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揭秘黄帝内经九型体质,看主角如何对症养生,逆转命运

2024-12-18女人

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让人欲罢不能,角色鲜活得仿佛在你身边。你要是错过了这本书,绝对会后悔,快来加入这场文字的盛宴吧,咱们一起讨论这本宝藏小说的精彩之处!

【黄帝内经九型体质养生】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第一章认清体质好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认识的源头

体质的概念

体质就是指人体由于先天的遗传以及受后天饮食、生活习惯、自然、社会、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外表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提示人们容易患哪些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宜忌。

什么是中医体质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以纠正体质的偏颇,达到防病长寿的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体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人们已经发现,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人们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发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影响都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因此,不良体质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改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积极的养生方法来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以及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黄帝内经】中早就记载了体质的形成、特征、分类,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的关系。提出在治病与养生时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区分患者的体质。

【黄帝内经】提出的体质分类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中医典籍,后世中医理论都是从此书发展而来的。【黄帝内经】中许多篇章都涉及体质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比如【灵枢·通天】中,根据人体阴阳的多少,提出将人体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的阴阳五态人,明确指出阴阳偏颇是病态的体质,阴阳相对平衡才是正常体质。这种认识直到现在仍未被改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又将阴阳五态进一步细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如此产生二十五种人格类型。此篇进一步阐述了体质的概念,以及体质与自然环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等因素的关系,揭示出体质就是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活动倾向。【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融入到体质分类的范畴,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无疑都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

【灵枢·逆顺肥瘦】中将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三类。【灵枢·卫气失常】又将肥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并对每一类型人的生理上的差别、气血的多少、体质的强弱等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灵枢·寿夭刚柔】中指出人的性格有刚有柔,人的体质有强有弱,人的身型有高有矮,人的生理、病理有阴有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改善的方法。【灵枢·论勇】对勇、怯两种体质类型的精神面貌、外部特征与内在的脏腑功能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质学说的鼻祖,其论述内容涵盖了人体的性别、年龄、禀赋、体态、外貌、性格、心理、地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及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为个体治疗和养生提供了指导纲领。

中医体质学说的三种基础理论

体质过程论

「体质过程论」认为,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与机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每一个个体在其自身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体质阶段,即幼年(稚阴稚阳)→青年(气血渐盛)→壮年(气血充盛)→老年(五脏气衰),幼年时的活泼可爱,青年时的朝气蓬勃,中年时的成熟稳重,老年时的从容不迫,这都是同一个体由于其发育水平和程度的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体质特性。其中每个阶段的体质特性也有相应的差异,这些不同的体质阶段依机体发育的程序相互连续,共同构成了个体体质发展的全过程。不同个体的体质发展过程,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性别差异、某些生理缺陷与遗传性特禀体质。

形神构成论

「形神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包括形态与功能)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中医也称为「形神相关」。

每个个体的躯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都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形,就是形体、形态结构,比如人的高矮胖瘦、骨骼肌肉、毛发皮肤、五官九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神,指性格心理、情绪反应等,是可以感受得到而不能触摸到的。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形神相关,就是说形与神在人体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基于这种「形神相关」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形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形体与心理的双重特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一定的形态结构,可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禀赋遗传论

「禀赋遗传论」认为,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人在后天的生活中,体质会受到环境、养护等作用的反复修改,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本质的、遗传来的体质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变化不大。

【黄帝内经·灵枢】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就是说人体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而形成胚胎,禀受母亲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形成的。由此父母的体质特征也影响着孩子的体质,所以人体从呱呱落地时就开始存在着个体体质和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

因此可以说,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父母身体的强弱、胖瘦、肤色,父母的性格、气质都会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而父母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也很有可能传给后代。

先天禀赋也受胎儿在母体里发育状况的影响,所以怀孕时要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准妈妈在怀孕前要注意调养自己的体质。这样才利于胎儿形成良好的体质。

当然,我们既要重视先天的体质禀性,也要注意后天的养护。即使先天获得的体质很糟,也不要气馁,只要做好后天的养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体质偏颇。

体质辨识因人而异

强弱寒热不同

体质有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别。因此,必须结合体质而辨证论治。如面白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本是寒湿之体,若感受寒湿之邪,就要用姜附参苓之类的大热方药才能把邪去除;若感受湿热之邪则必缠绵难愈,尚须通阳以化湿,药性过凉则湿邪愈加闭阻于内而阳气更加虚乏。反之,如面色苍白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故其治与阳虚之体必定迥然不同。故阳虚、阴虚之体,虽同感湿热之邪,治法却大不相同。总之,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年龄不同

人体气血及脏腑盛衰等生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能力,所以年龄长幼与治疗关系密切。如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不论用温热剂还是苦寒剂,均应中病即止,就是说病情痊愈即停止。因苦寒之品易伐小儿生生之气,辛热之属则易损真阴。又如老年人大多肾气已衰,中气虚乏,易受邪致病,而得病之后多见虚证,或虚中夹实。因此治病用药尤须审慎。正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论,对老年病的治疗应审体质、保真气、慎劫夺。

性别不同

男子为阳刚之体,阴弱而阳旺,脏腑功能较强,代谢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压、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等方面均高于女性,所以男性容易患阳证、热证,如高血压、心脏病、秃发等,病情反应也较女性激烈。

女子为阴柔之体,阴盛而阳弱,脏腑功能较弱,女子免疫功能较男子强,基础代谢率较低。因此,虽然女子体质较弱,但寿命较长。

男子在生理上有分泌精液现象,在生殖功能病变中以阳痿、遗精、早泄、房劳、疝痛等为主要病症。

女子有经、带、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以月经失调、血崩、经闭、痛经、带下等为主要病症。

男子多性格外向,心胸开阔;女子多性格内向,多愁善感。

男性中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者明显多于女性;女性中血瘀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者明显多于男性。男性体质养生要重视养肾护阳,女性体质养生要重视补气养血。

男性要少食狗肉、辣椒等辛温燥烈的食物。女性要少吃寒凉食物,尤其是夏天。

生活条件、地域不同

生活习惯、营养状况对体质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膏粱厚味酿积既久,多为痰湿或湿热体质;纵欲恣情,多损真阴真阳;饥饱劳役多使脾胃致虚,因而治疗上须区别对待。

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一,人体的体质也有差异,因此中医治病讲究因地制宜。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由于体质的差异,即使同一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候,故其治则异。另一方面,即使病因或疾病不同,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往往可出现相似或相同的症候,故其治则同。

用药宜忌不同

由于体质有阴阳偏颇的差异,临床治疗应视体质而用药。其一,注意药物性味,一般来说,阴虚体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阳虚体质者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气虚体质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其二,注意用药剂量,一般来说,体长而壮实者剂量宜大;体瘦而弱者,剂量宜小。急躁者宜大剂取其速效;性多疑者宜平妥之剂缓求之。

预后调理不同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中医学很重视预后调理,以促其康复。这也属于治疗范畴。此时常需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视患者的体质特征而异。如燥红质者热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辛温食物或辛辣之味;腻滞质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等滋腻之物及五味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

【黄帝内经】中暗藏的体质调养法

别人的养生方法不能随便套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对养生的认知都存在误区,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养生方法随意「拿来」用到自己的身上,可是人与人的体质不同,即使是同一类体质的人,养生方法也未必就适合,因为人的体质会有很多微妙的差异!就像【灵枢·寿夭刚柔】中所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出生以来,其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等本来就不同——有人强壮,有人瘦弱,有人高,有人矮,有人体质偏阳,有人体质偏阴……除此之外,人在后天生活中由于受地域、经历、习惯、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的体质进一步差异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体,要认识到自己身体的独特性。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养生方法能完全适合于你,因此在养生保健时,不能盲目跟从,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遵循「异」和「顺」的原则。「异」就是要了解不同的人体质有差异,对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能随便「拿来」;「顺」就是要顺应自己的体质,以自我为主,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只有这样做,才是养生的真谛,才不会因为错误的养生方法导致体质有失偏颇,从而危害健康。

在体质与病因、病理的关系上,【黄帝内经】中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种体质的人易患某些病。而且感染邪气以后,因体质不同也会「为病各异」。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例如,木型之人,耐春夏,不耐秋冬,因此在春夏就要采取措施,预先壮阳;火型之人,性情急迫,当注意缓和情绪,宁心静神。这就是中医养生学「因人摄生」的理论基础。

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是决定一个人体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等,会对一个人的体质产生影响。

例如: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北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气候,因此从「形」上讲,西北方的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方的人体质多柔弱,腠理偏疏松。我国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者较多;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者较多;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者较多,阳虚体质者较少;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者较多;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者较多。地域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施方用药也有所不同。

我们要尽量选择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的地方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人的脏器受到清新空气的影响,心神受到优美环境的影响,人的体质也会得到改善。

饮食习惯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食品加工方式、饮食结构、吃多吃少、进食方式等,都会对体质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质是吃出来的也不为过。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人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影响体质,从而对人体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质产生重要作用。

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而充足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如果饮食不当,将会影响脾胃功能,使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人体体质发生不良改变。如长期饮食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容易使体质虚弱。饱食没有节制,则会损伤脾胃,形成形盛气虚的体质。偏嗜某些饮食,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不均衡,出现一部分营养成分过剩,一部分营养成分缺乏,从而形成偏颇体质。如长期偏嗜寒凉的食物,容易形成阳虚的体质;长期偏嗜温热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阴虚体质;偏嗜甘甜可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肥腻,多形成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

特别是五脏应五味,偏嗜某味就会导致对应的脏器功能受到影响,致使机体阴阳失衡,继而导致体质出现偏颇。

疾病和药物会影响或改变体质

疾病制约体质的形成,体质又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重病、慢性病,不仅会损害人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

生病了,就要服药,但药用得不恰当,也会给体质带来不良的影响。药有寒热温凉的差异和酸甘苦辛咸的不同,若长期偏用某一性味的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衰,从而改变人体体质。而且「是药三分毒」,因此,虽然生病、用药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选药时,应谨慎操作,不要盲目。

发挥药的作用不应该是像对抗疗法那样去压制身体的病症,而是要顺势,去引导病症,把病症之气借药的力量排泄出去。原则上不要轻易用药。

平常的感冒发烧,对于身体体质的增强也有很大好处,通过物理降温就可以了。很多人一发烧就看病,打针吃药阻止它,问题反而大了。其实不是太严重的话,不吃退烧的药,身体也会好,并产生抗体,以后对这类疾病的免疫力就会增强;打喷嚏是为了把更多的病菌排出体外……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些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体缺乏了解。

七情过激也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神状态的好坏对体质的形成也很重要。精神情志,贵于调和。情志舒畅有节,就会使身体健壮。如果长期精神抑郁,或精神波动很大,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人的很多病其实都由消极情绪所致。不良的情绪对机体的影响非常大,持续的不良情绪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还会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等。只要消除了造成疾病的消极情绪,很多人都能恢复健康。

所以保持积极正常的心态其实非常重要。

目前医学界已经不断证明,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更快恢复健康。甚至有的医生还让一些癌症患者通过登山等活动,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免疫力。

中医有「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的说法。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其中某一种情志过度,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起体质偏颇。七情过激,往往还会导致众多的「心病」,动摇健康体质的基础。所以说七情过激也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体质偏颇

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小节,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千万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和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睡早起,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患得患失……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而身体过于疲劳或过于安逸、依赖空调、以车代步、不离电脑、长时间打麻将等现代生活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身体过劳,易转化为气虚体质。神劳更是不容忽视。用脑过度伤心脾,用眼过度伤肝血,会造成气血不足,转化为气虚体质。身体过逸,容易转化为郁滞体质。有的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吃过苦,觉得现在是享福的时候了,经常休息,又是进补,又是吃药,结果身体反而越来越糟。

体质养生要注重生活调理

养生其实并不复杂,最关键的就是重视日常生活调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是能够合理地调适生活,做到饮食有节、作息顺应天时、不过度劳累,这样就可以使人形神俱旺,阴阳协调统一,尽享天年。重视日常生活的调理,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防未病」。防未病是体质养生的核心内容。不要等发病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预防,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掘井,战争开始了再去造兵器,那就晚了。

其次,要顺应体质合理生活。体质不同,人在生活环境、饮食需要、作息规律、疾病防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先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再顺应自己的体质特殊性,注意合理地调理。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滋阴清热,饮食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而阳虚体质的人,养生关键重在补阳,要多食羊肉、鹿肉、山药、红枣等具有壮阳、健脾功效的食物。

最后,要注意调「神」养生。在人体这个统一整体中,起统率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率调节下,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重视「神」的调养,比如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从而起到很好的养「神」作用。

体质养生可借天时

儿童时期:纯阳之体要多注意

小儿是纯阳之体,容易产生高热惊厥、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肺炎、积滞等疾病,因此要谨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预防性使用。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更要注意,否则就会陷入不良循环,体质会越来越差。

要想小儿体内没有热气、不积滞,就需要饮食均衡,帮助小儿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小儿玩到几点是几点、太晚睡觉;少吃饼干、巧克力、奶油、饮料、火腿肠等精细加工后的高热量、高营养食品;不要总怕孩子吃不饱,满世界追着喂饭;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这样自然会养出健康的孩子。

如果小儿先天不足、生长发育滞后的话,家长则要注意:宁愿稍饿三分,不要过饱一分。因为过饱只会伤脾胃。一些早产儿,如果后天总是吃得很饱很好,反而容易引起单纯性肥胖。

儿童体质类型较多,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血虚体质、过敏体质均较为常见。

青春发育期:不要肥胖

进入青春期,是女孩子改善体质的好阶段。

体质血虚、气虚的女孩子,月经期要小心,不要受寒、不吃生冷食物、不生气,注意腰骶部、少腹部的保暖,不剧烈运动,月经后在饮食上适当进补,比如红枣、桂圆、枸杞子、莲子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虚和血虚的体质。

痰湿体质、形体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因为一旦明显肥胖,容易闭经,然后更加肥胖,加重痰湿体质的明显偏颇。

青春期还要长身体、长个子,虽然速度已经不能和儿童相比,但是嘴馋贪吃,尤其女孩子零食不断,这也很容易导致肥胖。痰湿、气虚、阳虚体质的女孩子这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发胖,因为上述体质本身就容易导致肥胖,尤其育龄期生孩子之后,很可能喝凉水都会胖。青春期就肥胖,没有给体重正常增长留下一点余地,产后要胖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痛经的女孩子,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酒、糯米甜酒、红糖水,给少腹腰骶保暖,不要再穿露脐装,还要注意加强个性修养,尽量温和不躁不怒,否则很容易促生或加重血瘀体质,尤其进入中年后,容易导致色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妇女产后:坐月子不可受风寒

妇女怀孕期间,身体内环境、脏腑功能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气血相对旺盛以养育后代,对于虚性体质是一个较好的调整时机。

生产过程中产妇紧张、用力、失血,体力消耗大,气血不足,百节空虚,腠理疏松。「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产前产后,冰火两重天。

体质血虚、气虚、阳虚、血瘀的女性如果注意产后月子调养,其体质很可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也很可能使气虚、血虚、阳虚、血瘀等体质出现明显偏颇,甚至落下病根,比如肌肉劳损、腰腿关节痛、贫血、抑郁症、胃病、偏头痛、眼花、视力下降等。凡是月子里落下的病,很难治。

坐月子要注意三点:

第一,身上、头上汗出潮湿时,不要洗头洗澡,应该待汗落,皮肤干爽时再洗,并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洗完后把身体头发完全擦干后再穿衣服或睡觉。

第二,产后不可受寒受风,少吃寒凉水果。情绪要舒畅,饮食宜温热熟软。

第三,产后饮食调养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分别服用不同的有补血活血作用的食物,只要适合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的状况,没有必要一定要服用某种食物。

更年期:固护阳气振根基

如果人们在更年期注意调养,就能为自己获得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些铺垫,明代医家张介宾谓之「中年修理振根基」,人的根基就是肾气。肾气不亏不伤,在小儿则促进生长发育,在成人则增强身体素质,在老人则延缓衰老速度。

进入更年期,生命活力明显下降,所以阳虚;因为阳虚,所以蒸腾气化、新陈代谢缓慢,痰湿、血瘀由此渐生渐多。这时以阳虚、痰湿、血瘀等混合性体质较为常见。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畏寒怕冷、不敢再吃冷东西、怕风吹等,这是正常衰老的表现,不用刻意补益,平时饮食和用药注意不用少用寒凉之品即可。但是,痰湿、血瘀则务必使之少生,否则后患无穷。要少吃、少盐、少油、少乱补。适当进食山药、陈皮、薏苡仁(薏米)、生姜等利于减少痰湿之品。心态平和,多运动,少用空调冷气,适当进食山楂、红酒、糯米甜酒、黑木耳等食品,利于减少瘀血。

更年期要控制体重,尤其是腰腹围。进入更年期,可能睡不着午觉、睡不够8小时了,但只要睡醒不疲乏,就不要担心害怕,顺其自然。更不能计较名利,争强好胜,用气斗狠。更年期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懂得舍弃、放弃就是养生。

大病后的康复阶段:不可过饱或多肉

大病之后的康复期是改善调整体质的关键时期,并非说大病之后身体会更好,而是说,一方面不仅要使疾病痊愈,各项指标正常或好转,更重要的是体质要尽量恢复至病前原有水平,而不使之更加虚弱或复杂;另一方面大病往往令人感受到疾病的巨大痛苦、经历生死考验,促使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珍视生命,重视养生,能够较病前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能科学地生活、起居、饮食,从而因祸得福,使体质得到改善。

大病康复期的养生,不同疾病具体方法也不同,但也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随着食欲的恢复,宁可饥三分,不可过饱一分,尤其在康复初期,更应避免过饱、油腻。二是亲属朋友鼓励、关心但不过度,使之心绪相对宁静。

阴阳平衡是体质养生的宗旨

阴阳平衡是养生治病的关键

世界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平衡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都要遵循的准则,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世间万物运化的动力。

人体疾病的形成是因为阴阳的失调,所以养生治病的关键也在于恢复阴阳平衡。凡是有点「道行」的中医,都会依据阴阳来诊病、治病。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这样的说法:「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段话把人体的每一脏、每一腑都分出了阴阳,把人体的每一层次,无论是整体与局部,还是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概括成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体,这充分说明了人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体质养生也要阴阳平衡

体质是人体各层次阴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阴阳运动的产物。所以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之阴阳、天地之阴阳、自身之阴阳……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然相「合」,与天地相「合」,与自身本质相「合」,使人体内在的、外在的各种阴阳对立关系都达到平衡状态,这样才能健康长寿。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重视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关系,要把阴阳平衡当做体质养生的宗旨,顺应体质,合理养生。

根据不同体质治病

体质作为个体在生命过程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必然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要素。通过辨识体质类型,可预示不同体质类型所易患的疾病,以利于通过辨体施保、辨体施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体质不同,需要采取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案,量体裁衣,才能将体质调养到最佳状态。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同一治法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可能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故疗效不一。

体质决定病因

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中医病因学对这一现象早有认识,针对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淫邪的特点有「同气相求」之说。如阳虚体质形寒怕冷,易感寒邪而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燥红质者素体阴虚,不耐暑热而易感温邪;黏滞质者体素湿盛,易感湿邪,常因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黄帝内经】中还有「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五变】)等记载。由此可见,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年老肾衰,多病痰饮咳喘。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体质的偏颇是造成机体易于感受某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体质影响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原因,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入;正气实,则邪无自入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强弱。

体质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在于体质是否易感受外来的邪气。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立刻发病的,有不立刻发病的,也有时而复发的。体质健壮,正气旺盛,则难以致病;体质衰弱,正气内虚,则易于发病。如脾阳素虚之人,稍进生冷之物,便会发生泄泻;而脾胃强盛者,虽食生冷之物,却不发病。可见,感受邪气之后,机体发病与否,往往决定于体质。当然我们决不能因为强调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而否定邪气的作用。要提醒的是,人体感受了邪气,因其体质不同,也不一定就能患病;即使患病,其临床类型和发病经过也因人而异。

体质不同导致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症状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如同样感受寒邪,有的人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有的人一发病就出现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泄泻,脉象缓弱等脾阳不足之证。前者平时体质尚强,正气御邪于肌表;后者阳气素虚,正不胜邪,以致寒邪直中太阴,故出现上述情况。又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所发生的感冒,由于病邪不同,体质各异,感受也有轻重。因此,其临床类型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别,以及挟湿、挟暑等不同兼证。张仲景所论之伤寒,其转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然后传入三阴。

为什么有的人从厥阴而热化,有的人却从少阴而寒化。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由此可见,病因相同或疾病相同,而体质不同,则出现不同的症状。另一方面,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即使是不同的病因或不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症状。如泄泻和水肿都可以表现出脾肾阳虚之证。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病因不同或疾病不同,而体质相同,所以才出现了相同的征候。可见,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根据。

看一看,你属于九型体质中的哪一种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黄帝内经九型体质养生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生活 {readNum}人在读
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