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来说,
2002年世界杯在当年看是中国足球腾飞的标志,从现在来看则是中国足球的回光返照;
2004年亚洲杯的亚军算是一个黑夜前的落日余晖——老一代的范志毅、马明宇等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生代的孙继海和邵佳一守卫着中国球员留洋的最后荣耀;新一代的郑智即将陪着中国足球走入不怎么温和的黑夜。
再结合时代的背景:
2000年时,甲A的全年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99万人。之后,由于「豪赌世界杯」,以甲B五鼠为代表的假球事件爆发,联赛失去了关注度,足球的吸引力变小,中国足球人才开始逐渐出现断档;
2000年的夏天,崇明根宝基地奠基,王燊超和曹赟定等第一批球员跟着宝总开始十年磨一剑;
2004年,中国足球协会正式推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品牌,将假A改制成中超。
但是中超的前三年,关注度低到谷底:
2004年,首届中超联赛全年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10万人;
2005年,1.03万人;
2006年,1.06万人。
与2005年中超冠名裸奔、2006年爱福克斯在联赛没踢完就破产、2008赛季,赞助商金威啤酒因武汉光谷的退赛拒绝全款支付赞助,只愿意用产品来抵偿,以至于中超峰会上各家俱乐部从足协那里领到的是几十箱啤酒和一台数码相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谢亚龙在2005年时上任伊始就确定的以奥运足球为绝对核心的工作计划,甚至喊出了「 奥运四强 」口号;
当然,谢亚龙也不能算是始作俑者——为了北京奥运,中国足协在2002年推出了「U21政策」。
资源往奥运倾斜的背后就是对于国家队建设的漠视:
直到地产足球刺激下逐渐复活的中国球市和成长起来了的崇明一期,
国足才又有回到了十二强赛和亚洲杯八强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