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送孩子上学路上,听到了两位奶奶的对话,一位奶奶说「我那孩子这次没考好。」另外一位奶奶安慰她说,没事,男孩后劲足,等到了初中高中,男孩的成绩就上来了。
很显然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我也被这样安慰过。
和我一起接孩子的妈妈,她家闺女考得不错,她用现身说法安慰我,「我的成绩在小学、初中的时候都是拔尖的,可到了高中,我学的是理科,高一还行,到了高二高三,我的排名就掉下来了,我们班那些男生的成绩就上去了。」
我明白她是在很用心地安慰我。不过不得不说,
这句安慰人的话,也确实是人们的普遍感受
。(当然你也可以举出很多相反的例子。)
对于男孩的后劲足,有一个解释是男孩发育得晚。
还有一个解释认为,社会上对于男孩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女孩的要求是要乖,要按照老师、家长的话去做;对男孩的要求呢,不乖才是男儿本色。(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期待,有一种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讲的就是父母老师的期待对孩子的影响。)
(电影【小王子】剧照)
两种指导孩子的方式,你选哪种?
有实验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想要看看是不是男孩喜欢反抗权威,女孩习惯于按照要求去做。实验用
权威和开放的两种语气
来指导男孩和女孩。结果发现,
如果指导语是权威的
,不容置疑的,女孩会依据指导语行事,即使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孩在条件改变的时候,不会再依指导语行事,而是会发生变化。上面说的是当指导语是以一种权威方式发令的情况。
如果指导语是开放的
,比如说「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男孩和女孩都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做出了调整。
可见,是不是会「听话」,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指导语,当指导语是开放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会依势而变。
只有当指导语用权威的方式发布出来,女孩(并非所有)才会倾向于遵守权威。
这个实验来自于【专念学习力】。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实验者是想要解释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在学习的早期,女孩的数学成绩一般会优于男孩,但是在高中的后期以及大学阶段,通常会发生逆转。
(电影【小王子】剧照)
她得出的结论是,当接触更高深的数学时,我们必须对之前学过的概念进行修订。比如,起初我们学习数字,后来发现,还有质数、无理数等不同的数学体系。
「
早期的学习越僵化,我们就越难打破固有的概念,将新信息纳入进去
。‘好女孩’一般会以绝对化的方式,从老师或权威那里学习基础知识,所以要想修订数学概念,会有困难。」
有一说一,「好女孩」是有,「好男孩」也不少。
咱们不必纠结于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咱们把注意力放在规避早期学习僵化的事情上。
如何才能不让孩子用绝对化的方式去学习呢?如何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灵活自如呢?
也许我们只需要用开放的方式来指导孩子。
开放的方式——多用「也许」「可能」
我们在指导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话说死,而是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比如打球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说,「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可能你还会有更好的方法。」
因为双减的原因,孩子早晨的时间充裕了。我会在小黑板上给他准备一个问题,早晨和他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来自于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
。(有时候也会听烦了,孩子会让我给他读别的故事)
这本书里的问题,很多都是孩子之前问过我的,所以他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孩子问过「第一粒种子是从哪里来的?」「除了人之外,狮子和老虎有没有天敌?」「数字是不是永无止境的?」
你会发现,回答孩子这些问题的大师,他们在回答一些并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会用到「也许」「可能」「大概」这些
开放式的指导语
。
再或者直接不说答案,
而是说出自己的经验
。比如说,有孩子问「环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一位探险家、马拉松运动员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知道环球一圈需要花多长时间,但环球跑一圈花了我1789天,并磨破了我53双鞋。」
(绘本【纸袋公主】)
开放的方式——尽可能不给孩子严格的步骤要求
我们在给孩子建议时,要将其当成是一个粗略的指导,而不是严格的步骤要求。
我妹刚到北京的时候,她把求职简历发给我看,想让我给她提点建议。我一下子给提出了十几个建议。妹妹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我后来才明白过来。
前些年,我新进入一家公司,要开始一个新项目,先写了样稿。结果样稿返回来之后,看到上面十几个建议,打印出来满满一页纸。当时哪有心情看那些建议呢,全身的抗拒。
我也就明白过来,妹妹给我简介,让我帮她看,当时最重要的,是怎样保证提高她的求职自信,而不是让简介漂亮,用大量的修改建议来打击她的自信。
再后来,给别人看稿的时候,我和同事相约,只提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议,一些小的问题写稿人在改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
保证写稿人的热情
。况且某些地方是不是需要修改,其实并没有标准。
在教孩子一些技能的时候,我也是尽量给孩子一些
方向上的建议
。有时候我的毛病还会再犯,又会非常细则性地给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出去玩,就会叮嘱上好多句,这时我就会想起写稿建议和求职建议。
如今非常高兴地看到了双减之后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小任务非常丰富、灵活。比如,很容易操作的「朗读打卡」,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任务,时间不限,文本不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可以坚持。有些孩子朗读的故事,是可以被小朋友追更的。
(电影【狐狸与我】)
开放的方式——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想要让孩子对外界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可能还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一件事情的考虑,也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就会把规则限定在某个情景之内
,情景变了,规则自然也就不再适用了。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没必要知道」,这可能是不少上一辈人的观念,不仅不会告诉孩子规则背后的考虑,有时候一些大事还会瞒着孩子。如今,不少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论是大人的事情,还是周围的事情都会和孩子讨论。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你会发现,孩子比之前的自己更成熟,更能明白事了。
在知道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后,孩子不只是懂事了,也会比之前难管,因为他们会挑理了。孩子犯了错,我会给他定规则,以后「一定」不要怎样怎样(「一定」就是把话说死了)。孩子听到之后,第一反应是找规则上的漏洞,做起了假设,他说,如果遇到了某种情况,我说的是如果啊,那还要遵守这条规则吗?这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孩子能够挑理,因为我不愿意孩子成为【小王子】故事中的掌灯人。
「你好。你为什么要把路灯熄灭呢?」
「这是规定,」掌灯人说,「早上好。」
「什么是规定啊?」
「熄灯的规定。晚上好。」他又把路灯亮。
「但你为什么又点亮它呢?」
「这是规定,」掌灯的人说。
「我不明白,」小王子说。
「不需要明白 ,」掌灯的人说,「规定就规定。早上好。」
……
「后来呢?规定改了吗?」
「规定没改,」掌灯的人说,「这就是悲剧所在!这个星球每年转得越来越快,规定却没有改变。」
(【小王子】李继宏译)
童行书院 ,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以可持续的公益教育为己任,助力中国教育发展。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4大学习领域,以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制学习(PBL)为主要方式,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文化热爱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