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江苏「最美志愿者」胡世明:56年播撒雷锋精神种子

2024-02-21社会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江苏「最美志愿者」胡世明的红色藏品馆「不打烊」,「红色精神」始终熠熠生辉。

56年来,胡世明执着收藏雷锋主题红色藏品,乐此不疲宣传践行雷锋精神,把助人为乐变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大伙儿心中的「活雷锋」。

收集雷锋主题藏品是出了名的「痴」

火红的被面上,丝线绣出毛体书法「向雷锋同志学习」,周围绣满各种雷锋做好事的场景,被子一角绣着「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字样——这是胡世明视若珍宝的藏品,体现雷锋精神不仅在中国代代传,还传播到了国外。

10多年前,胡世明在安徽蚌埠偶遇这床被面,毫不犹豫花3500元买入。后来,一些收藏家出高价求购,他都毅然拒绝。

平时,他最喜欢逛收藏品市场。邮票、像章、塑像、书籍、画册、水杯……凡是跟雷锋相关的,都不会放过。

上世纪90年代,胡世明在旧货摊上看到一本1961年2月出版的【解放军画报】,上面刊登着关于【苦孩子好战士雷锋】的报道,非常激动。但它是一年册的合订本,价格150元,摊主不同意拆开卖。当时,150元对胡世明来说是天价,于是,他软磨硬泡了一年,每个星期都去,终于感动摊主,答应拆开来10元单卖给他。

购买藏品开支不小,常使胡世明捉襟见肘。他已多年未给自己添置新衣物,衣服鞋子不是亲戚朋友送的,就是从二手市场买回来的。手机也常处于欠费停机状态,妻子有要紧事情找他,打不通电话,就知道他又没钱充话费了。

2013年,胡世明搬至戚大街社区,有人跟当时的社区书记方雷打趣:「有个疯子到你这里来了」。方雷上门一瞧,才发现胡世明在家里办起了「雷锋展览室」。门厅、过道、储藏室、柜子、床底……凡是能利用的空间,都放满了雷锋主题藏品。他还设计了小景——一棵酷似「雷锋帽」的松树盆景配上八一帽徽等。为了腾出更多空间,胡世明劝说妻子万玉英到怀孕的女儿家去住,还把床拆了,打起了地铺。

胡世明告诉方雷,2004年他在瞿秋白纪念馆举办了雷锋精神主题展,2008年又在常州博物馆开办了主题为「雷锋精神永恒」的藏品展览。美国友人孟加拉参观展览后,欣然写下留言:「很高兴来到中国常州,很高兴认识你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这个士兵的事迹及行动,我很荣幸!谢谢中国,谢谢常州。」

这一切,震撼了方雷,他感觉这个人很「了不起」。在街道和社区帮助下,2019年6月21日,戚大街社区红色基因馆开馆,236平方米的场馆中,陈列了几千件红色实物,皆为胡世明提供。此后,社区的生活会、道德讲堂、冬训宣讲、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胡世明也搬进馆内居住,和藏品「共处一室」。平时,他都穿着印有雷锋头像的外套,有活动时就套上志愿者马甲当义务讲解员,说说展品背后的故事。这种生活,持续了整整5年。

将雷锋当作一生榜样

胡世明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是戚机厂的技术员,胸怀坦荡、乐于助人。尽管自家有5个孩子,生活不易,母亲却常常接济生活困难的邻居,帮邻居照料孩子。

「母亲给我上了成长第一课。」胡世明说,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会了他念雷锋的名字。小时候住在老工房区,20户人家共用3个水龙头洗菜、洗衣,母亲会把3个水龙头擦得锃亮。言传身教下,胡世明获取了毫无保留的奉献理念。

1968年,胡世明进入戚墅堰铁路中学,因勤奋、乐于助人,开学第一天就被推选为班长。他给自己设计雕刻了一枚特殊的印章:一面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面是「为人民服务」。每年领到新书本,他都盖上这枚印章。

戚机厂老厂长刘仲南记得,1984年他当上铸铁车间主任,就听说有个远近闻名的老好人叫胡世明:急难险重的活,他第一个冲上前;厂里组织给灾区捐款,他总是金额最大;帮大伙儿修自行车,自己掏钱买零件,饭都顾不上吃。

戚机厂制造内燃机车车头,质检标准相当严格,差之分毫就会影响机车正常运行。遴选质检员时,几个领导不约而同想到胡世明。但相比原先的岗位,质检员月工资低了好几十元,明显「吃了亏」。没承想胡世明一口答应:「我不考虑挣多挣少,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他扎下根来,一直干到退休。

平时对工友关怀备至的胡世明,为了不让机车「带病」出库,不讲情面地「找茬」。有人劝他「不必太认真」「抬抬手哇」,他仍旧「六亲不认」。20多年来,胡世明几乎没出过差错,协作单位的同志也称赞这个「好人老胡」。

曾经下河救过人,为工友患白血病的孩子捐出了一整月工资。患癌住院的邻居,其女儿快要结婚了,胡世明为新人张罗婚礼,身兼摄像、司仪、场务等多职,忙了一星期,分文不收。

几年前,胡世明路遇一辆侧翻的电动三轮车,上前帮忙却扭坏了腰。咬着牙回到家,在床上躺了3个月。再起身时,他的腰弯成了「折尺」,原本一米七几的个头,只剩一米六六。

「不要命了!」见这情形,万玉英落了泪。「他不着家,我们几乎没在一起休过完整的周末。」说起胡世明,万玉英很矛盾,结婚几十年,胡世明的工资全部用于收藏和践行雷锋精神,直到2013年家里要购买新房,才把工资交给家里。但他也有体贴的一面,平时有时间就分担家务;外出吃到好吃的菜,会主动「取经」,惦记着给家人「露一手」。

做一株蒲公英 传播「雷锋精神」

几十年来,胡世明踩坏了3辆自行车,走遍大江南北,学雷锋、说雷锋,大伙儿都称他的车为「中国龙城常州雷锋车」。

胡世明有一本特殊的笔记本,上面贴满了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与烈士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有一张是2000年4月6日的一篇文章【一位烈士遗孤的期盼】。一个名叫吉云云的烈士遗孤,长到16岁从未见过爸爸,一直期盼能够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看爸爸吉兴林,却因病视力不断下降,无法长途旅行。

为了帮云云完成心愿,2000年4月29日深夜,胡世明登上开往云南的列车。经过57小时的颠簸,到达昆明,又转乘15小时的汽车,前往麻栗坡。距目的地还有30公里时,车坏了,胡世明只好沿着崎岖山路步行,脚都走出了血泡。到达目的地,看着眼前3000多座坟冢,患有1000度近视的胡世明犯了难。

一个过路人被胡世明感动,主动帮助他一起寻找,附近的安保人员、农民工也闻讯相助。在吉兴林烈士的墓前,胡世明用摄像机仔细拍摄,并用手机与云云联系。胡世明带回了墓碑照片和影像带,云云在病床上泪如泉涌。

利用工休时间,胡世明骑着「雷锋车」,跑遍了井冈山、延安、沈阳等地,凡是与雷锋有关的题词、事迹、语录、书刊等,他都买来珍藏,凡是有学雷锋的感人场面,他都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下来。他曾骑车1500多公里,到陕西靖边的马国成孤儿学校看望孩子们,并捐上自己仅有的200元;他曾赶到山东枣庄,看望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同志。泰兴杨根思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方志敏烈士陵园、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都有他的足迹。每到一处,他都会捐上50元,并送上一面自己做的锦旗,缅怀先烈。

刘浦东是胡世明的「骑友」,曾和他一起前往兰考、开封等地。他印象中,胡世明给自己定下了标准,每天食宿不超过30元,累了,就在路边靠一会儿;渴了,就拿出水壶喝两口;饿了,就啃上几口冷馒头。他情愿把省下的钱给烈士买鲜花,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买书本。星夜赶路是常事,一次路上碰到暴雨,他滚得浑身泥浆,旅店不让住宿,只好在路边店的屋檐下将就一晚。

张汉明是胡世明的多年同事,也是一起搞收藏的老友,他忘不了2013年,胡世明带着80斤重的行李和礼品,经过27天的骑行,来到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看望孩子们。这一路跋山涉水,年已六旬的他,不慎拉伤了腿。可一到目的地,他又精神抖擞,给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捐款并送上牛奶、手电筒、书本、雷锋像章等礼物。

2012年,杨桥民俗风情文化节上,「雷锋精神永恒纪念馆」尤其引人注目。村民说,有个叫胡世明的人,是专门来杨桥宣传雷锋的。馆内签名墙上,有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签名,其中一位年近百岁的老战士特地前来学习,并题了字,鼓励胡世明继续宣传雷锋精神。

胡世明的坚守感染了一大批人,张汉明等曾经的老工友、老街坊常常到展馆当志愿者;他所在的戚墅堰街道成立了「741」志愿兵团,组建了理论戚骑兵、阳光帮扶团、便民勤务兵、文艺轻骑兵等7支志愿队伍,活跃的志愿者已有约3000名。

通讯员 常景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