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8句精华 了解春秋战国8大名家

2024-09-17女人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 1600 —公元前 256 年),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普通百姓不能进校读书,只有贵族才可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 年—前 221 年),古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盛况,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1.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

老子名聃( d ā n ),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写了【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认为社会动荡,是人们违背了自然,所以「无为而治」才能治理好。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一直在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等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 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外篇·知北游)

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很快就过完一生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曾经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3.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著述,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称为 「六经」。他的言论被收入【论语】。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要待人宽容。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刑杀。他希望回复西周礼乐制度。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4. 孟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告子章句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他人已经开始的行动。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著书立说,被认为是孔子的继承者,被称为 「亚圣」,著有【孟子】。他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5.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劝学)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有【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他主张统治者用 「仁义」「王道」治理国家,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民众的力量巨大。他还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乐来使人向善。

6.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 修身

译文 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 做事就很难获得成功。

墨子,名翟(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7. 商鞅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圣人不法古,不脩 xiū 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 商君书 · 开塞

译文 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商鞅 原名公孙鞅, 战国时期卫国 人,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最初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不受魏惠王重用,正值秦孝公招揽人才,离魏投秦,建议秦孝公变法改革,得到秦孝公的共鸣,后来经过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励军功,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受封在商(今陕西商县),被称为商君,言论被收录在【商君书】。但他的变法轻视教化,刑法严苛,推行连坐,承认奴隶的合法性,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给群众带来巨大痛苦。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后, 秦惠王即位,商鞅被 诬为谋反, 被迫在商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尸身车裂,全家被

8. 韩非子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译文: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韩非,后世尊称为 韩非子 」,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人。 师从荀子,但观念与其不同,没有承袭儒家思想。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 喜刑名法术之学 ,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这使他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皇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被后人整理编纂成【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