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地产巨头纷纷离开中国足球,中超联赛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成为像五大联赛一样成功的商业联赛?

2024-01-31体育

好问题。

知乎的问题是:中超联赛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成为像五大联赛一样成功的商业联赛?

那我们先对比一下中国联赛和成熟的五大联赛的 表面差异 ,再来看蕴含在这种表面差异背后的 时空因素 ,也就能判断中国联赛到底 能不能 发展起来、如果想发展起来应该 怎样 发展了。

一、足球俱乐部(联赛)的兵财循环。

一个足球俱乐部,一个由足球俱乐部组成的联赛,你说出大天,也无非 兵财两点

所谓兵 ,就是你的一线队、预备队、各级梯队、各种卫星队、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加入俱乐部青训体系的潜在力量。这里面包括球员、教练、球探等等,总之是构成一支球队的人员要素。

所谓财 ,就是你的收支系统,也就是你的营收体系和财务成本。

一个成功的俱乐部,一个成功的联赛,必然在现实或者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做到了兵财合一而财有盈余,这才能 不断用兵的表现促进财,用财的注入反哺兵,二者合一相互促进走向正循环 。别看现在有的欧洲豪门俱乐部入不敷出弄一堆杠杆,那本质上是一种信用,是数十年积累下的财富冗余完成的临时变现。

关于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兵财循环,我在下面这篇回答里有过系统的论述,这里就不再单独拿出来多说了,咱们放在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对比中具体地去看。

二、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表面差异

从财的角度,或者更具体一些,从足球俱乐部收支平衡的角度入手,最能够看清中国的联赛和五大联赛的差异。

德勤22-23赛季欧洲足球营收前20俱乐部营收来源统计(单位:欧元)

德勤的统计,把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营收分成了3部分:比赛日(黄色)、电视转播(红色)、商业(蓝色)。德勤的划分比较简单,实际上商业收入还可以细分成俱乐部商品和周边收入+赞助和广告收入。

五大联赛的足球俱乐部,大体上是能做到盈亏平衡的。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大家从没有见过类似上面这样的收入来源统计吧?

没关系,我们一项项来分析。

比赛日(球票)收入:球场不归俱乐部所有(有租金)、比赛级别越高安保费用越高(成本大)、上赛季开始球场人流变多(球迷基数大)、本赛季开始部分俱乐部调高票价(消费潜力预期强)。

比赛日,能够提供收入,也有潜力,但不是多数中国俱乐部资金的主要来源。

电视转播收入:这个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2015年,在金元足球的鼎盛时代,中超版权以5年(2016-2020)80亿人民币的高价被卖给了体奥动力。

2018年,该合同被调整为10年(2016-2025)110亿人民币。

2020年,因疫情和PPTV母公司苏宁的影响,体奥动力在春节前仅仅支付了中超公司1.5亿人民币,双方分道扬镳。

2021年,中超版权以3年(2021-2023)2.4亿人民币的低价被卖给了腾讯体育。

2023年,中超版权以5年(2024-2028)7.5亿人民币的价格被卖给了咪咕体育。

从5年80亿人民币到5年7.5亿人民币,电视转播费用缩水到了不到原来的1/10,您就看这泡沫有多大吧。更关键的在于,就算是5年80亿人民币,也经不住咱当年这么造啊!

当初的5年80亿转播合同,具体到每年的金额是不一样的;各个俱乐部与足协的具体分配比例,我也没还没查到官方的资料。

咱就按一年16亿人民币来算转播合同,就按足协(36%)和16家中超俱乐部(16*4%=64%)在中超公司的持股比例来看着1年16亿人民币转播合同所得的分配,那每家俱乐部的收入会是16*4%=6400万。好,就按照很多人一直想当然的说法,如果不是足协的剥削,中超俱乐部能够获得多的多的分红,那咱把每家中超俱乐部的收入比例,上调到6%(16*6%=96%,这比例够高了吧),那每家俱乐部的收入会是多少呢?16*6%=9600万。

天津权健从江苏苏宁买下孙可,花了多少钱呢?6600万。

广州恒大从北京人和买下张成林,花了多少钱呢?1.2亿。

河北华夏幸福从北京国安买下张呈栋,花了多少钱呢?2044万。。。欧元。

这说的仅仅是内援的转会费哦,还没说外援了;这说的仅仅是球员转会费哦,还没算球员工资了。

当年媒体统计的世界球员工资榜前10前20,可总是有中超外援榜上有名哦。

现在回过头去看,分到电视转播费之间的那点儿可能的比例差距,跟这动辄上亿的转会费相比,跟这内援薪资百万国脚薪资千万超级外援直接奔亿去了的工资相比,是不是根本就不算什么?!

更何况,5年80亿的合同,本身就只持续了3年,它的产生本就是外部资金海量涌入市场被哄抬起来的结果,而非自己就值这个数。

5年7.5亿人民币的全新电视转播合同,每个中超俱乐部一年估计会分个大几百万。对于多数中超俱乐部来讲,这笔钱可观,但不足够。

综上,电视转播,能够提供不少收入,但不是多数中超俱乐部资金的主要来源,中甲中乙则没有此收入。

商品和周边收入:单价有限,主要靠数量堆。多数俱乐部几乎等同于没有,部分俱乐部已经开始做了。

商品和周边,只有部分中国俱乐部在做,且带来的营收很有限。

赞助和广告收入: 少部分俱乐部有不少和自己投资人企业无关的小赞助商,部分俱乐部赞助商和自己投资人背后的企业关联性极强,部分俱乐部基本没有。

真正实打实的成规模的赞助和广告收入,只有部分中国俱乐部有。

发现问题了吧?这么一圈开下来,地产巨头时代的金元中超,其收入远远无法覆盖支出,甚至连外援的工资都覆盖不了。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足球俱乐部的钱,从哪儿来的呢?

中国俱乐部的钱,用大家的话说,主要来源于 投资人 。我觉得吧,大家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变种的赞助和广告收入,类似于赞助商直接买下俱乐部,或是利益相关方直接打一笔公关费。

中国俱乐部的钱,也来源于 有关部门 或者被有关部门牵头的企业。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变种的赞助和广告收入,即有关部门自己下场承担了赞助和广告的生态位。

所以说,从单个俱乐部收支的角度看,五大联赛的俱乐部总体上能做到收支平衡(因为足球运动员的高薪属性,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税),中国的俱乐部(尤其是地产金元时代)则远远不能;从整个联赛的角度来看,五大联赛收支平衡不消耗社会能量,中国的联赛(尤其是地产金元时代)则入远不能敷出,大大消耗社会能量。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

就是有关部门每年给6000万补助,俱乐部胡花烂花,只能解散。

就是3年来已经有12家中超或前中超俱乐部破产解散。

就是自2020年来国内足球三级职业联赛已有44支球队破产解散。

以上,就是从财的角度,对比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表面差异。关于兵的角度,我之后写到知乎这一系列的第五问【中国足球青训的问题根源是什么?是缺好的教练还是缺好的苗子?】之中。

那么,入不敷出的现象背后,实质是什么?

三、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时空差异

以下数据来源于 @内德 和 @羽则 撰写的【英超风云】。

「布莱克浦1958年给马修斯(首届金球奖得主)支付的周薪,仅仅是20英镑。当年的英国平均周薪为17英镑,金球先生马修斯每周也就多拿了3英镑。就算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也差不多在680英镑上下,显然和今天的英超球星们没法比。」

「2014年,根据【每日邮报】的统计,英超球员的平均周薪是43717英镑,位居全球首位。这个数字式马修斯当年的2185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高达64倍。」

经常有人说,中国足球要商业化市场化,要学习五大联赛。话是不错,但学习是要具体地结合时空特点的去学习,而不是直接仿制。

中国的联赛,对标的是现在的五大联赛吗?

显然不是。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比赛传承,你有什么?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训练传承,你有什么?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球迷基础,你有什么?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氛围塑造,你有什么?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豪门底蕴,你有什么?

现在的五大联赛有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营收体系,你有什么?、

为什么这么多人找中国足球的病根,找来找去,得出了个中国人就不爱足球,中国这个民族就不适合发展足球的结论呢? 答案就在这里。因为对标的参照找错了。拿一穷二白的足球土壤去跟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足球文化区比,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正是这几十上百年积累的比赛传承、训练传承、球迷基础、氛围塑造、豪门底蕴,才让五大联赛有了 大量冗余 ,有了不需要动员就买你账的 海量球迷 ,有了一个个俱乐部影响力能覆盖到的 社区 ,有了瞄准球迷市场的 真正的赞助商 ;才能在 电视转播 出现后有了营收变现放大器,才能在国家转播和全球化市场中进一步放大自己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足球产业优势+数百年积累的全球化先发优势。

金球得主马修斯,为什么当初只能拿这么点儿钱呢?因为70年前英格兰的市场就这么大,大撒币俱乐部就活不下去了。

一句话,人家的俱乐部营收到这个地步了,球员的收入(俱乐部的支出)才跟着上去。

这,就是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第一点时空差异,产业和文化积累不同。 在积累上对标五大联赛发展初期,在工资上却要对标五大联赛发展盛期,焉有不败之理?

成熟俱乐部的最大支出,就是 球员和教练的工资 。通过马修斯的工资,就能看到,相比于现在,当时足球俱乐部的成本有多低。

让俱乐部从入门迈向成熟的 球场建设成本 ,也是如此。

皇马和热刺刚刚完成新球场的建设,其花费都大约在10亿英镑。

阿森纳在2006 年建成的酋长球场,就是让温格年年一边争四进欧冠一边卖队长,才能将将把债还上那座球场,多少钱呢?3.9 亿英镑。

世纪之交时,南安普顿和莱斯特城建球场,花了多少钱呢?都不到3500万英镑。

就算算上通胀因素,地皮也是指数级的越来越贵,也是球场建的越早,投资成本越低。

主场是球队的,球队声望高,不仅球队的比赛日收入都是自己的,还可以对其他各类活动「督其租税」,从球场体验到婚礼朝圣,从安排饭店到参观俱乐部博物馆,能打出的套路有很多。典型就是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俱乐部。

主场不是球队的,下不了决心买球场没有狠劲勒紧裤腰带节约工资成本放弃一部分战绩,那就是"你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会告诉你什么叫历史遗留问题",一时不办就一直不办,最后球场收入每年都要被截走相当一大部分。典型就是意大利的俱乐部。

这,就是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第二点时空差异,投资成本不同。 五大联赛发展之初,大到球员工资成本和球场建设成本,小到差旅成本,都可以压到非常低,也就是和其足球发展阶段成正比。咱这儿球员工资虚高,球场又不是俱乐部的,自然是支出多营收少。

所以 @南通支云 足球俱乐部的范总说:

「如果我有当年那些砸钱俱乐部的预算,肯定要先建专业球场,而不是买物超所值的外援,哪有俱乐部不考虑造血功能的?你有了好的球场,为球迷提供好的看球体验,才能有更好的票房,才能让俱乐部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江苏苏宁俱乐部当年买特谢拉,据说光转会费就花费了5000万,那可是欧元。有这5000万欧元,我可以建一个很漂亮的专业球场。江苏这么大的省,没有自己的专业球场,这不是笑话吗?恒大砸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早在广州建个专业球场?那么多所谓的豪门,当年为什么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球迷建一个专业球场?这是我一直没有想通的。」‘

五大联赛发展之初,娱乐活动,还没那么多。

这让我想起了崔浩对慕容垂的评价:他慕容垂本来就是前燕的宗室,兴复旧业,别人投奔归附他是「如夜虫之就火」,所以容易成功。

100多年前,甚至说6、70年前,生产力还没那么发达,世界还没那么开放,铁路速度还很慢,公共汽车还很少,人的聚居性或者叫社区性还更强,没有互联网没有游戏机,综艺节目也还成不了势。这时,足球这样的运动,又能代表社区与城市,接触的门槛又低,那他吸引起群众来就是「如夜虫之就火」,容易成功。

但现在,在给你个手机,给你个wifi,你自己就能玩的很high的情况下。足球,对人的吸引力,自然远不如当初那么直接。就像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的担忧,年轻人能沉下来看一场比赛的变少了。

这,就是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第三点时空差异,因所处社会时钟不同而造成的同生态位娱乐活动不同。 更何况,除了娱乐多样化,中国还有本土的广场舞和麻将来代替足球的生态位。

另外,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选材和辐射范围也存在时空差异,这个影响的是上限,与起步关系不大,我看要不要在第四问规划那里说一下。

四、中国联赛落后的根源

写到这里,在回答进入高潮部分之前,先整个队。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和五大联赛的成熟俱乐部相比,具有极其明显的时空差异。

第一,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只是对标五大联赛 初期 。所以,球迷基础的建立、社会氛围的塑造,球队信仰的形成, 都是需要你俱乐部自己一步步自己去做的 。不是凭空来的,不是你要破产解散时来一句都是因为中国人不爱足球啊去对付事的。

第二,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只是对标五大联赛 初期 。但惯性的力量和信息传播的阻碍,却让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五大联赛发展初期的情景,意识不到球员工资成本和球场建设成本的相对低廉,却去对比其发展成熟后在眼下的泼天富贵与巨额开支。 从而认识不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足球从业人员的高薪也绝不是一步到位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

第三,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虽然对标的是五大联赛初期, 但一定要面对眼下的社会现实 。现在的娱乐活动就是很多,社会就是那种有手机有网就能玩得很high的形态,这不是你去徒呼奈何撒泼打滚就能改变的了的。

这3个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时空差异,是一环套一环的,是能看到中国联赛的落后根源的,也是有解的。

咱们从第一点看,足球俱乐部没有积累,球迷基础不牢固,营收体系约等于没有,足球文化不存在,那俱乐部要干下去,就得想办法把这部分窟窿补上吧,要不然哪来的钱开工资啊?

五大联赛,是俱乐部通过营收体系自负盈亏,这是一个几十上百年的过程。

中国的联赛,是靠投资人直接注资,可能还有有关部门的帮扶,也就是上面第二点说的,原始积累被跨过了,饭不是一口一口吃的。

五大联赛,兵财是合一的。 是用兵的表现促进财,用财的注入反哺兵,球迷是真正的衣食父母,这也就直接让俱乐部和市场连成一体,内外互通,就算有乱象也没有多大的土壤。相反,群众对俱乐部还有着很强的监督作用。

中国联赛,兵财是分离的。 兵的表现,并不会带来财的注入,更好的成绩,不会马上带来球迷和赞助商的资金;相反,江苏苏宁夺冠后就直接解散了;财的注入,是因为资源置换的需要,它对兵的表现,是对短期曝光度要求高,也许等地基打牢了等青训起来了,它背后主业的红利期都过了。

这里面有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 这种包养式的生产关系,只是用一大笔钱把营收体系的窟窿填上了,球迷基础和社会氛围依然没有建立。一旦因为包养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撤资,俱乐部马上就死,连转让都不可能(因为资金是以借款形式打给俱乐部的,场地是租的,俱乐部非但没有资产,反而以往的所有支出在转让时都会成为负债)。这是第一个大坑,非常好理解。

第二个大坑。 说这个,就得费点儿篇幅了,咱们用五大联赛的转会市场和中国联赛的转会市场做个对比,问题就清楚了。

话说,当年卡塔尔财团重金收购大巴黎,2.2亿欧元违约金直接带走巴萨的内马尔,巴萨不得已,用这2.2亿欧元又加了点儿钱,去砸利物浦的库蒂尼奥和多特蒙德的登贝莱。

有意思的来了:拿到钱的多特蒙德后来又买了哈兰德再将后者卖给曼城赚一笔。拿到钱的利物浦直接用这笔资金签下范戴克+阿里松,奠定自己接下来拿下欧冠和英超的基础。

当然了,如果巴萨不买库蒂尼奥和登贝莱,利物浦和多特蒙德大概率也还会去买相同的人,但财政压力可能就上来了。

你看,卡塔尔金元注入给法国的资本,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手里过了一圈,又注入到了英格兰的利物浦和德国的多特蒙德,又注入到了英格兰的南安普顿、意大利的罗马、奥地利的红牛。

再回到中国的联赛。

江苏苏宁把孙可6600万卖给天津权健,没过几年,江苏苏宁解散了。

北京人和把张成林1.2亿卖给广州恒大,没过几年,北京人和解散了。

青岛海牛,把邹正、姜宁、郑龙这些好球员都卖了,没过几年,直接从中超掉到中乙了。

不觉得奇怪吗???

人家五大联赛是卖完球员能让手头一下子富裕起来,有能力补充新鲜血液。

怎么搁咱这儿,俱乐部就直接没了呢?这钱也不少啊。呵呵,这点儿钱吧,搁在当时,对比球员工资,还真就不叫事儿。

怎么咱这儿,俱乐部就直接连着降级呢?这钱买不来替代品吗?呵呵,买不来,因为中国好球员太少了。

好,开始说到更关键的地方了。

下面这个公式,是我跟 @炒股拌饭 学的,详情请见这篇文章。

M(流入货币总量)V(货币流通速度)=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T(商品和服务总量)

咱们套这个公式去分析中国足球。

M(流入货币总量): 地产巨头为了换政策,高调进入足球圈,开出天价转会费和天价工资。

但问题是中国足球圈内外隔绝脱离群众,人员固化缺乏监督,所以

V(货币流通速度): 就都不能用低形容了,就是搁那儿都不怎么动。钱进来只会在小圈子内空转,只有极少数踢出来的球员才能享受到财富的流入(这还会造成球员和球迷的对立,球迷会觉得球员们的生活全是香车宝马,多数普通球员和青训球员觉得自己踢球这么没前途为什么别人还在骂自己)。有影响力的人还能进行超额抽成,一边吃俱乐部一边吃从业者。

所以

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一度虚高。这一方面是因为M(流入货币总量),也就是地产资金的涌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V(货币流通速度)低。货币进来之后,会被离水龙头近的迅速截流吃干抹净。

那么,这种奇葩现象的根子在哪儿呢?在

T(商品和服务总量): 因为内外隔绝圈子小,不成产业不接受群众监督,所以离水龙头近的就缺乏制约(表现出来就是各种天价转会费中介费,各种贪污腐败职务侵占)。

T弱V就慢,进来的M就特别容易给到P,这就会反过来形成内外隔绝人身依附,P更强T更弱V更慢,形成门阀化,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这会为一部分人「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反对党和人民」提供土壤。

为什么地产资本的注入无法变成足球建设的资金呢?全怨金元足球吗?

不是的。

卡塔尔资金的注入流入了巴黎圣日耳曼、流入了巴塞罗那、流入了利物浦和多特蒙德、流入了南安普顿、罗马、红牛,最终活跃了整个欧洲足球市场。

中国地产资本的注入,最终全变成了离了大谱的转会费和工资。 圈子太小、行业规模太小,无法让海量资金在不断交易的过程中变成涓涓细流,最终浸入到一个又一个大中小俱乐部。而是直接寅吃卯粮,拿到转会费拿到资本注入也只能抬高工资成本,无法投入建设。想节约成本,那就只能先离开中超。

表面上看,是 虚不受补 ,即进来的资源M被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以理解为种种离谱的交易额和个人收入)截流而瓜分殆尽,无法进入产业完成循环流通,V起不来。

但这些表面上的损失,跟 T(商品和服务总量)被削弱 比,那就又都不叫事儿了。

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截流M(流入货币总量),是 推高资产价格 ,让足球俱乐部变成脱离原始积累的空中楼阁。

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瓜分M(流入货币总量),是让进来的资金都流入到了个人收入上。那相应地 用于真正的生产建设的资金就更少了 。不投钱建设,不亲近球迷,没有东西可卖,完全指着拨款或保养,那自然营收就更少了。不投钱建设,足球俱乐部需要的人就少,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外部的力量进不来,也就又会加强内外隔绝和行业封闭。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T(商品和服务总量)的潜力开发不出来。内外隔绝单行线下,进来的资源全点到P(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那这就太重资产了,反而会让人谈足球色变,只看到它吞金兽的那一面。

也就是说,资源进来了,虚不受补,导致资产价格虚高之后,反而会 大大削弱社会投资意愿 ,这阵儿就会越补越虚,只要不吃药了马上就死(解散),潜在的可能进入的力量没这么大本儿接盘。这就会进一步加剧内外隔绝,进来的资源就更会被截流。

所以说, 这种包养式生产关系的第二个大坑 ,就是在你行业本来就很弱很小的情况下,会造成 虚不受补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一方面是进来的海量资源在内部 空转 ,另一方面反而还会 推高资产价格 ,让潜在的可能的革命性的力量进不来。

可以粗暴理解成杨广建的甲兵武备大粮仓,一半丢在高丽(外部送人),一半给了虞世基、裴蕴、宇文化及(内部腐朽力量),那李密窦建德李世民自然是没有机会的。

这种单向包养吸血社会的 生产关系 ,这种不建立球迷基础、不塑造社会氛围、不形成球队文化、不开拓球队营收,而妄图拿一笔钱先对付上的 投机思路 ,就是 中国联赛落后的根源

五、中国联赛崛起的赋能思路

写到这里,在回答由分析问题进入解决问题之前,再整个队,看一下咱们在第四大点开头说的。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和五大联赛的成熟俱乐部相比,具有极其明显的时空差异。

第一,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只是对标五大联赛 初期 。所以,球迷基础的建立、社会氛围的塑造,球队信仰的形成, 都是需要你俱乐部自己一步步自己去做的 。不是凭空来的,不是你要破产解散时来一句都是因为中国人不爱足球啊去对付事的。

第二,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只是对标五大联赛 初期 。但惯性的力量和信息传播的阻碍,却让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五大联赛发展初期的情景,意识不到球员工资成本和球场建设成本的相对低廉,却去对比其发展成熟后在眼下的泼天富贵与巨额开支。 从而认识不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足球从业人员的高薪也绝不是一步到位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

第三,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阶段,虽然对标的是五大联赛初期, 但一定要面对眼下的社会现实 。现在的娱乐活动就是很多,社会就是那种有手机有网就能玩得很high的形态,这不是你去徒呼奈何撒泼打滚就能改变的了的。

整个第四大部分,是围绕这上面的前两点说中国足球联赛落后的根源所在。中国足球联赛中的俱乐部想要崛起,就务必摒弃那种只包养不投入、只索取不建设的思路,想办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那么,如何建设呢?从上面的第三点入手,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入手。

如果单从所谓纯粹的足球的角度来看,那么对比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那么你会发现中国足球根本就可能崛起。

五大联赛发展发展历经百年,攒下了非常稳的海量财富(比赛传承+训练传承+球迷基础+氛围塑造+豪门底蕴+营收体系)

五大联赛发展之初俱乐部成本低(球员工资+球场建设+差旅费用)。

五大联赛发展之初娱乐活动少足球吸引力强。

这三点,中国足球几乎全是反着的,除了球员工资能降下来,别的要哪儿哪儿不行。

正所谓「除天下之祸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中国足球想发展起来,只有自己主去动给社会赋能,主动去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才会有希望。

话说回来,五大联赛的发展, 本质上也是不断解决他们社会问题的产物。

面对由工人和学生组成的新的城市业态,怎么办?

工人精力无法释放怎么办?学生精力无法释放怎么办?

二战之后满目疮痍,大伙儿没心气儿了怎么办?

新自由主义开始之后,传统工业区衰落怎么办?

......

那好,中国足球能解决中国社会眼下存在的什么问题?

老龄化+少子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以下引文取自下面这个回答。

(一)少子化问题有3个关键:

1. 谈恋爱的时间成本高

2. 结婚买房的经济成本高

3. 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高

这3个问题里,第2个足球给不出解题思路,第1个能给出但不那么直接,第3个则是实打实的能给出方案的。教育资本化的退潮和课后服务的开展这两点,非常明显,就是要降低育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街头足球、社区足球、场院足球、兴趣班足球、职业俱乐部基层梯队、课后足球班,所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变种的「社会化抚养」。 小时候我家旁边有一大片拆房后的空地,有个哥们儿他妈天天大晚上9点多喊他别玩了快点儿回家。这就是个极端的「社会化抚养」例子:孩子放学了不着家,甭管是踢球还是打牌,反正可了劲儿的在外头折腾。一来二去,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少了,经济成本也少了。中国足球要是真能在某一个地方形成好的 一个个小社区的足球氛围 ,要是真能 帮助家长干掉每天1到2个小时的育儿时间 ,要是真能 让这种社区足球是完全免费的 ,那就肯定能给国家 解决少子化问题 提供一个新思路,社区足球也就会受到相应的重视。

(二)老龄化的进程是难以改变的,但 老人的活法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还是要从 经济和时间 入手。3年前葛优的春晚小品,说的是 卖保健品 诈骗老人。2年前河北的疫情,揪出了 地下教会 占领老人。前者是经济,后者是时间。两者的共性是什么呢?老年人当下时间充裕与来日春秋无多之间的矛盾。前者是钻这个空子告诉他给我钱能让你延年益寿,后者是钻这个空子搞他信我的能让你在彼岸一切都好。后者还能通过对老年人时间的占领顺带 占领他们孙子辈的时间 ,乃至一点点传教完成和平演变。

这个占领老年人时间的问题,足球要是崛起了,也是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支线的。 道理和前面说的少子化的解题思路一样:让足球下沉到社区。

让老人的孙子平常放学踢个1小时,周末再来场固定的比赛。 你们就搬个马札在旁边加油助威。等寒暑假国庆节这些队伍再去踢更大的比赛回来跟爷爷奶奶说上海是什么样的、大连是什么样的、海南是什么样的……

让当地俱乐部每周能有职业联赛打。 老头老太太们聚一块儿看(聊)个2小时。赛前赛后采访敌我数据分析什么的都安排上,周中再安排个上轮最佳球员访谈、公众号或者电视节目再弄个转会市场分析, 让有那闲工夫的人聊去吧 。眼下的时间被占领了,未来的担忧淡了,连信息都因为天天聊附带着家长里短和国家大事都丰富了许多。

(三)再看地区发展不平衡。足球不可能从整体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以中国之地大物博,让某个地区以足球为招牌发展旅游,那毫无疑问是可行的。

一个市一个县,你单靠内循环,循环来循环去,本质上只转移财富而不创造财富。 要创造财富,就要把本地的东西投放出去赚外地的钱。 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卖资源,一种是做特色旅游。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赚外地的钱,得把本地的东西宣传营销出去吧?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会让占据先发优势的越来越富,地区发展也就越来越不平衡。 卖资源还好,特色旅游这种东西,关键看营销。 你没发展起来,营销的资金和人才都跟不上去,那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营销有4条腿:产品、价格、渠道、推广。 足球最能解决的,就是这个渠道的问题。 这个其实已经触及到了足球产业发展的上限了,那就是让足球成为城市名片,通过足球触达尽量多的外地人群,从而开始挣外地的钱,为城市带来更多就业。

那好,中国足球还能解决中国社会眼下存在的什么问题?

内卷躺平。

以下引文取自下面这个回答。

(四)一方面,传统行业、考研考公那些,越来越卷。工作内容和专业知识,工作内容和兴趣所在,都有不匹配的地方。 这里会有卷不下去的人员流出,足球俱乐部就可以一部分热爱足球的流出人员开辟一条新路,将之变成「人才产能」。 汉青书半霍去病那样的编导助力【俱乐部与球迷关系】,互联网程序员给俱乐部设计付款程序等等这些【可交易接口】,而且不仅局限于此,比如老师和翻译还可以给球员上课等等。

另一方面,足球俱乐部想要建设自己的【俱乐部操作系统】,就必然不能走故步自封、三五好友攒局自high的老路,这里面有极大的人才缺口。 这样的话,只要完成了俱乐部自负盈亏的建设,其实涌入行业的人们很有前途,上升空间很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部门多数需要的是 热爱足球一专多懂的复合型人才,不存在某个现成的专业可以直接对口。 就像 @羊绒皮卡 在状元那个问题下的回答一样,可以让热爱足球和国家,有一定底子,但又通过现有模式露不出头儿来的,迅速找对赛道完成突破。也就是说,足球俱乐部能为「有余量但找不到发挥场景」的人才找到一条新路。

六、中国联赛崛起的能量储备

再来看中国联赛和五大联赛的时空对比中那条五大联赛发展之初娱乐活动还没那么多的因素。

100多年前,甚至说6、70年前,生产力还没那么发达,世界还没那么开放,铁路速度还很慢,公共汽车还很少,人的聚居性或者叫社区性还更强,没有互联网没有游戏机,综艺节目也还成不了势。

如果不是放在欧洲足球的发展中看,这都叫有利因素吗?

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有其他娱乐活动与足球的竞争,也有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其他因素。

以下引文取自下面这个回答。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很给力的因素。

运动员基数潜力: 孩子数量多+孩子在学校里好统计+二、三胎政策提高家庭容错率

构建完整产业链潜力: 劳动力素质高+存在剩余劳动力

市场消费潜力: 人口数量优势+绝大多数人具备基本的消费能力

高铁网: 本地球迷助威+外地球迷流动

物流网: 商品派送方便

电子网: 比赛转播方便+集锦访谈带货等次生品转播方便

免费收视传统: 存在着大量的球迷基础,尽管这个基础在不断萎缩

地大物博与地区特色: 有地区特色依托上限就高

前面的第五大点,说的是中国足球如何为中国社会赋能。

这里的第六大点,说的是中国社会怎样为中国足球赋能。

那接下来再进一步。

中国足球,如何借中国社会的力,反过来为中国社会赋能呢?

中国足球,如何在为中国社会赋能的过程中,为自己汲取更大能量呢?

七、中国联赛崛起的具体打法

借中国社会的力为中国社会赋能,就是利用好前面说的中国社会的人口+产业链+市场+交通网+物流网+互联网,反过来帮助中国社会对抗老龄化+少子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内卷躺平。

在这个借力和赋能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就是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开拓自己在兵和财两方面的接口。

从财的方面来说,无外乎比赛日(球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商品和周边收入、赞助和广告收入。

比赛日(球票)收入,关键有3点。

第一,你的水平怎么样。

第二,你对群众的吸附和动员能力怎么样,球迷消费水平怎么样。

第三,你的球场条件怎么样,包括俱乐部所在地区、球场与人流密集区的距离、球场容量、球场是不是自己所有、球场租金是多少、安保费用怎么样。

球票收入,有两个特点。

一是这是俱乐部对群众吸附和动员能力的直接体现,要是比赛现场都吸引不来球迷,那你的其他收入也自然是无源之水。

二是球票收入相对固定,球迷群体对价格也有敏感度,球票收入是细水长流的很稳的固定收入,但不是短期内能玩出花样的营收增长点。

综合这两点来看,球票收入对于成熟的俱乐部而言,有点儿类似于函谷之于关中、剑阁之于四川,看着地方不大占比不高,但属于那种铜墙铁壁,如果连这块儿都丢了,那其他的地方也自然会土崩瓦解。

一句话,球票收入重要性最强,最能体现俱乐部对群众的吸附和动员能力,它的稳定性强而增长性不足。

电视转播收入,关键有3点。

第一,你的水平怎么样。

第二,你对群众的吸附和动员能力怎么样,球迷消费水平怎么样。

第三,传播媒介怎么样。有没有付费传播的传统,有没有其他活动的竞争?

电视转播收入,中甲中乙就没有,如果升上中超,就能有固定的分红收入。中国足球联赛的水平是很弱的,中国球迷在花钱看转播上的消费能力也不强,中国足球转播也还面临着各种其他节目的竞争。

所以说,电视转播收入,体现的是你的联赛在一段时间内的估值,是联赛长久以来发展水平在具体的社会消费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变现,这个营收是俱乐部在短期内无法拓展的。

接下来到重点了。

电视转播,之所以能免费或者低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转播载体有广告收入在维系。

那这问题就好解了。电视台的广告,中心化很强,不是谁都买得起的,也不是谁都适合做的。足球俱乐部的广告,去中心化很强,是个萝卜就往里放。

怎么理解?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不就是因为其平台属性总是被包养,导致自己没有活下去的能力吗?

但化平台为渠道,不仅仅有被包养一条路啊,可以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雨露均沾而省其费 啊,把原来单一商家的包养注资和资源置换,变成现在各种商家的众星捧月和确切销路。

所以说,赞助和广告收入,具有极强的开拓空间,是俱乐部营收的重要增长点。

商品和周边收入,也有类似的开拓空间,但局限性更强。因为这需要俱乐部自己设计,同时万一卖不出去也没有别的销路。

这和五大联赛现在的表面逻辑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还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大联赛(其实只是其头部豪门俱乐部)已经早就是成熟的、有自己很稳的球迷基础、社会氛围、豪门底蕴(信用)的俱乐部了。阿迪耐克可以根据其市场价值估摸个赞助的数出来,达成赞助合同,而无法再经过一开始的广告这一步了。

中国的联赛基础薄弱,需要先化平台为渠道完成积累。

那么,这一切的关键在哪里?

你有足够的球迷嘛。

比赛日(球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商品和周边收入、赞助和广告收入,所有这些收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前面反复加粗的:

你对群众的吸附和动员能力怎么样,球迷消费水平怎么样。

中国缺乏足球文化的积累,这是中国足球的劣势。

中国社会的人口+产业链+市场+交通网+物流网+互联网,这是中国足球的优势。

机械地对标中国联赛现状和五大联赛的现状,会发现中国足球没有积累,足球俱乐部就是吞金兽,中国足球没戏了。

机械地对标中国联赛状和五大联赛发展初期,会发现成本低竞争小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中国足球没戏了。

只有一方面明白中国足球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一方面知道中国足球发展初期的社会形态既不同于几十上百年前的欧洲,也不同于现在的欧洲,而是一面有自己的人口+产业链+市场+交通网+物流网+互联网的优势,一面还能解决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内卷躺平的问题,中国足球才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