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丹灶「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墟憾」开墟。八方游客慕名涌向丹灶罗行墟。
「欢迎来趁墟!」罗行社区的新市民志愿者,身穿统一标识的志愿者服装,在活动的各个站点各司其责。他们面带笑容,为市民游客提供活动咨询、线路指引、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忙碌且快乐。
「罗行是我的第二故乡!」不管是扎根几十年,还是落户两三年的新市民志愿者都洋溢着自豪的神色,他们纷纷表示,家门口举办艺术盛事,一定要尽好地主之谊,让游客宾至如归。
「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的部分罗行社区新市民志愿者合影。
以心连「新」:从他乡变故乡
被新市民称呼为「家」的罗行社区,到底有何魅力?
「落户罗行社区的新市民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在这里能很快找到家的感觉。」郭伟明,湛江人,扎根罗行社区近30年,现为社区新市民委员,亲身见证并参与了罗行社区努力为新市民打造第二家乡的「奋斗」历程。
他介绍,在罗行社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占比达2:1,成为社区常住人口的「中坚力量」。面对日益壮大的新市民群体,社区早早认识到,该群体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构建和谐社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服务新市民,促进社区融合与多元共治,罗行社区以「113」工作法,大力推动新市民以社区为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治共融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罗行社区新市民活动中心。
「这是2018年,我们罗行社区率先在全镇建立的首个新市民活动中心。」在一栋7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前,郭伟明自豪地介绍。
此心安处是吾乡。「1个中心」筑起了新市民心中的「家」。这里成为了社区新市民的议事厅、活动聚集地。郭伟明等6名新市民委员定期在这里组织召开会议,及时收集新市民反映的意见建议传达至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文化活动;开展「走新」又「走心」的新市民服务,不断增强新市民的尊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推动着新市民从「流入」向「融入」转变。
罗行社区新市民志愿者对罗行墟绿化美化进行管护。
冷漠则旁观,关心必参与。真正的融入从凝心聚力开始。在罗行社区党委的指导下,郭伟明发动20名新市民骨干组建起新市民志愿服务队。「1支队伍」凝聚志愿力量,示范带动更多的新市民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推动着新市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社区治理者、志愿服务者、文化传承者3大角色的塑造,不断提升新市民作为社区「主人翁」的自我价值感,激发着新市民对社区的热爱。
现在,罗行社区已经形成了「1+6+20+N」的「金字塔」式新市民队伍架构。通过「安心、关心、爱心」的「走心」模式,以心连「新」,罗行社区在新市民心中成功实现「从他乡到故乡」的转变。
蓬勃「新」力量:反哺社区,家园共建
从他乡变故乡,从居住地变家园,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罗行社区新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激发出蓬勃「新」力量。
据统计,罗行社区的传统老街区,居住的新市民占了6成。而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来自湖南的新市民王姨说出自己的看法。
郭伟明(左一)与新市民志愿者一起开展环境清理,迎接罗行艺术墟开墟。
为筹备罗行艺术墟,社区新市民积极参与罗行墟的环境卫生清理,绿化美化等志愿工作;为护航罗行艺术墟,罗行社区招募志愿者,新市民志愿者占了近「半壁江山」,力求向游客展示最干净整洁,最具乡村韵味和人情味的家园面貌。
他们与艺术家们一起开展社区营造,将一个坍塌的居民房屋改造成氛围感满满的社区花园,花园深处藏着小酒馆,成为花香与酒香交融的花园秘境;他们参与艺术家们的在地创作,在罗行墟的小公园,与艺术家张利华一起创作艺术展览作品【词语森林】,郁郁葱葱的树荫下错落有致地挂着形状各异的镂空编织艺术品,不禁催人驻足聆听生长与时间的对话,感受自然生长的形态。
从罗行艺术墟的一扇窗,我们看到了新市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的精神风貌。
罗行社区新市民积极参与罗行艺术墟志愿服务。
而在日常,罗行社区新市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小组,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监管;新市民志愿服务队每月恒常开展志愿服务,出资出力打造「筑福菜园」,将收成的蔬菜瓜果赠予需关爱的群体,营造互助友爱的和谐氛围;出租屋巡查、电动车管理、登革热防控、政策法规宣传等社区治理工作,都能看到新市民的身影。
新市民龙梅(中)参与【「竹-铠甲」竹编装置现代舞巡游】的排练。
在参与文化传承上,新市民舞蹈队携手社区舞蹈队,积极与彭宇当代舞团开展交流学习,共同演绎罗行竹编文化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舞蹈节目。来自四川的新市民龙梅,近一个月都在密锣紧鼓地排练。她们的节目【「竹-铠甲」竹编装置现代舞巡游】在罗行艺术墟活动上成功亮相演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罗行的竹编文化以现代舞的形式演绎出来,传播出去。」龙梅充满期待地表示。
在罗行社区,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正像龙梅一样,与社区居民共同成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志愿服务的同路人、文化传承的一家人,聚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共同打造「有温度」的罗行,让社区更有「家」的味道。
文/图 南海融媒记者 陈志华
通讯员 黄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