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小说至臻精华 第一节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2024-09-30女人

小说至臻精华·第一节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对于小说的学习,我们学习的第一个考点就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在这节课中,我们会从设问矩阵、知识快闪、解题密码、规范作答四个方面对这一考点进行详细的学习。通过学习设问矩阵,学生能明确设问上的易混点;通过学习知识快闪,学生能知道运用哪些知识点进行解题;通过学习解题密码,学生能知道本考点题目的解题思路;通过学习规范作答,学生在书写答案时能规范答题。最后,通过习题训练加深对这一考点的理解,从而初步掌握高考小说—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类习题的解法。

一、 设问矩阵

1. 小说中的某某有哪些特点,简要说明。

2. 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某某具有那些优秀品质,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文中某某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注】设问上的易混:

1. 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不必结合具体文字作分析,且点与点不能交叉。

「分析」题不仅要有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而且要结合具体文字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2. 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职业、技能、习惯等。

二、知识快闪

1. 小说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2. 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3.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小说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的。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5. 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及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当小说中的人物不止一个时,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点。

三、解题密码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目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

明确是「概括」还是「分析」,是「形象」还是「性格」。

第二步:梳理文章,确定形象

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所处环境,情节等角度进行考虑,最后确定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

第三步:规范作答

最后根据知识储备,运用术语整合出答案,注意分点。

四、规范作答

模板一: ①本文塑造了一个……、……、……的……形象。②……(具体分析)。

模板二: ①……(形象) :……(分析);②……(形象) :……(分析);③……(形象) :……(分析)。

例1:【蓑衣】

问题: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习题参考答案】本文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的 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

例2:【官宴】

问题:小说中的袁子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习题参考答案】①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银清淤固堤,治理水患。②为官清廉,有奉献精神:为廉官楷模,甚至为清淤固堤搭上自己的俸银。③有计谋,有智慧:为筹银固堤,巧设诬陷计,后又设宴宽恕,让乡绅和店铺老板们自愿筹银来完成固堤工程。

概括人物形象时,我们书写的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正面形象:善解人意、富有爱心、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懂事能干、善于变通、诚实守信、技艺高超、顽强拼搏、智勇双全、积极乐观、诚实守信、……

反面形象:胆小怯懦、故步自封、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孤傲自负、奸诈多疑、唯利是图、爱慕虚荣、贪图享乐……

五、模拟考场

(2023·江西省吉水县第二中学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桃树

江岸

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的时候有两个绰号,一个是「侉女人」,一个是「国民党婆」。她的老家在豫北安阳,硬腔硬板的口音和黄泥湾当地接近湖北的甜糯口音相差太大,惹人嘲笑,为她赢得第一个绰号。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介书生,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戎,战死沙场,他的遗孀解放以后就此赢得第二个绰号。

不过已经有几十年没人再叫奶奶的绰号了。老迈的奶奶近来真是有点糊涂了,表现之一是她把自己的鞋子洗了。奶奶童年的时候包过脚,还没有包成三寸金莲,就放脚了,但她的脚比普通人的脚还是要小一码。她的这双小脚在她后来的千里之徙中让她吃尽了苦头。她的鞋特别难买,必须靠手工做。年轻的时候,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后来她做不动了,就由我妈帮她做。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我妈发现奶奶晾晒在窗台上的刚刚洗过的一双小鞋,惊讶地叫了一声,把我们所有人都惊动了,跑到了院子里。

奶奶糊涂的第二个表现是突然馋嘴了。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两棵是五月桃,一棵是八月桃。我们家的桃子和本地土桃完全不一样,不仅个大,而且水分多,咬一口,甜掉牙。我们家的桃树是用奶奶从老家安阳带来的桃核种植的,据奶奶说,那味道和她老家的桃子一模一样。五月桃快成熟了,又白又大地挂满枝头。从不贪嘴的奶奶竟然要吃桃子。奶奶咬了几口五月桃,就放下了,要吃八月桃。八月桃还是青涩的,看着奶奶一点点啃八月桃,我们的腮帮子都浸满了酸水。奶奶捧着那个八月桃,隔一会儿就啃一口,啃了一个上午。

奶奶糊涂的第三个表现是她喜欢哼曲儿了。奶奶面朝北方,依偎着桃树,久久凝视北方的天空。层峦叠嶂阻断了奶奶的视线,奶奶能看见的顶多是桃树顶上北方天空的一角。看着看着,奶奶竟然哼起了小曲儿。我们都不懂得奶奶哼唱的是什么。还是我妈细心,听出来奶奶哼唱的是【小放牛】。我妈是大跃进期间从平原逃进山里的,饿晕在路上,被奶奶救活,做了光棍汉我爸的老婆。我妈和奶奶一辈子相处得非常亲密,我爸五十九岁那年去世了,我妈独自奉养着奶奶。年轻的时候,奶奶偷偷唱过【小放牛】给她听,说是河北民歌,安阳人都会唱。我妈说,【小放牛】有三段,你奶奶翻来覆去就唱第三段: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什么鸟儿身披着绿豆衫?什么鸟儿催人把田种?什么鸟儿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我妈背转身,抹开了眼泪。我妈说,看来,你奶奶的大限到了。停了停,我妈又说,她是想你爷爷了……

我妈跟我们讲过奶奶的故事,都是她们娘儿俩闲聊时,奶奶告诉她的。从我妈那里,我们知道了奶奶所有的故事,令人唏嘘。

阳春三月,桃花灿烂的时候,奶奶的村庄开过来一支军队。奶奶家也进驻了不少兵,挤满了偏院。后来,奶奶就认识了很多兵,也认识了我爷爷。不训练的时候,爷爷就邀奶奶去庄子周围看桃花。后来,就偷财主家的桃子给奶奶吃。五月桃罢园了,就偷八月桃。八月桃还很青涩,但是奶奶吃得津津有味,每天让爷爷去偷。爷爷咬过一口八月桃,酸得倒牙,就呸地一口吐了。这个丫头怎么那么喜欢吃青桃呢?爷爷非常狐疑。他毕竟二十多岁了,猛一下就明白了,吓出一身冷汗。吃到八月桃罢园的时候,爷爷的部队接到调令,要开往前线抗击日寇。开拔之前,爷爷找到奶奶,泪流满面,掏出一封写清地址的家信,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塞给了奶奶。奶奶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极要脸面的,爷爷怕他走了,奶奶的丑事一暴露,她准会被她父亲活埋。奶奶就在爷爷部队开拔的那个晚上,悄悄用烟灰抹脏了脸蛋,背个小包袱,逃出了她的村庄,一路向南而去。

我妈说,你奶奶肯定想念你爷爷了。她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月,等她找到黄泥湾的时候,你爷爷的【抗日烈士证明书】和三百元抚恤金已经由政府送到家好几天了。

弥留之际,奶奶的枕边被我们放满了又白又大又甜的八月桃,我们往奶奶的手心里也塞了两个。奶奶的嘴唇还在轻微地翕动,我妈贴耳去听,听了一会儿,我妈抽泣着说,你奶奶还在哼【小放牛】:喜鹊穿青又穿白,金鹦哥身披着绿豆衫,布谷鸟催人把田种,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注)小放牛:流行于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

1 .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学生答案】 在大跃进期间,救活了 「我」的妈妈,表现了奶奶的热心肠。害怕被父亲活埋,逃出了村庄,表现了奶奶怕死。奶奶总在哼唱【小放牛】,表现了奶奶热爱唱歌。

【学生得分】2分

【标准答案】 勤劳能干:年轻时,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②心地善良,有爱心:大跃进期间,救活从平原逃进山里的「我」的妈妈。③忠于爱情:与爷爷相爱,「爷爷」去前线抗战,她按照「爷爷」留下的地址去找「家」;爷爷阵亡后,她仍思念不已。

【学生失分原因】 首先,答案没有分点;其次,概括形象时不能抓住主要情节进行概括;最后,对奶奶整体的形象认知有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年轻时,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勤劳能干」的性格特征;「我妈是大跃进期间从平原逃进山里的,饿晕在路上,被奶奶救活」,贫穷的年代,自己家人几乎都难以维持生计,奶奶还救活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可见她心地善良,有爱心;「奶奶就在爷爷部队开拔的那个晚上,悄悄用烟灰抹脏了脸蛋,背个小包袱,逃出了她的村庄,一路向南而去」,爷爷因抗战牺牲,奶奶守着家,守着父亲一辈子,这表现了她忠于爱情的特点。

六、新题快练 (带★的题目不是本节考点,可略讲)

1. (2023·湖北荆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感人故事。

B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直接表明形势紧张。

C . 八路军的撤退不利除了天气原因之外,与八路军和日军力量有差距也有很大的关系。

D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习题参考答案】B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 直接表明形势紧张」错误。这是间接描写战争,应该是「暗示形势紧张」。故选 B。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B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C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虚一实,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D .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习题参考答案】C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 「 一虚一实」错误。第一次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3)结合文本分析小菊和大娘的形象特征。

【本题题法结合】 通过我们刚刚对「解题密码」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解答本题的答题思路。① 首先是仔细审题。通过对「设问矩阵」栏目上关于设问上的易混的学习 ,我们可以完美规避掉在审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设问上的易混我们发现本题的考点是「分析」和「形象」。因此我们在概括形象的时候,即可以考虑人物的内在,又可以考虑人物的外在。② 其次,梳理文章,确定形象。通过对「知识快闪」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所处环境,情节等角度进行考虑,最后确定人物形象。阅读文章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情节、动作、神态等角度概括小菊的形象;可通过动作、语言等角度概括大娘的人物形象。③ 最后,规范作答。通过「规范作答」栏目的学习 ,我们能够对答案进行规范书写,避免了因答案书写不规范而丢分的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①小菊:矜持内敛。听出李连长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听说李连长要过河,「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可见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战士牺牲后,作者描写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神态动作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②大娘:热情直爽。大娘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可见大娘是一个热情直爽的人。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角度:听出李连长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小菊听说李连长要过河,「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可见小菊关心军队,却不直接表露,可见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

从神态、动作等角度:当战士牺牲后,由「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可知,战士牺牲后,小菊用力织布、发呆,这些动作神态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这与她矜持内敛的性格是相合的。

从动作、语言等角度:李连长来了,大娘听出李连长的声音,就「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可以看出李大娘的热情。以及大娘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就大声催促老金,由这些,可见大娘是一个热情直爽的人。

★(考点:解读作品的创作意图) (4)文本一和文本二对战争的描写有很大的区别,试结合文本从审美风格的角度分析二者在战争描写上的不同。

【习题参考答案】①【碑】展现出的是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文本一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多次写到天气寒冷、河水结冰,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并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巨大牺牲以及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②【荷花淀】展现的是清新明快的审美风格。文本二中【荷花淀】选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如「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显得轻松明快。重在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一中,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借助「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等内容,调动感官,使用修辞,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

环境描写上,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多次写到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以此来烘托战争的残酷氛围;

由「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和「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可知,得知战士牺牲后,大娘一家非常悲痛,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的神态直接表达了悲伤,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动作神态,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这些内容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

文本二中,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借助「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语言简洁,节奏轻快,描写的重点不在如何作战,而是战后打捞战利品,如「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作战刚刚结束,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这里凸显了战士们的乐观,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

2. (2023·广东潮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发报员刘菊花

骆驼

说实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刘菊花会来找我。

就在去年,秋天吧。天空像书上说的那样万里无云。其实,也不知道是多少里无云,因为我的心情好,感觉万里都不够。

刘菊花面带微笑,无数苍老的痕迹,布满了那张当年青春荡漾的脸,那笑容里甚至还看出了几丝祈求。不敢想象,当年在小镇红极一时的刘菊花,在多年以后,会以如此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时,市里正举办一届技能大赛,范围广泛。我在负责这次大赛的具体事务。刘菊花来找我,是想参加这届比赛。至今也不知道,刘菊花是如何打听到我的。她甚至还托我的那位在县城某局当副局长的同学给我说情。

我对刘菊花说,只要有技能,谁都可以参加啊。

刘菊花说,我这个技能,你是知道的,十几年前,不必说;现在,不知道还算不算?

我当然知道。

刘菊花一说,我真的犯难了。我不敢贸然回答她。我告诉她,我请示了相关领导后,再给她答复,但请她一定放心,我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

刘菊花满怀希望的离开了。

我怎么也难以将刚才这个刘菊花,与当年那位刘菊花联系起来。

我需要啰嗦几句。刘菊花当年是云盘梁所在的那个小镇邮电所的发报员,她收发电报的技术,在全县范围,无人可比。发报间那满壁奖状、锦旗,足以说明一切。「长得像画报上的人儿样」,这是小镇人对她的评价。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刘菊花已经在邮电所发报很多年了。我们常常偷偷地在她所在的发报间的窗下,偷听她发报。她把「1」不读成一,要读成「幺」;「7」不读成七,要读成「拐」;「0」不读成零,要读成「洞」……

当她读出这些令我们无比兴奋的读法和音调时,我们便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她极小声地念,然后便捂着嘴,窃窃地笑。她的嗓音惊人地动听,我们认为,远比广播里县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动人。我们常常听着听着就忘记了回家,直到她下班出来,对我们一声吼,我们才鸟兽般散去,意犹未尽。

而今,我在给朋友报手机号码的时候,都难以改变对那几个敏感数字的读法。

我将刘菊花准备参赛的事情汇报后,领导也十分为难。领导说,电报退出我们这个通讯舞台好多年了,新的一代人,谁知道什么叫电报啊?这次,连打算盘都不在此列,电报,就更不能算了。

我不知如何答复刘菊花,我的眼前,老是闪现出她当年的模样,老是闪现出她前几天报名参赛时那双期盼的眼睛。

我把情况告诉了我的那位副局长同学。同学在电话里,半天没有做声。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讲述了刘菊花的一些情况。

电报业务退出通讯舞台后,刘菊花便被调到另外一个小镇任报务员,每天面对一大堆报刊信件,刘菊花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她常常在下班之后,一个人戴上耳机,很认真地演练收报或发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小镇邮电所的领导怕这样长期下去会出事,便向县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们商议后,将她调回县城,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下来的刘菊花,表现日渐怪异,常常独自静坐,对着领导特批给自己留作纪念的那些发报工具发呆。她时常自言自语的背诵电报内容,说出来的,全是数字,没有几个人能够听懂。他甚至将报纸上或者书上的文章,翻译成电报,一个人默默的背诵,默默地收发。她常常对人说,她这样一手好技能,就这样废了,她不甘心!大家都认为,刘菊花算是被她的特长毁了。

同学告诉我,这次一定要想法救救她,让她展示一下技能,说不定可以改变她的病态。

我再次向领导提出这事,结果可想而知。

我在焦虑不安中度过一段时日。

某天,在与市电视台的一位当编导的朋友喝酒聊天时,我茅塞顿开。我当即与他商定,让刘菊花参加他主导的「梨州奇人」的节目。

没想到,刘菊花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表现得那么出人意料。我的那位编导朋友说,这是他编导生涯十几年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奇人。刘菊花天生就是个搞表演的料子,可惜发现得太迟了!她的镇定自若,简直是与生俱来!我要对她进行包装!让她快速红起来!我的那位编导朋友慷慨激昂地对我说。

果然就红了。

刘菊花的节目在市台播出后,反响强烈。人们对刘菊花对数字的超强记忆能力,极为佩服。刘菊花很快就成了名人。

后来,在我的那位编导朋友的努力下,刘菊花又多次参加了省、市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刘菊花在电视里,表现依然那么镇定自若:她转过身去,短暂地看一下背后那满版的数字,然后,面对观众,一字不差地背出。在聚光灯下,在阵阵掌声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刘菊花,坐在小镇那个简陋的发报间里,美丽动人的样子。

美中不足的是,无论编导们怎么引导,刘菊花始终改不了那唯一的缺点,她始终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

(载【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19期「经典新读」栏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菊花从过去时代的名人到脱离现实生活不被社会认同理解的反常之人,职业技能的正反作用影响着她的人生。

B .小说中处处充满了他人的人性温暖的善良关怀,让刘菊花奇人奇技得以发挥,能东山再起,重现人生亮丽。

C .刘菊花修炼了一辈子的专业技能竟然使她成为数字记忆达人,说明传统职业技能被时代的新舞台包装,它的精神和价值就会被人们重新评估。

D .刘菊花个人命运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大起大落,引发了我们关于个人命运与工作职业错位交织的深度思考。

【习题参考答案】B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 .「小说中处处充满了他人的人性温暖的善良关怀」说法错误。从文中的「小镇邮电所的领导怕这样长期下去会出事」「我再次向领导提出这事,结果可想而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有着「人性温暖的善良关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充满了反转的特点,刘菊花连续两次陷入人生暗黑后,再次重现的人生的反转,启发读者去思考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所隐含的现实意义。

B .刘菊花被提前办理退休成为了「废人」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刘菊花的再次成功是故事的高潮,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刘菊花的典型形象,巧妙地形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匠心。

D .刘菊花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的细节两次重复出现,与刘菊花大起大落的人生叙事相匹配,形成了故事的叙事基调。

【习题参考答案】C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刘菊花的典型形象」分析错误。文中描写刘菊花时并没有运用大量的语言、心理描写。

(3)小说在刻画刘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本题题法结合】 通过我们刚刚对「解题密码」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解答本题的答题思路。① 首先是仔细审题。通过对「设问矩阵」栏目上关于设问上的易混的学习 ,我们可以完美规避掉在审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设问上的易混我们发现本题的考点是「分析」和「形象」。因此我们在概括形象的时候,即可以考虑人物的内在,又可以考虑人物的外在。② 其次,梳理文章,确定形象。通过对「知识快闪」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所处环境,情节等角度进行考虑,最后确定人物形象。阅读文章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情节、他人评价等角度概括刘菊花的人物形象。③ 最后,规范作答。通过「规范作答」栏目的学习 ,我们能够对答案进行规范书写,避免了因答案书写不规范而丢分的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①执着专注。如她忘我地坚持演练收发报技能,始终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②勇于寻找机遇。如她找我参加技能比赛,希望能够找到展示技能的舞台。③镇定自若。如她在娱乐节目中表演时冷静自若,给编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技艺高超。如她有收发电报的高超技能,有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力。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角度:①从文中「她常常在下班之后,一个人戴上耳机,很认真地演练收报或发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她把‘1’不读成一,要读成‘幺’;‘7’不读成七,要读成‘拐’;‘0’不读成零,要读成‘洞’」等情节可以看出,刘菊花热爱发报事业,对发报事业执着专注。

②从文中「刘菊花来找我,是想参加这届比赛。至今也不知道,刘菊花是如何打听到我的。她甚至还托我的那位在县城某局当副局长的同学给我说情」可看出,虽然现在电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刘桂花勇于寻找机遇,一直梦想着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③从「她甚至将报纸上或者书上的文章,翻译成电报,一个人默默的背诵,默默地收发」「她转过身去,短暂地看一下背后那满版的数字,然后,面对观众,一字不差地背出」等都可以看出她技艺高超,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力。

从他人评价角度:文中「刘菊花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表现得那么出人意料。我的那位编导朋友说,这是他编导生涯十几年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奇人。刘菊花天生就是个搞表演的料子,可惜发现得太迟了!她的镇定自若,简直是与生俱来」可知,刘桂花心理素质好,具有表演天赋,面对大场面也能镇定自若。

★(考点:人物形象的作用) (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习题参考答案】讲述故事。刘菊花的故事是「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关心与推荐,刘菊花得以参加「梨州奇人」的节目,人生轨迹由低迷走向了辉煌。衬托人物:主人公刘菊花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成功前,她的「病态」与我的 「焦虑」「犯难」,成功后,她的镇定自若与我的欣赏都能相互映衬。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

在小说中,「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对于刘桂花的经历,都是通过「我」的讲述来展现的,而关于刘桂花的情节,也是靠「我」的讲述来推进的。

同时,「我」也是事件的参与者,刘桂花找到「我」要参加技能大赛,在经过「我」的努力之后失败参赛之后,优势经过「我」的关心与推荐,刘菊花得以参加「梨州奇人」的节目,刘桂花的人生轨迹由此从低迷走向了辉煌。

我」在小说还对主人公刘菊花起到衬托的作用。在成功之前,刘桂花因为专长无法发挥而陷入「病态」,「她甚至将报纸上或者书上的文章,翻译成电报,一个人默默的背诵,默默地收发」,而我对此 「焦虑」,通过「我」的情绪来衬托刘桂花对事业的执着。而成功后,「刘菊花在电视里,表现依然那么镇定自若:她转过身去,短暂地看一下背后那满版的数字,然后,面对观众,一字不差地背出」,「在阵阵掌声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刘菊花,坐在小镇那个简陋的发报间里,美丽动人的样子」,她的镇定自若与我的欣赏都能相互映衬。

3. (2023·广东潮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冬天,快过阴历年的时候,一个风雪满天的星期日,余永泽从外面抱回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有便宜坊的烤鸭,有天福号的酱肉,还有非常精致的点心和一瓶白兰地酒。道静接过这些东西,奇怪地问:

你买这些干什么?」

余永泽在道静的脸上吧地亲了一下,高兴地说:「今天请个贵人来吃点喝点。」

道静噘着嘴巴看着余永泽不动,不高兴地说:

什么贵人?——我不侍候你那贵人!」

过了一会儿,风雪小了一点,「贵人」终于来了。这人像个运动员,穿着灯笼裤、球鞋,粗粗壮壮的。可是一双大眼睛却很有精神。进门后,余永泽赶忙热情地给道静介绍:

这是罗大方,我们历史系的同学。」他又转过身把道静介绍给他,「这是林道静,我的爱人。」

罗大方伸出大手握住道静的手,亲切地笑笑说:

好,我们认识认识。你现在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

道静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她觉得罗大方这个人挺直爽,一见面就很关心别人的生活。他对人像个朋友,可不像什么「贵人」。于是她笑着,赶快给客人斟上水,一边张罗着这顿丰盛的晚餐,一边听他们谈什么话。

老余,你现在弄起考据来啦?」客人说。

是啊,国文系嘛,就得钻故纸堆。对这些,我现在兴趣很浓。你怎么样?还忙着救国工作?」「不。」罗大方避而不谈这些,仍然接着刚才的话头,「你们弄考据,整理国故很好,这也是需要的。可是,千万别上了胡博士的圈套,钻到‘读书救国’的牛角尖里。那,那可就……」他机灵的大眼睛忽然一转,头一摆,对余永泽和林道静爽朗地大笑起来,「嘿,朋友!我来背一下胡博士的杰作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嘿嘿,你先别背,我来问你!」余永泽慌忙打断罗大方的话,脸上浮起极不自然的笑容,「你父亲不是跟胡适很熟,现在,他们的情况怎么样?……我的意思是问胡适近来忙不忙?」

问我父亲和博士他们吗?一对难兄难弟!他们一同研究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然后贩卖给中国人,好叫中国人高高兴兴地承认‘有奶便是娘’,以便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来奴役中国。怎么?老余,你问胡适忙不忙是什么意思?」这位罗大方口若悬河,一说就是一套。

别忙,先吃饭喝酒。」余永泽笑着张罗着让罗大方坐下。

客人和余永泽都坐在铺着洁白桌布的小圆桌旁吃起来了,罗大方惊奇地说:「老余,你好阔呀,干吗弄这些酒菜?」

老同学嘛,应当招待招待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找胡适么,」余永泽微笑着说起来,「我读王国维和罗振玉的著作,里面有些问题弄不大清楚,想找胡适问问——尽管他在某些地方有毛病,好些人都骂他,不过依我看,他毕竟是中国现代的学者。他治理学问的态度和他的渊博知识还是有可资学习之处的。所以我想把些问题向他请教。可是,他是名学者,咱是个穷学生,不好意思直接找他。因为你父亲和他熟,所以我想托你……」余永泽把一大块烤鸭夹到罗大方的碟子里,脸上露出极其殷勤的笑容。

罗大方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他把头摇得货郎鼓似的,一边吃着一边说:

有学问的教授多得很,干什么单找胡适?我看算了吧!我给你介绍别人可以,就是不管介绍胡博士。」

余永泽竭力抑制自己的失望、不满,喊着林道静说:「你也吃饭来吧。」他又转向罗大方仍然笑着问,「喂,老罗,你们一伙子南下示威的救国代表都哪儿去了?怎么听不到你们活动的信啦?李孟瑜呢?——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干将。」

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了。」罗大方放下酒杯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在小屋各处观看着。「老余,你们两个都是青年人,可不要失掉青年人的锐气啾!能活动,还是参加些外面的活动。南下那阵子,老余,你在北平不是也很激昂吗?」

是啊。」余永泽说,「现在,我也并非不激昂。不过那么喊喊口号,挥挥拳头,我认为管不了什么事。我是采取我自己的形式来救国的。来,老罗,再吃一点。」他仍然殷勤地劝罗大方吃。

你的形式就是从洋装书变成线装书;从学生服变成长袍大褂。」道静忽然笑着插了话。不知怎的,虽然和罗大方初次见面,但她的同情却在他那边。她觉得他不知有哪些地方,有些像她在北戴河碰到过的卢嘉川。

不要听她瞎说!」余永泽急忙接过道静的话,对罗大方笑着说,「她因为找不到工作,无处泄愤,就常常找我出气。这样的社会真是不免叫人气愤,我为她的工作真不知跑了多少腿,着了多少急,结果还是不得不把她耽误在家里替我洗衣做饭。这社会,‘毕业就是失业’,一点儿不假。现在我就在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老罗,你的职业一定不成问题,因为你有那样一个有地位的父亲。」

算啦,我才不稀罕他的栽培呢。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只好各行其是!」罗大方说着就要往外走,「谢谢你们二位,我走啦。」

(有删改)

注:林道静因养母逼婚,离家出走,在海边被余永泽相救。几经相遇,两人结婚,后因见解不同,林道静离开小资意识的余永泽,走上革命之路!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讲述了余永泽准备了精美的菜肴,说明这位「贵人」,是他真正的朋友,平时处处提携余永泽。

B .本文通过罗大方的语言,点明余永泽只考虑个人出路,越来越看不清学生运动的真实趋势和国民党的腐朽。

C .余永泽虽然明显能感受到罗大方对胡博士的种种嘲意,但仍坚持不懈请求罗大方帮忙介绍胡博士,说明他是一个为了救国积极努力的知识分子。

D .面对林道静貌似无意的嘲笑,余永泽的解释,可以看出他比林道静更加成熟,更熟悉社会的形势。

【习题参考答案】B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 是他真正的朋友,平时处处提携余永泽」错误,文中提及「因为你父亲和他熟,所以我想托你……」「余永泽把一大块烤鸭夹到罗大方的碟子里,脸上露出极其殷勤的笑容」,可见两人关系一般,余永泽是有求于罗大方才宴请他的;

C.「 他是一个为了救国积极努力的知识分子」错误,文中提及「现在我就在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老罗,你的职业一定不成问题」「‘毕业就是失业’,一点儿不假。现在我就在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说明余永泽只不过是为了找工作;

D.「 更加成熟,更熟悉社会的形势」错误,文中提及「因为你有那样一个有地位的父亲」「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了」,余永泽只是为了求取工作,他是庸俗自私的。故选B。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反衬来刻画人物,余永泽和罗大方对待胡博士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境界,人物性格清晰明了。

B .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是本文特色,小说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了罗大方这样一个豪迈爽朗的热情革命青年。

C .语言风格上,作者以流畅、简练的叙述和热情的笔调行文,本文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D .【青春之歌】在选取素材,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观点传递上都有明显的创作特色,如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的并置呈现了独特的结构魅力。

【习题参考答案】C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错误,本文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比重不大。故选C。

(3)本文对林道静的描写虽少却形象鲜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本题题法结合】 通过我们刚刚对「解题密码」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解答本题的答题思路。① 首先是仔细审题。通过对「设问矩阵」栏目上关于设问上的易混的学习 ,我们可以完美规避掉在审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设问上的易混我们发现本题的考点是「分析」和「形象」。因此我们在概括形象的时候,即可以考虑人物的内在,又可以考虑人物的外在。② 其次,梳理文章,确定形象。通过对「知识快闪」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所处环境,情节等角度进行考虑,最后确定人物形象。阅读文章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情节、语言、神态等角度概括林道静的人物形象。③ 最后,规范作答。通过「规范作答」栏目的学习 ,我们能够对答案进行规范书写,避免了因答案书写不规范而丢分的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①温顺贤良。虽不理解余永泽请客的目的,依旧热情招待罗大方。②思想先进。对余永泽越来越复古的衣着和学术追求不认可。③单纯热情。被罗大方和卢嘉川的人格魅力吸引,但对革命以及具体的斗争仍缺乏认识。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语言、神态角度:①由「什么贵人?——我不侍候你那贵人」「于是她笑着,赶快给客人斟上水,一边张罗着这顿丰盛的晚餐,一边听他们谈什么话」可知她虽不理解余永泽请客的目的,依旧热情招待罗大方,说明她温顺贤良。

②「你的形式就是从洋装书变成线装书;从学生服变成长袍大褂」,道静对余永泽越来越复古的衣着和学术追求不认可,表明她思想先进。

③「道静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她觉得罗大方这个人挺直爽,一见面就很关心别人的生活。他对人像个朋友,可不像什么‘贵人’。于是她笑着,赶快给客人斟上水,一边张罗着这顿丰盛的晚餐」「不知怎的,虽然和罗大方初次见面,但她的同情却在他那边。她觉得他不知有哪些地方,有些像她在北戴河碰到过的卢嘉川」,道静被罗大方和卢嘉川的人格魅力吸引,但对革命以及具体的斗争仍缺乏认识,表明她单纯热情。

★(考点:小说情节的作用) (4)此时的林道静与余永泽正处于恋爱阶段,本文设置了余永泽「请贵人」这一情节,作者这一创作有何意图?

【习题参考答案】通过余永泽与林道静两个人对待「贵人」的不同态度,表明两人思想上已经出现了不同,卑微庸俗的余永泽和青春坚强的林道静终究无法白首。正是因为意识上的不同,为后来林道静决别小家庭,克服软弱,走向革命之路,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做铺垫。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余永泽请罗大方吃饭主要是想通过他解决找工作的事情,表面热情,却虚情假意。余永泽只考虑个人出路,卑微庸俗,「不知怎的,虽然和罗大方初次见面,但她的同情却在他那边。她觉得他不知有哪些地方,有些像她在北戴河碰到过的卢嘉川」,林道静被罗大方的人格魅力吸引,觉得他直爽,于是热情招待。余永泽与林道静两个人对待「贵人」的不同态度,表明两人思想上已经出现了不同,也注定精神上不同的两人终究无法白首。

结合注解「后因见解不同,林道静离开小资意识的余永泽,走上革命之路」可知正是因为意识上的不同,为后来林道静决别小家庭,克服软弱,走向革命之路,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一情节为后文林道静的成长作了铺垫,使后文情节不至于突兀。

4. (2023·四川遂宁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的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本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C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现作铺垫。

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习题参考答案】B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误。结合「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和后文青树、红苗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孤独忧伤说法错误。

C.「 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误。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青树辛苦劳作,生活充实,而不能说明青树「孝顺和因循守旧」。

D.「 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误。于文无据,本文主题是寄寓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故选B。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本题题法结合】 通过我们刚刚对「解题密码」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解答本题的答题思路。① 首先是仔细审题。通过对「设问矩阵」栏目上关于设问上的易混的学习 ,我们可以完美规避掉在审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设问上的易混我们发现本题的考点是「分析」和「形象」。因此我们在概括形象的时候,即可以考虑人物的内在,又可以考虑人物的外在。② 其次,梳理文章,确定形象。通过对「知识快闪」栏目的学习 ,我们知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所处环境,情节等角度进行考虑,最后确定人物形象。阅读文章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情节、语言等角度概括红苗的形象。③ 最后,规范作答。通过「规范作答」栏目的学习 ,我们能够对答案进行规范书写,避免了因答案书写不规范而丢分的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①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并毅然嫁给他。②聪慧。她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牛车拉到山外去卖。③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二三十个品种的山果和蔬菜。

【教师讲解提示】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语言角度:①「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可知,红苗主动与青树交谈、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毅然嫁给他。可见,红苗大方,有主见。

②「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可知,红苗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牛车拉到山外去卖,赚回很多钱。可见,红苗很聪慧。

③「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可知,红苗开发出二三十个品种的山果和蔬菜,可见,她很勤劳。

★(考点:标题的作用)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习题参考答案】示例一: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作为小说的题目含蓄而富有诗意;②「远山」富有象征意义,更能表现山间生活的纯净、自然与温馨;③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寄寓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

示例二:以「转弯」为题好。小说情节围绕人与牛是否「转弯」来展开;(2)暗示人物的转变,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生活也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3)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的生活。

【教师讲解提示】如示例(一)以「远山」为题好。

内容上:「山」带给人质朴、自然之感,「远山」远离嘈杂与喧闹,富有象征意义,能让人感受到山间生活的纯净、质朴、自然与温馨。主题上:小说讲述主人公青树与红苗在大山里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效果上:「远山」作为故事展开的环境,引人遐思,以此为题含蓄而富有诗意。

又如示例(二)以「转弯」为题好。

情节上:小说先从作者说「转弯」时发现父亲已不在了,到再说「转弯」时牛的反应,「转弯」的情节多次出现,可以看出小说情节是围绕人与牛「转弯」来展开。人物上:结合文中「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可知,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人的心情越来越舒畅,生活也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以「转弯」为题暗示人物的转变,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主题上:结合文中「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可知,青树从「转弯」中明白了人的思想要转变,过日子也要不断地转弯,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以「转弯」为题揭示了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