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中国足球青训的问题根源是什么?是缺好的教练还是缺好的苗子?

2024-01-30体育

我依然是那个观点,根源就是缺好的教育,所以导致上述两种「人才」都缺。

教练和球员只是庞大足球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而这个产业在国内目前确实只能称之为「领域」,还从来没有实现过产业化。国内足球发展的各个阶段很多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多数老一代教练是从专业队球员转型而来,他们在球员时代就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对足球技战术知识的理解和传递也一直跟不上时代变化,无法将兴趣教育和枯燥的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即便在1992年红山口会议后,中国足球走向职业化改革,但三十多年下来,国内的「职业化足球模式」培养出来的职业球员依然没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无法针对国内现状,构筑面向青训和少训的知识体系,一代教一代的结果就是小球员从少年儿童到青年时期,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十年来,国内足球的产业化进程一直是近乎停滞,事实上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很慢,不仅仅是足球,其他项目也不乐观。唯一一个看上去走上快车道的是电竞。加上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资源确实有限,不太可能,或者说实在没有更多理由向体育领域优先触达。

事实上,足球产业链条上的很多环节和实业联系紧密,也就是常说的软硬件配套。这些相关的产业不但缺乏人才,还缺乏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回报。于是乎,基础建设跟不上,实业不兴旺,科技含量差,最后啥都缺,集中反映在足球领域,就压缩到了教练和球员身上,仅此而已。

就我在疫情前调研的二十多个三线城市,还有好多学校的球场,跑道依然是煤渣地;即便是一线城市,学校足球场有人工草皮,然而草皮底下缺乏缓冲层,直接就在水泥地上铺设,这样的场地使用时间长了,对孩子就是实打实的伤害。

这些内容我已经说过多次,不赘述了。

五天前前,2月11日,徐根宝指导大寿,上海海港队中多名当年弟子(同时也是现役国脚)去看望恩师,直接被徐指导点名总结亚洲杯上出现的问题。只有张琳芃、朱辰杰在能力之外说到了「思想包袱」。颜骏凌说的是「需要放开一点,还是太紧了。」

怎么放开,现在这批球员能说得出来吗?另外,「思想包袱」这个词,不嫌过时吗?

徐根宝指导最后的总结是:

「认知的水平不行,所以现在中国足球要提高认知水平。」

认知怎么建立起来?教育。

认知的概念这里还是简单说一下。「认知,指的是人们 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 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 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知识储备不足,沟通方式单调,信息传递的能力肯定就不足。知识储备和沟通方式从哪来?还是教育。

上教练班的时候,两位恩师 @张然 指导和高佳指导多次强调过,青训教练必须从小球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设计训练内容。我回深圳以后,观察了一通小公举的同学们,决定开始的时候所有训练内容都往游戏方面靠,先问我家小公举和她的同学喜不喜欢,但凡有一项让ta们当中多数人觉得没意思,立刻更换成别的项目。现在我谈不上开班,也就是周末带ta们玩一玩,顺便自己攒经验值。班里好多家长都先后问我为什么老是玩游戏,我只会反问他们一句话:

「你觉得小朋友们开心吗?开心就够了。」

不开心,自然就不会对体育项目有兴趣。周末带着小公举在学校场地里玩,看到有家长带孩子一起来打篮球,孩子之间的比赛大人不参与,在一旁陪同,闲极无聊开了一把农药,没留神手机的声音大了一些,好几个小朋友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去了。

对呀,手机/电视/电脑游戏不香吗?就算自己不能玩,看别人玩也能看得兴高采烈。包括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不奇怪。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能成为一个好教练,我只能努力不成为我不认同的那些教练,努力让孩子去体会什么是足球的快乐。如果可以的话,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去面对学习、训练和生活,就好。

因为各方面教育滞后(包括通识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至少我去过的城市,很多七八岁的孩子对足球的认知依然是蒙昧的,很多娃听话地埋头苦练并不代表真正喜欢。就算到了9~10岁年龄段,孩子具备初步的自主意识,知道自己要像学习一样去周而复始地练习足球技术,对于「为什么要练习」和「怎样练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也一样是懵懂的,更谈不上热爱。

此外,对于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动画片和游戏,孩子的专注度能维持很长时间,而动画片和游戏之外的专注度时长就千差万别。此前的理论例如「一般4~5岁的时候, 在良好教育的情况下, 一般注意的时间能维持在10分钟左右」基本不适用于国内多数孩子。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难以衡量,也就很难有一个标准去界定什么是「在良好教育的情况下」。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城市我自己都亲眼见过,不少爷爷奶奶送孩子上小学,在学校门口五米不到的地方就能随随便便站着抽烟,这也能算「良好教育」?

考教师证的过程中,我请教过很多幼儿园以及小学老师,和ta们探讨过孩子专注度的问题。得出的普遍结论是,6~8岁孩子的专注度(平均值)只有大概8分半钟,个别好一点不过10分钟出头,经过系统培训和练习,最好的案例可以到达15分钟,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实际的情况我自己也有多次测试,我家小公举有不少同班同学就住在同一栋楼,来家里一起写作业的次数很多,真正能半小时内完全集中精力的,一个都没有。作业时间基本上都带有强制性质,而在强制的时间段,ta们确实对学习的兴趣不大。

玩是每个人的天性,要把天性引导成热爱和习惯,教师都不敢说做得到,教练就更难了。

所以习惯基本都是靠引导,而不是靠强制。引导其实就是来源于教育水平。

我每天起床,都要把 @张然 指导上课时的一句话从手机里翻出来看一遍。他从事青训工作几乎二十年,而且他的父母都是老师,自然而然比其他教练更有优势。教我的时候每句话都是金玉良言,可惜的是上教练班不能录音录像。

「要真正弄懂孩子们的情况是不容易的,和孩子沟通就更不容易。不是你们当了爹妈就明白孩子在想什么了,退一万步,即便你能弄懂,你说的东西他听得懂吗?」

另外,我希望有些学校的教练,不要整天拿荣辱感、使命感、自己的KPI去教孩子。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孩子没有关系。这个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