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为什么网球在中国没有一个类似虎扑或懂球帝那样的APP出现?

2017-08-13体育

泻药。

可以搞,但是这种个人竞技主导,而且近年来剧烈断层的运动有什么话题性呢?比约伯格和麦肯罗的时代中国才刚刚改革开放,桑普拉斯,阿加西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球迷仍然寥寥无几。等到三巨头强势崛起,网坛几乎九成的话题就宛若众星拱月围绕着他们三个转;谈实力对比,技术好坏,性格特点也基本围绕着这三个人展开,而这些话题到现在几乎都已经被穷尽。如果你喜欢看一些职业选手甚至前大满贯冠军的赛事点评,infosys,Twitter,Reddit,tennishead,和The New Yorker上面有一众前ATP选手和专业网球评论员撰写的好文供人参考。如果你喜欢用数据来量化球员在各种极端压力下的抗压能力,关键分上面的战术变化,底线相持的攻受转换,还有很多球迷一直争论不休的技术优劣,那么tennisabstract绝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网站。上面不光是有许多统计专业的从业者所提出的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数据指标,还有非常详尽的raw data让爱好者们自己去建模。就比如说,我曾经自创了一个变量叫SACM(slice at the critical moments),以ATP球员的平均水准最为benchmark并简单normalize一下,专门衡量在关键分的时候球员正反手的削球频率。这个变量主要是来判断球员在关键分上面是否出现更为保守的打法战术。如果我更加无聊一些,我甚至可以做一个破发/保发率和削球频率的covariance或者correlation coefficient。总而言之,这个网站上面有着非常多让人惊叹的资源可以去探索。

网球不同于篮球。篮球界无论提出再怎么多的高阶数据,球员在场上的整体表现都无法完全用数据直接衡量。哪怕有一天数据穷尽了所有球场上攻守两端的可能性,球员在场上的精神状态以及球员之间的兼容程度依旧会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除去这些,管理层的买卖运作,球迷们对于自己喜欢的球员在同一个队里面打球(当然也有可能是抱团)的期待,球员在场上肌肉碰撞荡漾开去的涟漪,在场上场下的花边新闻,恩恩怨怨,这些都在源源不断地刺激球迷的神经。但是这些特点网球都没有:网球没有管理层的运作,没有球场上引人注目的beef(如克里斯保罗和隆多的大打出手),没有字母歌在东部半决赛的恶意垫脚,更不容忍任何贬损网球绅士形象的一点一滴。 或许留在球迷记忆中的,最多也就是梅德韦杰夫和西西帕斯在18年罗杰斯杯上,一个「man, you better shut your f**k up& He is just a small kid who doesn’t know how to fight」, 另一个落下一句「f**king Russian」然后拍拍屁股绝尘而去。西西帕斯对教练说,「教练,我想摔拍。」 ATP仿佛看到了打开年轻市场的金钥匙,立马忙不迭地在UTR的预告片上加入了球员摔拍的场景。然后给西西帕斯安上个Greek God的头衔,其让人之忍俊不禁,不亚于有一天张泽被一帮对某个国家怀着刻板印象的ATP官员,单方面封为「太上老君」。 美其名曰,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球员无需压抑,他们的狂放,有点类似陆象山的「学苟之本,六经皆为我注脚」,至于这个本在那里,他们不知道,也不在乎,唯一需要注意和费一点脑子的,是如何正确地使用避孕套。其背后的基本框架,无非也就是ATP组委会为了吸引年轻球迷而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力。频繁的赛程,急剧缩短的发球间隔,把观众屁股钉死在座位的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人心。

最后,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年轻人实在太菜,无论这个菜是可以被翻译成「boring」(无聊的),tedious(单调的),excruciating(难以忍受的),discombobulating(让人觉得挫败的),还是vegetable(菜)。球商一个比一个低,女友换得却一个比一个勤。在场下的作风索然无味,还不如隔壁的大阪直美来得有劲;在场上的比赛,却时不时喘得像窦式心率不齐。也许在日后的某一天,这帮年轻人有一些可以拿4,5,乃至于8个大满贯冠军,二十四五岁被巨头压得直不起腰的那段经历可以被理所当然地付之于年轻经验的不济。新一代的球迷终会接过话语权,来给现在的这帮年轻人洗白。老一辈的球迷则会拉着他们,说去看看12年的澳网,08年的温网,13年的法网,和17年的澳网。在一项自己热爱的体育运动中,怎么能看不到一种放空一切的执念,在那隐藏在坚冰之下的执念背后,正孕育着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个时代,真的快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