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春运70年|从闷罐车、绿皮车到高铁:不同年代的铁路人记忆

2024-02-22社会

春运,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出行史。「运」育了最丰富的情感记忆,也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春运概念顺势而生。走过70载,春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期40天的春运,一场90亿人次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回溯春运,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流动的中国。熙来攘往间,每个人都是这篇宏大叙事的字符标点,共同书写着个体和群体的春运故事。春运车轮的飞驰,映射时代脉动。透过春运这个节点,我们能更加深刻、细腻地感知国家的发展变化。

过去的春运,重点在「运」,如今的春运,更注重「在路上」的体验。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从绿皮车到高铁,从自带餐食到高铁外卖……中国铁路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速发展,春运里的铁路故事,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绿皮车时代

信号员当好列车的「耳目」

翻阅春运历史,春运可以追溯到1954年。1954年,我国铁路春运日均客流量达73万人次,人次高峰日达90万人次,铁路春运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

「花生瓜子方便面,啤酒饮料矿泉水……」绿皮车上熟悉的叫卖声是多少人的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皮车」是客运火车的主要车型,因其车身车厢为绿色而得名。1980年,人民日报等媒体首次使用「春运」的字样报道大规模的春节客运。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春运人流量年年攀升。1984年,春运突破5亿人次,1994年突破10亿,2006年突破20亿。

今年40岁的吴先生,就有多次搭乘绿皮车回家过年的记忆,当时,他经常乘坐江苏开往长沙的一趟列车,在吴先生的记忆中,绿皮车速度慢,但能打开窗户,当时还有月台票,亲友可以送到站台,列车员推车餐车在每个车厢叫卖,他总是等到最后几盒,因为那时候价格能降下来。「当时绿皮车体验感远不如现在的高铁,但依然是一段特别的记忆,蒸汽锅炉弥散着特有的气息至今难忘。」

提起绿皮车,曾在长沙车务段工作过的退休职工张文其老人别有感触。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他曾在长沙铁路工作,其中,在丝茅冲车站担任信号员工作,「当时,我们有一个工作环节,就是检查来往的通过列车。」张文其老人告诉记者,当列车通过时,就要给出列车通行信号,白天为旗语,夜晚为灯语,并观察车头、车身、车尾的情况,货车的车轴,客车的车门等细节需格外注意。「通信工与信号工合起来被喻为火车的「耳目」,每一寸线路的畅通都是通信工用脚步量出来的。」

「当时火车一般编组为20辆一列,一列满载可达3千多将近4千人,但速度慢。」张文其老人回忆,到了春运期间,虽然车站不上下乘客,但透过车窗,依旧能看到人们大包小包拿着包裹,一派热闹景象。

Δ张文其生活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红皮车、蓝皮车逐渐接过春运接力棒,绿皮车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从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前后经历了六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零时实施的第六次大提速,是在京哈、京沪等既有干线实施的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有条件区段列车运行速度可达250公里,时速200公里提速线路延展里程一次达到6003公里,标志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高铁的出现,则让游子们归家的速度又加快了。

高铁时代

通宵班车,静音车厢,手机订餐

从2008年中国第一辆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16年时间,高铁在中国已经像过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连接城市与乡村,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静音车厢、通宵班车、手机订餐......高铁正在为旅客提供越来越人性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2月19日上午11点,长沙南站候车室内,客运员张靖站在闸机口,为进站检票的旅客进行服务。虽然临近春节尾声,但出行旅客依然不少,不少检票口仍排着队。

张靖所在的客运员岗位,负责进站口查验车票,闸机口验证车票,站台办理列车交接,出站口查验车票。作为春运环节中的一线岗位,直面大量往返旅客,让他的春节更为忙碌。

Δ2月19日,长沙火车南站,张靖正在闸机口为旅客提供服务。

作为春运环节中的一线工作者,张靖对春运的感受更为深刻:「回家看看,真的不止一句歌词而已。不管过程多累多难,回家就是春运最大的意义。」张靖回忆起大学在株洲段的一次实习经历。当时是大年初一,仍有不少旅客乘坐返乡的班车,人最多的时候,在列车的空厕所都站了好几个人,「但我能理解他们,当时过年外面的店几乎都关门了,想吃个粉都吃不到。」那一刻的画面,深深记在张靖的脑海里,护送每位旅客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也成为了他的职业使命。

「今年是我工作七年以来,第一次和家人一起聚齐的除夕。」张靖告诉记者,这些年高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从最初的和谐号,到现在的复兴号,「最新的复兴号,满载定员1195人」,为了增加运送旅客的效率,近些年,高铁还增开了通宵列车的班次,但也意味着,铁路人的工作会比平时更加忙碌。今年和家人过完除夕,初一张靖就匆匆赶来上班了。

以前,一提起「春运」,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就是从外归家,如今,「春运」二字的内涵不再只是单向度的「返家」,也有了「反向」「多向」流动的含义。对此,张靖感受很深,除返乡流之外,还有假期旅行流。「年前集中在返乡客流,而从初二开始,来自江浙、上海、杭州的客流都过来长沙了,多部分都是旅游。」

出行

从线下排队到加速包抢票

一张火车票,就是自己和家的距离。「一票难求」,是游子春运记忆中普遍的苦恼。

春运70年,人们的出行方式、乘坐列车不断推新,买票形式也不断推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线上购票和高铁出行。进入高铁时代后,打工人们花在春运上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例如同样是抢票,方式和工具已和从前大不相同。

「以前是春运一开始,就加入了抢票大军。」回忆起春运买票的经历,怀化的林女士感触颇深,大学她曾在重庆读书,当时的买票方式就是线下排队,先到先得。林女士还记得,当时的购票大厅上,还有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余票信息。人们有序在窗口前排队购票。进站的时候,还是人工打孔,检票员用小钳子,在票的一侧剪一个小口。

而如今,高铁购票早已进化为线上购票,检票也只要刷身份证。方式更加便捷,但林女士感慨,抢票难度依然「烧脑」。

今年春运一开始,林女士就和老公达成共识,今年春节从长沙回怀化老家就坐高铁。为了能准时买到回家的票,夫妻两很早就开始了线上抢票,为此还买了抢票加速包。

林女士告诉记者,加速包就是一些第三方购票软件提供的收费服务,不同价格对应不同等级和次数,她选择的30多元一个人的加速包,「不过,一系列操作下来,感觉加速包就是一个心理安慰」。回程林女士和丈夫使用了加速包,最终也只买更长的一段,从长沙南到张家界西,比原本应该到达的站点多了三站。

林女士原本打算到站后不下车再补一站车票到湘潭北。但又想到自己住河西,可以从湘潭北下车,再经长株潭西环线坐地铁回家。最终她选择了古丈到湘潭北的车次,顺利返回长沙。

「虽然有点波折,但还是比较顺利。」林女士告诉记者,哥哥返程选择了开车回长沙,但花了十多个小时,一上高速就给堵住了,导航软件上显示线路都堵成了「猪肝色」,相比哥哥的经历,林女士庆幸自己最终选择了高铁出行,除了购票有点烧脑,但通行效率却大不一样。「下次返乡,高铁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

不同的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春运记忆,勾连出时间的印记,记录着人们回家的脚步。回翻春运叙事,中国的「节奏」在加快,亦或许,她本来就一直在加速。

潇湘晨报记者陈诗娴

(来源:潇湘晨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