,次抛精华不仅为品牌带来了提高客单价和利润最大化的潜力,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身于次抛产品的生产。
很多品牌通常以「囤货装」的形式销售次抛,几十几百支起卖,看似量大价优,实则单价并不低。
以李佳琦双十一直播为例,润百颜品牌的产品1.3ml装130支售价为568元,折合每毫升3.36元;而同品牌1.6ml装100支售价为599元,每毫升价格为3.74元;可复美品牌1.5ml装100支售价699元,每毫升价格达到4.66元。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OLAY小白瓶、珀莱雅源力和薇诺娜特护精华这三款瓶装精华的单价(每毫升)分别为2.5元、2.9元和3.14元。
显而易见,尽管次抛精华的单价并不占优势,但众多的包装和数量却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物有所值」的错觉,进而促使他们进行「囤积式」购买。
次抛精华最初主要以玻尿酸保湿为主,但现在已经涵盖了修护、抗皱、抗氧化、美白、祛痘等多种功效。
通过实施这种细分功效策略,品牌得以触及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护肤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其市场份额。
昔日仅属于少数高端品牌的「珍贵」成分,如今借助次抛包装技术,得以普及至普通消费者,例如那些对光线和氧气敏感的维生素C和视黄醇等。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迎合了消费者对高科技护肤成分的追求,但同时也为那些本不需要一次性包装的产品提供了营销噱头,进而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为消费者「考虑」
品牌方深谙消费者心理,巧妙地利用赠品策略来提升客单价。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次抛产品的赠品都是一些基础护肤产品,这些赠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高,而且很多消费者并不需要。
赠品的设置,旨在提升产品魅力,让消费者产生「物有所值」的满足感,同时,也助力品牌有效解决库存积压问题。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赠品的成本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低价转让的次抛赠品,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象。
随着众多品牌纷纷涌入次抛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在这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品牌们开始在包装设计上寻求突破。
次抛精华的包装形式经历了从最初的胶囊型,发展到如今的滴管型、卡片型、双仓型等多种形态,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多样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看似华丽却实用性不高的设计。
这种「包装内卷」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剧了资源浪费,偏离了护肤的本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而不是花哨的包装。
这种单次使用的精华设计,有效防止了传统精华产品开封后氧化和细菌滋生的问题,确保了使用的卫生和便捷。同时,它精确控制了每次使用的量,既避免了浪费,又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对于频繁出差或旅行的人来说,次抛精华的小巧设计和便携性,让他们无需携带众多瓶罐,大大简化了出行的繁琐。
相较于价格昂贵的正装精华液,次抛式精华的单价更为亲民,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经济风险。若使用后发现产品不适合自己的肤质,还可以选择在二手市场上出售,以减轻经济损失。
无疑,这种低风险的购物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意愿。
近年来,「迷你」产品成为了消费市场的新宠,无论是小巧的奶茶、精致的甜筒还是袖珍的化妆品,都彰显了这一流行趋势。
这些「迷你」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尝鲜的心理,也迎合了当下流行的「小确幸」文化,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一些小小的满足感。
此外,"迷你"产品因其便于控制使用量和减少浪费的特性,与当前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次抛精华作为"迷你"护肤品的代表,无疑也从这一消费趋势中获益。
终究破碎的泡沫
次抛精华的流行,不仅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让消费者产生了一些疑问。随着「万物皆可次抛」这一趋势的兴起,过度包装的问题也随之显现。
而且并非所有护肤成分都需要次抛的形式来保存,一些稳定性较高的成分,例如烟酰胺、泛醇B5等,完全可以使用传统的瓶装形式。
过度包装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相较于玻璃瓶,塑料软管的回收利用率明显较低,导致大量一次性使用的空壳最终转化为难以处理的垃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尽管部分品牌已经实施了回收方案,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仅能暂时缓解问题,并未触及根本。
很多品牌将自己的次抛精华产品夸大宣传,但功效不显著等问题。最多的就是一些主打抗老、修复的次抛精华,实际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部分品牌过度强调「无菌」、「无防腐剂」的概念,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功效。事实上,对于健康的皮肤而言,并不需要医用级的无菌环境,只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标准即可。
过分强调「无菌」理念,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此外,某些成分的活性在开封后,即便采用一次性包装,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这将导致其效果降低。
当前次抛精华市场正经历着泡沫化的阶段。一些品牌在没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情况下,盲目追逐市场趋势,导致产品之间差异性不大。为了吸引顾客,他们不得不依赖于低价策略和营销技巧。
这种 不可持续 的发展模式,最终会导致市场乱象,损害消费者利益。未来,次抛精华市场需要回归理性,注重产品 研发和创新 ,提升产品品质和功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次抛精华的问世,无疑为用户带来了既方便又卫生的护肤新体验,然而,它也面临着包装过度和效果存疑的挑战。
消费者在面对次抛热潮时,应保持理性,依据个人肤质和实际需求挑选合适的产品。避免因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而受到「迷你」、「无菌」、「高科技」等营销噱头的影响。重要的是要关注产品的实际效果和成分,而非仅仅被营销概念所吸引。
对于品牌而言,则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功效,只有真正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有效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