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曾经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运动,为何消停了?

2024-02-26社会

文/王新喜

曾经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基本消停了。在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

垃圾分类一开始的积极意愿,与疫情恐慌相关

垃圾分类大举推进的时候,大约在2020年初的时候,彼时疫情爆发,那个时候,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疫情的爆发背后与我们的环境被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垃圾分类推进的初期,大家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垃圾分类刚开始执行的时候,过去有个数据调查,当问及「如果小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同时还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您是否愿意分类」时,95.9%的被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

当时部分也是 源于疫情恐慌的情绪下,大家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们认为干净的环境对于大家的健康是有益的 ,因此,在初期,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垃圾分类标准难执行,垃圾分类指导者与监督者很难长期做下去

在彼时,垃圾主要被分成四个大类别——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但这场分类运动在部分地区还强调了干垃圾与湿垃圾这两类垃圾的划分。并且,在如何定义干湿垃圾一事上,曾经一度吵翻了天,充满争议。

不少市民对干湿垃圾理解上存在困难。「你是什么垃圾」的段子曾一度刷爆朋友圈。 根据上海社科院的问卷数据显示,50.7%的市民认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最大的困难在于分类标准过于复杂。

许多人并不是不想参与垃圾分类,而是由于缺乏清晰明确的指导而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在没有进行广泛且深入的宣传普及下,很多人都无法正确掌握垃圾的分类。

而垃圾的类别与垃圾种类、定义筛选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百科知识体系,小区物业也难以找到一个人长期的去指导监督分类。而且这个工作收入很低,又要全年无休,监督与指导分类执行难度大,加上标准不清晰,容易起冲突,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做。

此外是,垃圾分类更多是倡导而非监督,居民分类意愿不高

「我分类不分类反正也没人管。」, 垃圾分类开展以来,一直以来只是倡导垃圾分类,在最初还是有人监督,但后来成本太高,就没有真正的执行过了,更多是倡导为主。

对于个人来说,垃圾分类长期执行增加了很多麻烦,加上缺乏监督,所以这种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垃圾分类需要设置多个垃圾桶,很多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分类垃圾桶,也导致垃圾分类在很多小区难以执行。

垃圾分类之后如何处理,没有细化的标准与处理规划

而垃圾分类之后,本质是要把各种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但是 很多小区并没有分类垃圾收运车,垃圾收运系统也同样如此,很多垃圾分类之后,全部倒入垃圾收运车,再全部倒进同一个存放的容器中。

这还是城市小区居民的垃圾,倘若是村县,那垃圾更不能做到分类清运。

分类之后,把分类桶全部倒入一辆同一辆垃圾收运车,意味着垃圾分类白做了,分不分都倒在同一辆车中,最终仍然会被混合处理,没有垃圾处理的规划与标准,那分类的意义何在呢?

大众低估了垃圾分类的时间消耗与耐心

垃圾分类其实在2021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难以推行了。2022年,基本上就放弃了,因此,大众还是低估了垃圾分类的时间消耗与耐心,因为从每一个垃圾产生时,将它们按类分装,再包装,再扔掉。这里产生的时间累计起来有5~10分钟。别小看这5~10分钟,好几亿个家庭的五分钟加在一起就是个天文数字。

最有效的做法是由专业的、专门的人去处理,这是个经济帐,时间一长,很多人嫌麻烦就不愿意这么做了。

缺乏利益驱动机制

在彼时,因为疫情因素,大家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但是垃圾分类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却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早在2022年的时候,曾经有个#想去丹麦捡瓶子了# 的话题火上热搜,有人曝光了其前任在哥本哈根的时候经常周末和同事出去捡瓶子,赚了不少钱。

微博视频显示了某博主,在丹麦超市的回收机器里投入了42个瓶子后,共得到78.5克朗的现金返还(约等于73元人民币)。而瑞典通常一个瓶子价格在0.7元-2.5元人民币,丹麦通常一个瓶子在1元-3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数量多,累积收益还算可观的。

在北欧的很多公共场所,比如商店、办公室、咖啡馆、餐馆都放置了回收机。在北欧人看来,循环利用旧包装比重新生产环保得多,可以减少95%的能耗,具有可持续性。 这其实就是一种垃圾分类回收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国内,除了循环经济企业本身之外,垃圾回收上下游包括垃圾清运环节都没有收益,对个人虽说是举手之劳,但起来费时费力,没有直观收益,大家分类的意愿渐渐不高了,最终悄无声息的放弃了。

垃圾分类失败反思: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高,但上下游缺乏利益驱动机制

总的来说,垃圾分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人手,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最终仍然会被混合处理,让人们看不到垃圾分类的意义。

在缺乏鼓励政策的情况下,人们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无法获得直观的好处,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都没有通过利益驱动机制或商业模式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总体上,垃圾分类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更多是依赖个人的社会责任以及环保意识在推动。

垃圾分类产业链的运转,如果长期依靠居民给垃圾回收企业免费打工是难以持久的。

其实从日本、北欧等国来看,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商业化、保证产业链有利润是解决垃圾分类可持续性运转的动力。 因为垃圾分类的意义其实就是为垃圾处理后端服务的。

从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垃圾回收机制来看,垃圾分类依然是可以有商业模式变现玩法的——比如可以在垃圾分类点放置回收机,让第三方回收企业参与经营,可回收垃圾比如各种饮料的瓶瓶罐罐、纸箱等,可以通过回收机估价,当场赚取收益。

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让居民能够在把垃圾分好类的同时,在站点把有用的东西变现,分类的积极性就会被广泛调动起来。

商业利益变现机制驱动才是垃圾分类能否成功的核心,这也会推动垃圾分类最终成为一个可持续性的直达人心的长期共识。 这或许是未来重启垃圾分类可以思考的方向。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