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为什么苏联和南斯拉夫足球能用体工队模式取得成功?

2023-04-17体育

抛开时代和足球运动的普及单纯看体工队模式在当时所取得的成绩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

以苏联为例:

早在沙俄时代,足球在俄国就已经得到普及,此后,一直是可以与冰球争夺 第一运动 一般的存在。

1901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就已经出现了俄国最早的城市足球联赛。其时,俄国最高级别的锦标赛叫沙皇杯,由八个城市联赛的冠军争夺。代表圣彼得堡出战第一届沙皇杯的球队是English Nevsky Club。

圣彼得堡城市联赛参与情况

1912年,俄国足协成立;1914年,已经有来自33个城市的近200支球队在俄国足协进行注册,注册球员数量已达5000人。

俄国革命后,苏联成立。

1923年,苏联建立了体工队体系,俱乐部被称作「迪纳摩」,词源来自于希腊,意思为「力量」或者「运动中的力量」,这也与俄国历史上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莫斯科迪纳摩足球俱乐部的俱乐部格言「 Pouer in Motion 」相近。

1924-1935年,苏联先后举办了五届苏联锦标赛。

1936年,苏联顶级足球联赛成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

由于苏联构成的复杂性,苏联顶级足球联赛更多为政治而非为基层服务。于是,除了顶级联赛之外,各加盟国还拥有自己的地区联赛以及地区之下由各大型工厂组成的 厂矿联赛

我曾经简单介绍过东欧经常出现的几大组织,如迪纳摩、中央陆军、火车头、斯巴达克等的含义,分别对应秘密警察、军队、铁路和普通工人的工会。

苏联的厂矿联赛也是基于大型工厂的社区性而建立的——在苏联,厂区近似于最小的社区组织结构,有着社区所拥有的一切,如保卫部、学校、食堂、超市等等等等。

苏联不存在职业运动员的概念,球员均为带有不同编制的专业运动员。

如1975年欧洲金球奖获得者,苏联队史射手王奥列格·布洛欣,他的真实身份是民警少校,每年津贴是320卢布;

而苏联传奇球星瓦伦丁·伊万诺夫,他在填写户籍时使用的地址是「 苏联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莫斯科第二电镀厂电镀三车间 」。

换句话说:

苏联的足球体系看似是体工队,实际上依旧是英国那套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工业足球的逻辑,只不过从名义上来说,苏联只有专业运动员没有职业运动员罢了

骨子里,还是一样的。

从足球发展的历史来看:

苏联解体前夕,让·马克·博斯曼刚刚将列日队和比利时足协告上法庭,英格兰超级联赛还未成立,欧洲足球的人才流动尚未完全兴起,各国的青训体系还没有完全地科学化,足球商业化几乎是没有人听说过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足球发展事实上都在「 螺蛳壳里做道场 」,苏联人对于足球的热爱和普及加之当时还算是有特色的将社区足球与体工队相结合的逻辑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苏联更好地体系化培养足球运动员,也为苏联队带来了一些荣誉——但我们也不要忘了,1980年之前,欧洲杯的参赛队只有四支;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后最后一次以独联体身份参加,欧洲杯的参赛规模也就只有八支球队。

苏联队的辉煌固然有自我的奋斗,但也更多和历史的环境相关

如今,苏联已经解体32年。

32年来,全球足球人才已经开始完全自由地流动,现代球探网络已经将触角伸到每一遍荒漠,足球一流强国的青训体系已经构建完善,饮食科学这种三十年前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学科极大地改变了足球运动员的健康问题,足球商业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足球作为人类运动皇冠上的明珠,其发展逻辑已经和人类推动城市工业化发展近乎一模一样——没有庞大的足球人口,没有先进的青训体系,没有合理的软硬件配套设施(除了场地之外,还包括运动科技、物流、职业联赛、数据分析师等等等等),是根本发展不起来的。

如果再想着很多人幻想中的体工队成功经验,

未免有点刻舟求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