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少让孩子受点苦,大多数父母都很愿意花钱。
进口奶瓶抵达国内——贵
从孩子出生伊始,很多父母就开始追求「进口」。倒不是进口就一定好,但在前几年国内婴儿用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大家已经风声鹤唳了,宁愿花钱买平安。
既然是「进口」,当然也就有各项海外的运费、税费,国内汇率、宣传费用,哪怕仅仅是代购从中抽取的差价,自然就距离当地价格贵不少了。
我举个例子。
美德乐的3个8oz的「奶瓶+奶嘴」套装,美亚价格为12.58刀(约人民币88元),国内天猫旗舰店仅仅有2个套装,且其中一个还是5oz的,价格达198元。
如果计算单个套装(奶瓶+奶嘴)的平均价格,美亚价格约为29.35元,国内价格约为99元,相差3倍有余。
国内奶瓶定价策略——跟
既然市场上确实有一部分父母,对奶瓶的预订大约每瓶100元以上,那么部分国内品牌也会塑造高端品牌的形象,以此媲美进口商品,从而导致价格水涨船高。
「标得贵一点」是普遍的定价策略,便于线下店铺售卖的时候,店铺能赚回房租、人工费;但在线上售卖时,就会比进口品牌便宜一些。这种商品定价策略主打的理念在于:标高价让你觉得我很高端,再通过实实在在的满减、优惠、秒杀等促销让你感到「划算」。
这种心理上的「划算」,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 消费者剩余 。
简言之,就是你觉得这个奶瓶价值300元,实际你最后花了100元购买,你会觉得自己节省了200元,这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
通常「捡漏」之类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
大多数奶瓶——其实不贵
宝宝出生时,我家囤的是玻璃奶瓶,几十块一个,安全又方便。毕竟玻璃的性质很稳定,不容易因为奶液浸泡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如果喂奶的时候,是由成人握住奶瓶喂宝宝的,玻璃奶瓶可谓价廉物美的选择。
当宝宝想要自己抱着奶瓶喝奶时,玻璃奶瓶就不太适合了,一是太沉怕宝宝抱着费劲,二是怕他抱不稳摔了。
从玻璃奶瓶过度到塑料奶瓶,最重要的是选择不含BPA(双酚A)的塑料材质。以下是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 [1] :
BPA常用于硬化塑料容器和金属罐,它会像雌激素一样在婴儿体内起作用,并可能改变青春期的来临时机(注:早熟),降低生育能力,增加体内脂肪并影响神经和免疫系统。现在美国禁止在婴儿奶瓶和吸管杯中使用BPA。
为了避免奶瓶中的BPA,需要 避免使用透明塑料婴儿瓶或塑料容器 ,因为那些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不透明塑料往往不包含BPA [2] 。
有卖点的奶瓶——小贵
有了噱头就有了卖点,有了卖点就有了「贵的理由」。比如:
由于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卖点,所以商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高定价。毕竟,当时市面上能标注自己不含BPA的奶瓶确实不多。
防胀气奶瓶的款式特别多,比如飞利浦新安怡这款奶瓶,因为侧面有小孔,因此宝宝喝奶时,小孔能自动从边缘吸入空气,平衡瓶内和宝宝口腔中的气压,防止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
硅胶瓶身模拟了妈妈乳房的质感,由于瓶身柔软,可以用手挤着喂奶,号称可以让不愿意抱着硬邦邦的奶瓶吃奶的宝宝更容易接受奶瓶喂养。
还有宽口径奶瓶等等,总之只要是非标准化的奶瓶,只要有一定的卖点,就可以提价。
「黑科技」奶瓶——贵
我家前前后后买过不少奶瓶,当年怀一胎的时候那个冲动啊,囤了很多「黑科技」的奶瓶。比如:
瓶身可以哐叽一下扭弯,喂养宝宝的时候,空气就很容易从奶嘴处上升到瓶底,避免宝宝吸入多余的空气;最有趣的是,里面装的还是免洗的软软的袋子!宝宝边吸,袋子就变小了,不会吸不出来、换气或者漏进空气。
这套是真的好用,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宝宝因胀气导致肠绞痛的家庭,可以考虑。
最大的缺点就是麻烦,每次冲调好牛奶后,还要倒进袋子里,再装入瓶子里,操作步骤过多;如果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不推荐,如果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忙可以考虑。
奶瓶本身不贵,就是更换里面抛弃型的奶袋,成本比较高。
这套是怀孕时,领导送我的。据说他从美国乘坐航班回来,随手翻免税品介绍,立刻看中了这套奶瓶,然后买给了我。一开始我觉得保温奶瓶有点鸡肋,后来发现真的是,特别好用啊!
一是冬天室温过低,奶瓶里的奶冷得太快,宝宝的肠胃受不了或者干脆就不喝了;二是如果挤奶再喂,需要再度加热——这时,保温奶瓶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记得当年我想出去玩,把宝宝丢给我先生 @萌爸Kyle 带一晚上的时候,就是先给宝宝亲喂一顿,然后用热水烫好保温奶瓶的内胆,再挤好母乳,就轻松出门玩3个小时。我出门期间,先生也不用做什么复杂的消毒、冲奶、加热等容易出错的流程,直接拧开盖子——喂!
是不是我先生的真爱不好说,反正是我的真爱。
婴儿奶瓶的定价是不是智商税?
不好说——毕竟类似的定价策略出现在各类产品里面。
总结一下,基本包括:
这类定价策略是通用的。
如何挑选婴儿奶瓶?
玻璃奶瓶 或 不含BPA成分的塑料奶瓶 均可,前者不能让宝宝自己抱着喝,容易摔碎,后者可以交给大月龄的宝宝自己抱着喝。
随着宝宝月龄增大,每顿需要喝更多的奶,但他们能集中精力坚持喝奶的时间不过15-20分钟,因此如果宝宝饿得太快,说明每顿吃得不够,就要换成宽口径的奶瓶和奶嘴,让宝宝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喝到更多的奶。
容易胀气导致肠绞痛,以及家长不太会拍嗝的,可以选择侧面有孔的基本型防胀气奶瓶,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如果家里有保姆、老人帮忙,可以选择每次都需要抛弃的一次性奶袋,旋入奶瓶中固定好后喂养,确实比较贵也比较麻烦,但是我目前用过防胀气效果最好的——但妈妈自己一个人,我是不建议使用的。
不愿意接受奶瓶喂养的宝宝,可以试试硅胶奶瓶;但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不断换各种奶嘴——直到宝宝找到那个自己满意的奶嘴为止。与此同时,在引入奶瓶喂养的初期,最好由妈妈以外的人负责喂养 [3] ;否则妈妈在场,宝宝知道温暖柔软的奶牛就在身边,很容易嚎啕大哭,怎样也不接受奶瓶。
我的观点是:婴儿用品,并非贵就是好,但确实有父母愿意花更多的钱,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
参考
-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news/Pages/AAP-Says-Some-Common-Food-Additives-May-Pose-Health-Risks-to-Children.aspx
-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feeding-nutrition/Pages/Baby-Bottles-And-Bisphenol-A-BPA.aspx
-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breastfeeding/Pages/Introducing-the-Bottl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