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中超和 CBA 的俱乐部的名字真的很难听吗?

2019-12-25体育

真想起一个装逼的球队名称,请移步日本J联赛,这里几乎就是足球队名装逼教科书,随便举几个例子:

名古屋グランパスエイト (Nagoya Grampus Eight)

サンフレッチェ広島 (Sanfrecce Hiroshima)

横浜F・マリノス (Yokohama F・Marinos)

简单解释一下,第一个「Grampus 」原是英语中的虎鲸,正好又代表了历史上名古屋城天守阁中的一个虎头鱼身的动物形象「金鯱」,「eight」来自名古屋市的市徽「丸に八」。

第二个「Sanfrecce」是日语「三」(san)加上个意大利语词「frecce」,指弓箭,整个意思来自日本战国时代,广岛市所在的中国地区的著名大名毛利元就教子的典故「三本の矢」(其实就是那个听烂的「箭矢捆在一起掰不断」的典故)。

第三个「Marinos」是意大利语中的「水手」,而前面的字母F来自横滨市另一支球队Yokohama Flügels(横滨飞翼),「Flügels」是德语的「翼」,1999年时两队合并,保留Marinos为队名主体,而把Flügels写成字母「F」加到队名中。

=======================

现在可以看到,J联赛式装逼法的基本原则:第一,坚决不用母语;第二,原则上欧陆各国语言随便挑,但不到万不得已别用英语,非要用也得是一般人看不懂的,如「grampus eight」,还有著名的「antlers」(鹿岛鹿角);第三,起号外语名后直接音译回本语言。

按这个原则,中国球队队名的装逼化改造轻而易举,具体讨论几个例子:

广州恒大—— Guangzhou Evergrande —— 广州埃弗格兰帝 (外文名不变,这个半英语半拉丁系的「evergrande」已经有点装逼感了)

北京国安—— Beijing Eintracht (德语:和平,前国脚杨晨效力过的法兰克福队的队名就有这个词)——北京艾因查赫特

上海申花—— Shanghai S. Fiore (意大利语:花,S正好同时代表「上海」和「申」的首字母)——上海S·菲奥雷

其他球队同理,基于现在的名字,丢到法、德、意、西、葡语中翻译一下(别太烂俗的英语也行),最后音译回来。至于CBA的北京鸭、上海东方大鲨鱼之类,改起来就更简单了(中超问题是赞助的企业名大多是两个作形容词的字,不太符合一般队名的风格), Beijing Canard (法语:鸭), Shanghai Tiburón Oriental (西班牙语:东方的鲨鱼),随便开个机翻软件易如反掌。不过CBA的问题是N多球队的名字是「XX虎」,可「虎」在整个印欧语系中都跟「tiger」很像(其实都来自Tigris,即底格里斯河),装逼感不太够。

当然,现世界线中也确实有一支队伍几乎属于这个画风,即已经解散的「广州松日」,对外名称是「 Guangzhou Matsunichi 」,这个直接拷贝日语的「Matsunichi」就有点感觉了。

==============================

话说回来,中国的体育队名跟平时能听说到的国外体育队伍的最大区别,显然是队名里无处不在的企业冠名,而题目里所谓的「难听」感,应该也是来自队名里突兀的企业名称。相比早期的武汉红桃K、广州太阳神等,现在足球界这种以地产企业为主导的名称已经好听多了。其实,体育队伍普遍性由企业冠名的习惯,可以说是整个东亚体育圈的标志特征,不止大陆地区,日、韩、台的职业体育界里,企业冠名球队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进一步反映的是东亚职业体育普遍由企业主导俱乐部财政的特点。

而我们平常听说的其他体育队伍,无论欧洲足球还是美国职业联盟,似乎都没有企业直接命名的传统(当然赛车、自行车这类跨国项目除外)。不过这两者没有商业冠名的原因并不一样。欧洲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始创期普遍带有非盈利组织的色彩,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扶持本队所在地域的整体体育发展,直到现在,欧洲俱乐部里还有诸如德甲「50+1规则」、西甲的俱乐部会员制等维持俱乐部财政独立性的规定。所以绝大多数欧洲俱乐部都创始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乃至更早,并一直维持着前职业体育时代的传统,俱乐部必须有一定的商业独立性,不能随便卖身公司。

而近年来争议很大的红牛集团,就是因先投资球队,然后直接粗暴地冠名球队的做法引发了足球界的极大不满。红牛集团进军德国时,即便德国足协不允许企业持股超半数,也禁止企业冠名(只有本来是拜耳厂队的勒沃库森例外),但它们钻了足协管不到德国地区业余联赛的空子,收购了莱比锡一支第五级联赛队伍,再把商标「Red Bull」改成「Rasen Ballsport」(草地运动),简称RB莱比锡,然后把队徽上的红牛商标模糊化,最后成功拿到了德国联赛牌照,并一路升入德甲。于是,红牛集团和RB莱比锡的这一做法引发了德国足球界的震怒,RB莱比锡甚至通过红牛集团的内部关系,直接从另一支红牛集团控制的奥地利球队萨尔茨堡红牛挖人,这种破坏足球界运营规矩的做法更是使RB莱比锡声名狼藉。

RB莱比锡队徽上的刻意模糊化的红牛商标和合法的胸前广告的对比

所以,欧洲俱乐部队名实质是一种「标识名称」,俱乐部名称通常分三部分:地点、标识、前/后缀(通常是football club,即FC)。一般前/后缀必须要有,地点和标识可以只有其一,如FC Barcelona、Arsenal FC,也可以两者皆有,如Tottenham Hotspur FC。但 很重要的一点是——名字不能改! 标识名称一旦变更,这个队就不是同一回事了。英超的胡尔城「Hull City」就曾数次尝试改名为「Hull Tigers」,但都被足协驳回。而苏超的格拉斯格流浪者破产后,就通过改名为「Rangers FC」的方式宣示了自己的「改头换面」。

而另一方面,美国式商业联盟之所以没有商业冠名,是因为美国式球队在经济上依附于NBA、NFL这样进行统筹商业运作的上层组织,联盟下属的每一支球队通常由联盟授权,全部归某个人或组织所有,而球队本身是个流动资产,队名本身只是一个商标,所以会有「西雅图超音速」突然变成「俄克拉荷马雷霆」的情况出现。而基于封闭式联盟的特性,球队在财政上受联盟限制(所以会出现工资帽、劳资谈判这类的特色现象),原则上也就不容许商业公司直接介入球队运营,甚至连球衣广告都不允许(所以美国富商一般都是以个人名义持有球队,而不会动用自己公司的名义)。其实不单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有发达的封闭式体育联盟的国家的球队名也都和美国类似(地名+复数名词)。

========================

回到东亚体育。对整个东亚的职业体育来说,影响最深远的其实是 日本的职业棒球 ,这应该是东亚范围内最早的职业联赛系统。而日本职业棒球从创始的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 企业下属球队 」性质,日职棒最早的两支球队,就是战前由东京读卖新闻社创立的读卖巨人,和大阪阪神铁路创立的阪神虎,这两队的商业关系一直持续近一个世纪至今。在此之后,日本职棒就一直延续了企业冠名球队的传统。实际上,日本几乎所有体育项目(包括足球)都是以「厂队」模式发端的,运动队实质上是某企业的一个业务部门,运营直接受企业财政调度,受企业的人事安排掌控,而联赛实际上是「企业交流赛」(对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去年的讲橄榄球的日剧【比赛结束】)。只是当一个运动发展到职业化程度后,「厂队」也就直接招募从事运动业务的「员工」,而非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员工。至于现在的日本J联赛为何变成了一开始提到的那种中二风格,是因为90年代日本创立职业联赛时效仿欧洲,不允许企业冠名,但J联赛球队仍然受企业的控制,比如前面说到的横浜F・マリノス,它起初就是日产汽车的厂队,现在日产依然在球队中控股80%。

日本这种企业主导职业体育的传统深刻影响了之后整个东亚的职业体育运行模式,包括韩国的足球、棒球,台湾地区的棒球,以及大陆90年代后的足球、篮球(国安、申花也是企业名),乃至其他项目。这也是对于东亚这种大多发端于近几十年的职业体育系统来说比较合理的模式,因为东亚既没有欧洲那种历史跨度极大的综合俱乐部,也没有美国式商业联盟的财力基础,但东亚最不缺的就是大型企业或集团。所以,东亚体育基本就是「 先有企业再有球队,一家走了就找下家,真没接盘了球队直接解散 」的运营模式,你甚至都不能说这是企业在通过冠名球队来做广告,因为球队本身就是企业办的。而遇到天津权健这样的赞助企业被直接一锅端的情况,自然也就显得尴尬无比。不单中国足篮联赛,整个东亚范围内受企业主导模式影响最搞笑的是台湾地区的「中华职棒」,本来台湾的棒球联赛系统就没有几支队,中途还爆发了一系列丑闻,导致一大批赞助商退出,最后愣是只剩下了四个队,队名则成了「统一7-ELEVEn狮」「Lamigo桃猿」这种怪异的画风。

参考

西班牙人人争当足球球星,为什么篮球还那么强?

为什么足球的凯尔特人队是「Celtic」,而篮球的凯尔特人队是「Cel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