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爱读书,爱到直接决定学中文系,然后天天读书,意犹未尽。甚至还想得空整个博士读读。
小时候,我的爱好是读书,上学,写文。
现在,我的还好是读书,上学,写文。
只不过,我现在上学是当老师,不是当学生了。
基于我个人经验和教育经验,其实培育孩子对阅读浓郁的爱,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
良好的初步印象+持续的外界动力+内发的满足愉快+
首先,家长对待书籍的态度,要让孩子觉得书籍是重要的,而且是有趣的。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爷爷有一套书籍,放在玻璃柜里,小心拉好玻璃柜门,每天拿出来一次。
我爷爷一般在新闻联播后开始读书,从胸前拿出平时不怎么用的钢笔,一点点在上面批注。
这个时候,连爷爷最宠爱的我也要闭气凝神,不能打扰他读书。
那个书放得特别高,像是什么奖杯一样,被保护得特别好。
我那时候还更小,记忆里有很多站在底下看玻璃柜的情形。
后来,我读了幼儿园,我爷爷允许我把自己最喜欢的课本放到玻璃柜里,我就特别开心,每天回来都扯着奶奶去给我放进去。
后来,我长大后,才知道我爷爷天天看得书是【毛选】。
从这里,我知道书很重要,是好东西,一定是里面有很宝贵的东西,所以才要保护起来 。
后来,我自己的书籍,从小学到现在,都放在我家里的地下室,一本都没扔掉,被我爸爸给我保护得很好。
但是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我爸爸给了我答案,里面有无数很有趣的东西。
后来我离开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住一起了。
我爹性格很活泼,超级宠我,下小夜班特别累,还要抱着我,给我讲故事。
他给我讲了好多演义类故事,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传闻。
但是我爹是听评书听惯了的,他会「预知后事如何」,我就急眼了,天天盼着他讲。
后来我就问,这故事是哪来的?
我爹每次都说,书上的。
我一下就来劲了,在学校拼命学读拼音和识字,就为了有一天能自己读书,这样就不会「预知后事如何」了。
后来到了三年级,终于能读字了,我立马就拉着我爸给我买书,要那种有他讲得的故事的,那种大人书,不要有画的。至今都记得当时的开心,感觉自己坐拥了一个宝库。
我爹放到现在,那就是优秀的亲子伴读范例。我小时候就光沉迷他讲得各种戏曲名场面和评书段子了。
从他这里,我感觉到了,阅读是有趣的事情,特别有趣。
自此为止,我对于阅读有一个很良好的初步印象,但是这还不够。
我印象里,几乎没有小孩不喜欢阅读的,只不过后来,被教育环境剥夺趣味的人,会很多。
我对阅读持续的爱,来源于两个。
第一,我家里人对我阅读没有任何限制。
什么一定要读名著啥的,不存在的。
我什么类型都读,我家里人什么书都给我买,只要我想要。
我读书就乱七八糟的,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书。经济学的,工程类的,冒险类的,所谓文学名著类,民俗鬼故事啥的,啥都有。
我爹是矿工,我记得我有段时间对他的工作很有兴趣,还买过关于采矿技术类的书籍。
在我家里,从来没人和我讲,你读这个没用,不许读什么的。
我不仅一个人看,我爹比我来劲。他是十级民俗鬼故事爱好者。
家里有全套【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那都是他借我名义,出钱一本本买的。因为怕暴露他有私房钱的事情,所以就把钱给我,突出一个怂字。
网络小说也读过不老少,其实也挺有用的。我本硕论文做得就是网络文学研究,特顺手。
后来当了老师,才知道有多少家长,非要自以为是,逼孩子读自己认为重要的书籍。
成人的趣味和认知阶段和小孩不一样,你觉得有趣的,他不觉得;你觉得有用,他不理解。
长期下来,就会损害阅读的天然乐趣,然后导致孩子不读书了。
第二,我家里人鼓励我读书,而且从来不打断我阅读
我们家里,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这边,只要小孩读书,就是全家支持。
亲戚朋友看到孩子读书,都要夸孩子有出息。
所以我小时候爱读书,一定意义上有虚荣心促动,就爱让别人夸我。
除此之外,我读书比较沉迷,在饭桌上,在睡觉前,各种读书。
我爸妈是快乐至上主义者,从来不爱唠叨。他们吃完饭就出去散步了,我爱读多久读多久。
我能一个假期不出去,在家里呆着读书,就天天读,吃饭也有一顿没一顿。
这样的好处是,不但趣味没有被损害,我的专注力从没被打断过,我做什么都很容易沉浸进去。
就是后来上研究生,那种文学理论和哲学类,别人读几下就放弃的,我能一直琢磨着读下去。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插手和管教小孩。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强行打断孩子的玩耍和阅读,自以为达成了管教的目的。
但是专注力这种东西,它是需要培养的。一定要给孩子玩耍和阅读的空间,甚至最大化,让他能有沉浸下去的体验。
以及,如果一个小孩容易沉浸深入体验书籍,他就不是很容易被肤浅的乐趣吸引。
比如。我对于一切能特别愉快就获得答案和奖励的东西没有兴趣,比如游戏。
这种持续阅读和外部带动,最终会有一个导向,它会让孩子体验真正的内发满足感。
这个满足感,一方面是求知欲被持续满足的快乐。另一方面,所读和所学在后期被链接起来了,知识输出会很快乐。
家长要一定意义上给足孩子展示的平台,能让他足够多去展示阅读成果。
比如小孩读完书,给你讲他读的故事的时候,不打断他,反而要鼓励他讲下去。
家里聚会,如果孩子愿意展示一把,背诵诗歌啥的,也一定给他展示机会,鼓励他去,但不要逼他。
平时可以一起看竞赛问答类节目,然后鼓励孩子抢答,如果有类似节目能亲自参与,那肯定要让孩子试试。
还有投稿啥的,都可以鼓励他去参加,体验知识输出的快乐。
以上,都说明一件事,不要把阅读非要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天天叨叨你读书没用。
我从初中开始,就突出表现在上课对课外知识的联想和延扩上,在写作能力上,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学生。
之前同学聚会,他们对我的印象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提的知识,特别是文化类,就没我不知道的。
再就是写作能力比腰间盘还突出,初一就能写文质兼美的散文,一度语文直接拿满分。
这些都是属于知识输出的乐趣。因为知识输出是一种更加理性和复杂的乐趣。
较之之前的纯快乐输入,满足求知欲。知识输出能给孩子功利性的乐趣,让他真正认识到阅读的和自我的磅礴力量。
阅读是一件人生大事,而且是属于人本源的事情。
我讲了很多次,孩子的人生起点,不是学区和学位,而是好的家庭。
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水土和最早的天赋。如果家长自己都搞不清为人和阅读,那就别指望孩子能把这事弄清楚。
如果有家长真的搞不明白,我的建议就是,别管孩子,让他自己搞。
万物会自发找到向阳的途径,前提是你别乱剪枝,乱挖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