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晋江市(安海)第六届元宵文化节开幕。文化节内容丰富,带来了电子攻炮城互动体验、花灯DIY、花灯艺术展、灯谜会、文创市集、攻炮城等精彩民俗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数万游客齐聚安平桥景区和三里街,共度元宵佳节。
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上举行了文艺演出,闽南童谣情景剧【囝仔斗阵攻炮城】、古筝伴舞【灯火里的中国】、花灯旗袍【紫禁花圆】、歌曲演唱【花好月圆】【我们同唱一首歌】、舞蹈【龙年大拜年】等节目轮番上演,为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为元宵文化节揭开了热闹喜庆的序幕。
新时代背景下,安海镇不断探索创新,结合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赋予传统元宵佳节以新的内涵和形式。本次活动以「多彩世遗闹元宵」为主题,以花灯展、猜灯谜、攻炮城等活动为主线,引领大家深入感受世遗文化魅力、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爱遗、护遗、讲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元宵节在移风易俗的节日氛围中体现出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彰显现代文明的社会新风。
安海镇党委书记陈进福表示,近年来,安海镇坚持「深耕人文,涵养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文化与产业、城建、生态、民生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文体旅融合火热升温,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城镇「烟火气」更浓更旺。今后,安海镇将继续做强做大「三大节庆」品牌,做优做好文化创意,做活做旺文化产业,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让更多人认识安海、了解安海、爱上安海。
张灯结彩闹元宵 700盏花灯点亮古镇
说到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便是赏花灯。
今年春节前,安海镇就启动了花灯艺术大赛的征集工作,面向海内外乡贤、企业、社团、学校、单位、个人等征集花灯作品。主办方要求,花灯作品要结合生肖龙的元素,并以「安平古镇·海丝名城」为主题进行创作。
「此次一共征集到花灯800多盏,以悬挂灯为主,落地花灯有二三十盏。」安海文化创意发展协会会长林荣宗说,经过筛选,最终展出的花灯有700多盏。
记者了解到,20日,主办方开始启动花灯悬挂工作,并于23日布置完毕。实际上,从开始挂灯后,三里街就陆续迎来赏灯游客。
行走在三里街,花灯如昼、游人如织。三里街中央布置着数十盏大型落地花灯,两侧和上空则是悬挂灯。花灯中,「龙」元素和安海文化元素十分突出,如绕塔盘旋向上的龙灯、用筷子制作的白塔花灯、嗦啰嗹花灯、土笋冻花灯等,让游客大饱眼福。
花灯点亮元宵夜
创意十足的花灯背后,是群众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今年的作品质量优于往届,数量更是翻了好几倍,真正做到了把各方资源力量调动起来,是非常好的趋势。这也是花灯这个非遗项目在安海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体现。」作为本次征集大赛的评委之一,福建省民协花灯专委会主任黄丽凤是「李尧宝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花灯的手工技艺。黄丽凤说,非遗作品的价值在于坚持手工制作,而安海的竹编花灯正体现了这一点,令她印象深刻。同时,她认为,通过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可以有效地推动非遗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例如通过安海「三大节庆」活动,让花灯这一非遗项目在安海镇得以生根发芽、繁荣昌盛。
林荣宗告诉记者,此次花灯从征集到展出,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当天,700多盏花灯点亮元宵夜,三里街、安平桥景区人头攒动,大家同赏花灯,共度佳节。
市民体验花灯制作
白塔脚下攻炮城 「攻」出新年好运气
本届元宵文化节,「攻炮城」活动时隔四年再次来袭,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参加。当天18时许,白塔广场围满观众,大家都期待攻城炮手能够「攻」出好运气,「攻」出好彩头。
19时,一场【龙腾盛世】舞龙表演开启攻炮城活动序幕。攻城炮手轮番上场,他们佩戴好头盔、手套,将鞭炮点燃,对准炮城抛掷。
作为第一轮上场的选手,颜呈智信心满满。他是土生土长的安海人,小时候过元宵节,最喜欢的就是看大人攻炮城。长大后,只要有攻炮城活动,颜呈智都要参加。
噼啪作响的鞭炮在空中划出弧线,奈何「城墙坚固」,首轮无人攻下。
「今年的炮城有5.5米高,对臂力有很高的要求。」颜呈智说,要尽量让手中的鞭炮挂在城墙上,才有更大的机会攻下。
直至19时34分,来自永和锡坑村的攻城炮手林金炼将手中的第5串鞭炮抛掷而出,炮城终于被点燃。围观群众响起热烈的欢呼声,林金炼也成为当晚第一个攻城成功并获得888元现金奖励的人。
「我在网上看到活动,就想来尝试一下。没想到会是第一个成功的,很开心,希望今年一直有好运气。」林金炼兴奋地说,他第一时间和家人朋友分享了这份喜悦。
「以往每年我都能成功攻下炮城,我要再战!」看着有人攻下炮城,颜呈智再次报名挑战。找好角度、时机,这一轮,颜呈智成功点燃炮城。
游客体验安海传统民俗活动「攻炮城」
值得一提的是,攻炮城这项安海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咱厝人喜欢,还有外国友人报名参加。来自美国的Mike、Russell和来自喀麦隆的Vandy,一上场便用中文和活动主持人互动起来。Vandy说,他很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之前也参加过安海攻炮城活动并成功了。
最后,3名外国友人虽然没能成功攻下炮城,但围观群众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元宵文化节不仅有传统的攻炮城,还有电子攻炮城互动体验,解锁了民俗活动最「潮」玩法,既让群众体验了传统民俗,又近距离了解了安海民俗文化。
此外,当天,在安平桥景区,众多游客一同乐猜灯谜、逛文创市集。其中,灯谜内容丰富,涵盖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安海乡土文化、廉政建设,以及百科知识等多个领域。猜灯谜的形式,不仅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安海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而文创市集更是热闹非凡,汇聚了40个摊位,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美味小吃,还有充满创意的文创手作。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不仅展示了安海和晋江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当地的文创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百年民俗 游灯分烛庆元宵
除了晋江市(安海)第六届元宵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安海镇各村(社区)也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造浓节日氛围。
「正月时节闹葱葱,新郎新娘水当当,恩爱俩人心相同,甜蜜笑容似花枞。」元宵节当晚,记者走进庵前村,感受一年一度提灯游村分烛民俗活动。现场,参加分烛的小朋友念着祝福婚姻美满的闽南四句,穿梭于村里街巷,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该村前一年结婚的新人,会在元宵节晚上准备好红色蜡烛、糖果等,赠给提灯来到家里贺喜的孩子。据了解,庵前村今年参加活动的共有十对新婚夫妇。
元宵夜,庵前村举行提灯游村分烛民俗活动
「这个习俗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就有了,现在也轮到自己为小朋友分发糖果了,感觉很有意义和仪式感。」不久前刚刚喜结连理的新婚夫妇沈子怡、黄安琪对孩子们送来的祝福感慨不已。
提灯的小朋友一路游村贺喜,收获了很多零食。「这是我参加提灯游村的第四年,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能收到好多糖果饼干蜡烛,还能收获许多家长的赞美。」今年12岁的尤梓颖笑道。
「灯」与「登」谐音,有登科之意;闽南方言中,「灯」与「丁」发音相近,寓意「添丁」。一路上也有很多村民举着手机记录下这一热闹的瞬间。村民们说,提灯游村分烛是一种传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游灯分烛」是安海镇庵前村传承了200多年的传统习俗,现已列入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游村提灯分烛这个传统习俗让全村在元宵节这天热闹非凡,让整个春节有一个喜庆的收尾,同时也寓意着将为大家带来好运顺利地开年。」安海镇庵前村老人会常务会长尤祖永说。
当天,除了游灯分烛庆元宵活动外,庵前村还邀请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刣狮队、南音队,为村民送上元宵节的文化大餐。
后勤保障护安全 志愿服务暖人心
元宵佳节人团圆,月圆灯亮人如潮。您赏美景,我来守护。
在安海镇通往安平桥景区的各个路口,以及实行交通管制的兴安路安平桥景区路段,都有安海交警中队的交警在指挥、引导车辆;在元宵节当晚的安平桥景区和三里街,随处可见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的民警、辅警,还有身着红马甲和黄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在现场维持秩序,引导游客、帮助游客,用默默守护为百姓点亮元宵「平安灯」。
「爱安海」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蔡小兰告诉记者,征集元宵文化节志愿者时,大家积极响应,100多个名额很快就报满了。
「三里街布置花灯时,志愿者就到场帮忙登记花灯牌号、配合花灯评选登记等工作。农历正月十三开始,因为游客增多,志愿者就正式到三里街上岗了。」蔡小兰说,元宵文化节当天,100多名志愿者全部到位。其中,安平桥景区内设置了7个大点位,共安排有50多名志愿者;其余志愿者则在三里街维持秩序、引导游客、看护花灯。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许多志愿者还当起临时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安海的花灯、攻炮城等民俗活动。一天下来,尽管大家嗓子都嘶哑了,却乐在其中。
蔡小兰参与志愿服务多年,每一届的元宵文化节都有她的身影。蔡小兰说,现在「爱安海」志愿者队伍有260多人,大家都是因为爱安海的初心聚在一起。当志愿者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家乡的文旅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由衷地开心。
记者了解到,此次元宵文化节人流、车流剧增,安海交警中队提前做好预案,并于20日发布元宵节当日实施的临时交通管制说明,引导市民游客尽量选择步行、公交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当天,安海交警中队共出动警力115人,在各个路口引导车辆通行,直至22:30解除交通管制。
此外,元宵节当天,安海镇党政领导,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领导带队现场指挥执勤。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全员上岗,加上晋江市公安局支援的警力,以及安海镇各村(社区)的巡逻队员、义务救援队等平安志愿者,共有近300人执行安保工作。其间,派出所民警和志愿者还帮助3名与家长走散的小孩找到家人。由于提前做好预案、现场周密部署、严格执勤,当晚几万人在安平古镇平安闹元宵,欢乐度佳节。
(记者 施蓉蓉 陈心心 秦越 通讯员 陈钧)
来源:晋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