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小学每月至少调整1次座位。
调整座位,看起来是一件举手之间就可完成的小事,却成了许多家长的「心头事」,也成了不少老师的「头疼事」。
小小的座位,何以牵动各方的心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学校定期给学生换座位并非新鲜事,但从主管部门层面印发相关通知,实属首次。近年来,中国学生近视问题警钟长鸣。据国家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作为儿童常见眼病,斜视发生率为1%—3%,弱视发生率为3%—5%。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可调节高度的桌椅、照明设备及时更新、开齐开足体育课……在校期间的爱眼护眼,体现在各种细节的点滴呵护中。
定期调整座位亦是如此。受视野角度、黑板反光等影响,如果座位长期不换,少数学生可能会因为一直在视野欠佳的座位而听课受影响。也有家长认为,如果一直不换座位,对部分座位靠后学生来说并不公平。因此,调整座位对于教室视野资源来说,是一种更为公平化的资源调节。定期换座位可以有效预防学生近视、斜视等视力问题,且有益于学生的脊柱发育。
但同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出现了:该如何科学换座位?老师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此前,就有部分家长因各种原因请求将孩子的座位排在靠前或是靠中间的位置。
「老师,我们孩子视力不太好,能不能让她坐前排?」「老师,我们家孩子脊柱侧弯,能不能让他坐中间位置?」「老师,我们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能不能把他放在靠近讲台的位置?」……
事实上,基本每位班主任都遇到过家长诸如此类的请求。家长们的请求也让老师们「有苦难言」,教室中靠前靠中间的座位资源有限,家长们各式各样的请求着实让人为难。倘若因为家长的诉求而特别关照了部分学生,是不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甚至有家长将座位与孩子学习成绩关联,将「优质座位」视为孩子学习成绩进步的「助推器」,这无疑更加牵动了家长们的敏感神经。
小小的「换座位」,却成了考验学校班级治理智慧的「大考题」。为了公平起见,一些老师将孩子们按照身高顺序排好,每竖列学生之间尽量缩小身高差距,避免座位前后调换后,前排个子较高学生挡住后排同学视线。为了班级的整体发展,一些班级还会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对于视力不好的学生,应及时根据医生建议佩戴眼镜矫正视力。针对极少数特殊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订制个人方案。
实际上,教室座位的「c位」不等于人生「c位」,学习成绩更多是与学生学习习惯有关。打消家长对教室座位的偏见,除了双方的坦诚沟通,还需要班主任的整体调控艺术。班级位置的变化,就像是一台节目,班主任就像是总导演,体现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艺术。为了保障后排学生也能听清楚老师上课内容,当前,绝大多数班级都配备了扩音器,许多教师也会在上课时前后排走动,与不同位置的学生进行互动,让不同位置的学生得到同样的关注。
(程晓琳)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