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让爱无「碍」|暖心「手」护,这个门诊助听障人士就医无忧

2024-09-02社会
编者按:202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一年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面临哪些难点、堵点?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让爱无‘碍’」系列策划,邀请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共同展望「有爱无碍」美好未来。
小病扛着、大病拖着。因为与医生沟通有困难,听障人士害怕、不好意思到医院就诊,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积少成多。除了跟医生沟通交流存在障碍,挂号、缴费、取药……就医的每个环节,对于听障人士来说,都很不容易。
齐鲁医院助残门诊的成立,像一道温暖的阳光,为听障人士照亮就医的道路。门诊不仅解决了听障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沟通障碍,还用爱心和耐心给予了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听不清医嘱、讲不出病情,听障群体看病有些难
听障人士的就医过程是怎样的?
去医院的前一天,准备好A4纸,在纸上尽量写大点的字以便医生看清楚。第一句写:「医生你好,我有听力障碍不方便沟通,请你谅解!」下面一段就是写症状了,越详细越好,方便医生诊断,最后写过敏史,剩下的地方留空白,方便医生写字。如果A4纸一页写满的话,那需要备用第二张纸,或者在纸反面写。
「听不清医嘱,讲不出病情,想要解决这问题是挺难的。」听障人士董方用手语表示,过去到医院看病,要么靠纸笔,要么带亲朋来「翻译」,医患交流尤为不便。
齐鲁医院门诊部病员服务中心主任王瑞在今年2月份接诊了一位韧带撕裂的听障人士,发现与其沟通病情非常困难。「当时患者完全无法形容哪里疼、怎么疼。」王瑞说。
这让王瑞很着急。「是抬胳膊的过程中疼痛?还是抬起来后疼痛?疼痛还有很多分类,比如是皮肤的疼痛,还是皮下的疼痛?是牵扯性痛、刺激性痛,还是放射性痛……」王瑞说,疼痛始终是一种主观体验,用语言或许都会描述得不准确,在听障群体里就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听障人士还面临接收信息的困难。部分听障人士会唇语,在交流中仅靠观察对方说话嘴型就能将对话内容理解得大差不差。但医生在坐诊时需要戴口罩,好像对听障人士「屏蔽」了信息。
王瑞从今年2月份开始学习手语,短短半年时间,他已经能用手语与听障人士交流。「自从我能够用手语交流,来看病的听障人士渐渐多了起来。」王瑞说。
会手语的志愿陪诊师,帮助听障人士无障碍就诊
每周二、周四,王瑞都会早早等在齐鲁医院病员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帮助听障人士挂号看病。8月27日,有5位听障人士预约来医院看病。
他为一位聋人患者预约了妇科。走出会议室,爬上一层楼梯,再穿过几个走廊,王瑞熟练地带患者走到了诊室门口。患者就诊时,王瑞一直在旁边进行翻译。
「我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每个科室的位置都很熟悉。」王瑞表示,如果让听障人士自己找科室,寻找过程中,他们无法直接开口询问,可能会找很久。
采血时,王瑞熟练地遮住患者眼睛。「听障人士一般都害怕扎针,也害怕尖锐的物体。还有听障人士在做磁共振成像检查时格外害怕,因为他们平时虽然听不到,但在检查时会感受到很多奇怪的声音。」接触过很多听障人士后,王瑞总结出了很多陪诊要点。
将这位患者送走时已经快中午十一点,王瑞来不及休息,因为接下来他还为两位听障人士预约了骨科。
「一上午来不及喝一口水。」王瑞说,大部分时间他会安排患者坐在诊室附近,自己则跑来跑去。「我是病员服务中心的主任,要以服务病员为重。」王瑞常常思考如何才能让听障人士在医院里实现无障碍就诊,他把自己当作会手语的陪诊师,寻找听障群体就医难的解决之道。
除了王瑞外,齐鲁医院部分科室的护士长也带队学起了手语,如「不要出门,小心滑倒」「明天要做手术,今天一定要放松心情」等常用手语正被更多医护人员使用。
每月服务100多位残障人士,收到上百面锦旗
8月27日,一位曾经多次来就医的听障人士给王瑞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感谢信中写道:我本人听力障碍,平时去看病需要自备纸笔,或用手机提前打好想与医生交流的文字,医生戴口罩,我无法看清唇语,就医的体验不太理想。多亏了齐鲁医院为残疾人开设的无障碍门诊,有专业人士提供翻译服务,给予我们更多关怀和帮助。
王瑞拿着感谢信和锦旗非常激动,「这位患者在医院就诊了6次,她说她看不清医生的脸,但记住了这份温暖与感动。」
目前齐鲁医院的助残门诊每月能服务100多位残障人士就医,收到了上百面锦旗。王瑞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常常忙不过来。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很多会选择回来当一位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很多人会说等我有时间了就去做志愿,但做志愿或许是随手的事,我们希望能形成人人做志愿的氛围,让爱永远有力量。」齐鲁关爱生命健康志愿服务队发起人、总队长董来东说。
(大众新闻记者 贾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