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被欺负或被动打,我推荐两位育儿专家的具象应对方法,
「善良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一定能让你夜间安静入眠。世界那么大,一生那么短,宇宙那么浩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虚无的东西来填塞,只需要一颗赤诚、善良、乐观的心。」
上述这一段话是谁说的,不记得了,但我一直喜欢这样的观点,始终坚信善良是人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品质。年近六十的我,在某一阶段或某件事上或许貌似吃亏,但从长远来看,我是赢者。
因此 ,从一个过来人的体验来看,我坚定地回答,应该教育孩子善良。当然,时代在进步, 善良不等于当忍声吞气的老好人,善良也不是做任人捏的软柿子。善良是一种选择,一种价值,一种由内到外的气场。
一、新时代关于善良的解读
真正的善良教育有3个特征:告别慌张,懂得边界;带点锋芒,不委屈自己;勇于担当,创造力向善。
1、带点锋芒,不委屈自己
以往我们评价一个人善良,往往会说他懂得「隐忍」,但在今天,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别人,同时也不委屈自己。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否则就等于零。」锋芒不是针锋相对,不是咄咄逼人,它是一种富有穿透力的表达,是一种让善良富有感染力的工具。
所谓「委屈自己」,是指自己明明对某件事情或某种做法有意见,却不愿、不敢提出,于是随大流,生闷气,甚至因此受到伤害。我们需要提醒孩子:所有的善良,都一定是让自己舒心的,如若不是,那就是伪善,宁可不要。
2、勇于担当,创造力向善
马化腾提出「科技向善」。我一直对同事们以及一些合作学校的校长们讲创造力向善。孩子的创造力超乎大人们的想象,但比创造力更值得嘉许的,是向善的创造力。
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曾说:「真正的精英教育,除了让孩子获得杰出的成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扭转趋势】(Turning the Tide)的研究报告,主张大学入学系统应弱化对孩子分数、技能等的考量,更关注学生关怀他人的特质。
二、应对孩子被欺负或被打的两个好方法
1、「四步沟通法」。
这个「四步沟通法」是【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作者张华总结出来的,家长们可以借鉴。
果敢力是让孩子有锋芒地保持善良的一个法宝。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果敢力,可以从「四步沟通法」开始。
第一步:说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比如:「你这样做,让我感到困扰甚至痛苦……」
第二步:说出你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比如:「你这样做,给我带来了这些影响与伤害……」
第三步:说出你的主张、你的诉求。首先,直接告诉对方,以后不要再这么做了;同时也听听对方怎么说。如果对方的态度还算诚恳积极,可以和他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如果前三步没走完,譬如走到第一步或第二步时,依然被对方无理呵斥,或者在第三步时对方的情绪仍是消极、悲观的,那么请马上进入第四步:走为上策,自己的安全应放在第一位。
遵照果敢力的原则,当孩子被欺负,父母应当引导他至少做一个「简化版的四步沟通法」:一是表达抗议;二是直视对方,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认真的;三是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四是走为上策。
在复杂的世界里,教会孩子在尊重和保护自己的同时尊重并关心他人,是我们为人父母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义务与职责。
2、孩子被打,要教会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以下是【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一书的作者大J介绍的办法:
孩子被打,需要鼓励他打回去吗?教孩子学会正当防卫——「我不是弱者!
「不要!不行!不可以!」——这是最早期的正当防卫的话语。
「这是我的玩具!」———遇到被抢玩具时可以这么说。
「打人是不对的」「拿开你的手」——遇到被打时可以这么说。
第一、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表达自我意愿,其实比让孩子打回去更加重要。当孩子可以用坚定的态度明确地说出「你不要推我」时,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是不敢再有进一步的行动的。在这种情境下,被打的孩子就不是弱者。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我都具有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
第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宽恕
第三、有的孩子打人后,他的家人会干预道歉,这自然很好。但如果对方没有道歉,我们也无法要求他人来道歉,这时我会主动帮助小D梳理情绪,让她释怀。我通常会和小D说:「刚刚他打你了,他想玩秋千,但是你挡着他的路了,他不开心就打了你。你感觉很痛,但你告诉他‘不许打人’,这一点做得很好。他妈妈后来也教育他了,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不对的。」通常听完我的话小D就释然了,而且她明白了:以后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也是不可以打人的。
3、大J特别提醒
现在每次遇到类似的冲突,我都会把它看成教育的契机,现在小D完全可以演练出面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不可能永远保护小D,她总有一天需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冲突。而我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教会她面对冲突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有理有节,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
三、整理一下思路
首先,很理解你作为父母的担忧和困惑。孩子的善良和纯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但有时也让他们容易受到伤害。当孩子遭受打击或被抢走东西时,作为父母或监护人,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
1. 明确价值观:
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善良和乐于助人是好的品质,但是他们也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善良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给予,而是在给予之前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样重要。
2. 培养自我意识: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物品,教会他们尊重自己的个人空间和财产。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身体和物品是他们自己的,别人没有权利侵犯。当有人试图抢走他们的东西或伤害他们时,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说「不」。
3. 教授应对策略:
教育孩子如何避免冲突和危险。例如,如果有人试图抢走他们的东西,可以教他们如何快速离开现场,寻求帮助或向老师、警察等寻求援助。
4. 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情况并学习如何应对。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更加冷静和自信地应对。
5. 鼓励交朋友: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当孩子有朋友的支持和陪伴时,他们更容易感到安全和自信。
6. 及时反馈和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保护自己或说出「不」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坚持这样做。
总之,教育孩子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保持善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明确的价值观、自我意识、应对策略、角色扮演、鼓励交朋友和及时反馈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是 @似兰斯馨 ,一个读过很多经典育儿书的二胎外婆,感谢关注、点评。@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