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金庸吃设定。
写射雕的时候,金庸的好多后期的设定还没有加进去。
在射雕之中,内家功夫与外家功夫不一样:
洪七公道:「我传你的降龙十八掌是外家的顶峰功夫,那空明拳却是内家武功的精要所聚。」
还是洪七公:
「我受伤之后,只知运气调养,却没想到我这门外家功夫,愈是动得厉害,愈是有益。只可惜活动得迟了一些,现下性命虽已无碍,功夫是难得复原了。」
五绝之一的洪七公是外家功夫为主。包括铜尸铁尸,也是仗着外家功夫凌厉就可横行江湖。这个时候的内功对武功的加成不是说没有,但并不像后期作品里那样起到决定性作用。
按照这个阶段的设定,内功外功的区别并无强弱之分,只是修习的途径不一,侧重点不一。到了倚天、天龙那种设定渐趋魔幻的阶段,因为描写的需要,外门功夫的地位就下降了,绝顶高手都要强调内力有多深,纯外门功夫成为小众和例外。
事实上在神雕里面,射雕的这种设定就已经被改掉。神雕开始,武功与内力挂钩的设定渐渐出现,到天龙、笑傲已经成为公理。尤其是笑傲,表面看纯剑法也可所向披靡,似乎贬低了内功的地位,实际上内力剑法泾渭分明,除了主角开挂之外,内力高强成了高手的标配。不像倚天当中还有阿三这样的外家高手刷一波存在感。
射雕对内功的定义比较模糊,内功修为高,不代表武功高。
实际上后期作品把武功与内力挂钩的处理方式有利有弊:好处在于直观易量化,把技击描写简化突出为情节服务,增加了可读性;弊端在于对主角修练的情节处理趋同化,往往加入奇遇、聚气等情节,以便合理化内功的工龄与主角必须年轻这一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