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9/42a3d44f0b26e03e1622ca73ae24f9e9.webp)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在9月21日举行的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峰会上出现戏剧性一幕。尽管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当天宣称,峰会「不针对其他国家」,但东道主拜登却由于在闭门讲话时忘记关麦,无意中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私房话」公之于众。拜登的失言无异于捅破了四方机制的窗户纸,将该机制的遏华用心赤裸裸地曝光在世界面前。
四方机制肇始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2007年,安倍在东亚峰会上首次提出四方机制构想,倡导美日印澳建立以所谓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同盟,形成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由于安倍的这一构想将中国排除在外,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当时的澳大利亚与印度对此并不感兴趣。因此,四方机制的启动进程一度搁浅。
2016年,安倍又提出日本版「印太战略」,企图在亚太地区联合美印澳等所谓「民主国家」形成对华海上战略包围圈。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完全接受了安倍的「印太战略」构想,并将之与四方机制捆绑在一起,力推美日印澳重启安全对话机制。拜登政府上台后继承了特朗普的「印太战略」政治遗产,且在「小多边主义」的外衣下将四方机制打造成「印太战略」的核心。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四方机制在美国遏华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得到彰显。
四方机制具有「准同盟」性质。它虽然未明确声称针对某一特定国家,但在议题设置上却处处以中国为假想敌。2021年9月,四国首脑首次举行线下会晤,明确了四方机制的精神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包容、健康、以民主价值观为基础、不受胁迫所限制的地区」。在四国的眼中,谁是既不认同西式民主价值观又不服从美国霸权的亚太国家?自不必明说。自2021年3月至今,四方机制共召开4次线上峰会和2次线下峰会。其议题涵盖范围广泛,涉及防务、供应链、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是其中始终不变的主题。
虽然美日印澳都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但四国却在联合声明中屡屡提及南海问题,还数次以所谓「航行自由」为名在南海组织联合巡航,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权益。打造「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也是四方机制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2020年8月,美日印澳发起弹性供应链倡议(SCI),试图在四国内部组建供应链联盟,并引导本国在华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以保证所谓「供应链安全」。此外,美日澳还推出「蓝点网络计划」,提倡绿色高标准互联互通,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四方机制是拜登政府「小多边主义」外交路线的典型代表。拜登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其对华政策的重点是「塑造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即通过拉拢亚太地区的盟友与非盟友构建各种「小集团」「小圈子」,以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之势。除四方机制之外,近年来美国还相继构建了美日韩、美日菲、美日澳、美英澳等多个三边机制。但这些明显具有排他性的「小圈子」之间不仅多有重叠,且都摆脱不了「重议题、轻约束」的尴尬处境。换言之,这些「小圈子」虽试图通过议题设置制造反华舆论,但因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约束而难以采取一致行动,因此其威慑力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小多边主义」的尴尬处境根源于美国国力的下滑。在国内政治日趋极化、债务规模屡创新高、财政赤字持续膨胀的背景下,美国欲在亚太地区维持霸权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不得不求助于盟伴的支持。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和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美国的战略资源迅速向乌克兰和以色列倾斜,对「印太战略」的拨款则更为「吝啬」。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总计约743亿美元的巨额援助;自2023年10月起,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1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但在2023年度,拜登政府仅为「印太战略」投入18亿美元,剩余成本则由其盟伴分摊。
美国既不想多花钱,还想让盟伴多出力。这注定了四方机制的大部分反华议题只能是「画饼充饥」。而且美国与其盟伴在利益上也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是日澳印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与中国完全「脱钩」对三国经济来说是「无法承受之重」。况且印度拥有不结盟主义的传统,一向在外交上保持着战略自主性,不会跟随美国的「印太战略」亦步亦趋。在资源投入不足、各方利益分歧难以弥合的情况下,如今的四方机制更像是一个靠意识形态话语包装出来的「反华啦啦队」。这样一个松散的机制未来能走多远?实难预料。
在本次四方机制峰会上,有记者意味深长地问拜登:这一机制能否撑得过11月?众所周知,今年11月将举行美国总统大选,而拜登已决定放弃参选。待其卸任之后,四方机制是继续靠炒作反华议题「画饼续命」,还是会「人走茶凉」,恐怕已经不是拜登能说了算的。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