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数据显示,我国有8500多万各类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新时代经济和社会文明同步发展。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的新征程。
但不容否认,当前,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存在覆盖不够全面、建设不够系统、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全国两会前夕,委员、专家以及业界代表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议。
有法可依 无障碍环境建设彰显民生温度
「无障碍环境建设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共同富裕。」作为一名资深残疾人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亲历了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让‘无障碍’事业有法可依,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有法可依,简洁而有力的四个字,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和命运。
「最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受益者,但这部法律影响到残疾人生活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我们就急迫地参与到了法律的宣传推动中去。」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唐占鑫切身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让身边不少残疾朋友提升了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2014年,唐占鑫和3位伤友一起成立了北京第一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帮助伤友们学会从医疗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自理技能,并为1000多名伤友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
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无障碍环境的不断改善,有法可依让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敢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出门台阶少了,地铁的无障碍设施多了,社会包容度明显提高。对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成绩,一直从事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学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感同身受,「北京市借奥运会、冬奥会之机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主要干道和主要功能区道路实现了盲道全覆盖、衔接无高差」。
不仅仅是城市道路,学校、医院、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都需要无障碍设施,人们每天生活的社区更需要呼唤无障碍环境的改善。但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残疾人群体「出不了门」「上不了路」「乘不了车」「进不了楼」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无障碍设施缺失或不完善、有而不好用、有而不会用的现象依然严重。
「建筑不分大小,人在里面使用,人是最重要的。」近十年来,中国建筑学会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无障碍设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上。在他看来,无障碍设计看似小项目,其实是个大工程、大系统,建筑师要走出图纸走向生活,让人、环境以及「拟人」的无障碍智能装备有机融合,为我国建筑环境人性化品质全面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才能让老年人、残疾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更放心。
科技向善 点燃美好生活希望
让残疾人获得更多教育、就业的机会,让更多的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同享数字发展红利,离不开美好畅通的信息无障碍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在调研中发现,与残疾人类似,老年人前往医院就医的需求更为高发、急发,但在紧急情况下,残疾人、老年人可获取的出行服务还十分欠缺。以打车为例,有数据显示,74%的老年人仍旧在路边扬招打车。在使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仅有20%的老人能够不求助于他人独立叫车。皮剑龙建议,数字化出行服务要普惠老年人、残疾人群体。
环境无障碍让残疾人走得出去,信息无障碍才能真正让残疾人和社会亲密接触。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既是信息无障碍的需求者也是推动者,近年来一有机会就会到一些互联网企业去交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后,信息无障碍对于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就不仅是爱心公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应尽的义务,应鼓励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参与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中,持续贡献力量。」
何川介绍,结合视障群体对信息无障碍需求和应用情况,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文图书馆培训了一批具有一定IT行业工作能力的信息无障碍测评员,他们在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与腾讯共同推出的腾讯视频无障碍剧场已在测试阶段,上线后将为广大包括他在内的视障人士提供免费观影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引导老年人生活中常用的互联网网站与App开展适老化功能与服务升级,覆盖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等多个老人高频生活场景。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为更好推动数字技术适应老年人需求,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了数字适老化与信息无障碍联盟,凝聚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数字适老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构建美好畅通的信息无障碍环境,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的积极响应。「目前,腾讯的核心产品都已完成无障碍优化,有40多项产品和功能服务障碍群体,应用了60多项无障碍专利,部分专利已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腾讯今年上半年还将上线视频‘无障碍剧场’专区,同时升级‘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计划向全国百余所盲校推广。」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中国残联公益组织-腾讯无障碍联合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李航表示,技术进步和需求细化为企业打开了创新创造空间,特别是AI的迅猛发展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创业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的技术浪潮正在降低一些职业门槛,如编程、设计等,为残疾人带来一批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如聋人快递员、聋人网约车司机、呼叫中心残疾人客服、短视频平台带货主播等。在他们身上,越来越多残疾人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何让AI技术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下一步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李航说。
理念先行 打通思维观念「障碍」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进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法律落地实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副主任张东旺给出的建议是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新规定、新举措和新制度,推进修订地方性法规,细化法律实施细则。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科技助残,利用新科技、新材料促进无障碍技术、产品及服务的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张东旺特别提到,要进一步推进无障碍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无障碍设施、信息交流特别是社会服务标准,逐步补齐相关标准短板。
李庆忠也提出,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建立相关配套政策和机制非常重要。以信息无障碍为例,此前,工信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网站APP达标测评活动已取得了良好效果;腾讯等企业也在积极主动为无障碍发挥作用。后续应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持续性的无障碍监管测评认证制度,并辅以一定激励机制。例如建立「白名单」体系,可将无障碍的相关测评结果应用到「文明城市」等相关评选中;并定期公开,对其中正面案例予以表扬。
「良好的无障碍环境和残疾人广泛就业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深入调研,郭继孚发现,残疾人就业单位的无障碍环境明显好于无残疾人就业单位,有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40%会对环境进行无障碍再改造。「这说明,无障碍环境好不好,用了才知道!」因此,郭继孚建议,要进一步提高用工单位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加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无障碍培训辅导,给残疾人和用人单位「赋能」。同时,改革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推动残疾人广泛就业。
在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王向前看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理念的培育是关键。他总结了建设好无障碍环境的四个条件,即理念、需求、技术、资金。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全社会无障碍理念,把它作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
「它会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当全社会普遍形成了无障碍价值观时,无障碍环境建设就会成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社会行为。」王向前说。
无障碍理念的培育更需要从小培养,需要从教育做起。为此,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建议,在特殊儿童成长和教育需求越来越凸显的当下,要逐步为特殊儿童打造无障碍的空间物质领域,创造和谐包容的人际环境、平等公正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关爱、理解、友好的社会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几十年来也一直从事残疾儿童,尤其是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工作。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员,从人的具体需求做起,一点点改造,一点点进步。「实现畅行无障碍、残健共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共同的梦想和希望,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龙墨最后说。
来源:人民政协网
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