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萧伯纳的名言——想工作的就去工作吧,想陪伴孩子的就留在家里吧,反正最后都会后悔的。
并不是所有妈妈都适合全职带娃
这样的人生困惑,非要宝妈们提前做出抉择,实在是「强人所难」。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未来也有它自己的走向,与其日思夜想徒增焦虑,不如把控当下的生活。因为不管哪种选择,都有利有弊,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问心无愧,敢于承担后果。
尊重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更重要:如果职场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就感,那不必强求自己待在家里,回到你最熟悉的战场、成为自己的英雄,对你对孩子都有益;如果你更擅长育儿领域,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或者对物质要求不高,可以全身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相信你也会收获不错的回报。
我有个朋友,全职妈妈,几乎每天都在想着重返职场,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幼儿园,她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待遇还不错,但因为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临阵退缩,放弃了工作机会。现在,孩子快上小学了,她依然在纠结,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更是让她无法抑制焦虑情绪,孩子稍不顺意,她整个人就像油漆桶被点着,火势蔓延十分迅猛。所以,在这场抉择中,把控好内心的欲望,是每个妈妈亟须解决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因此,比起被家人认可我的价值,我更愿意花心思在,如何让老公在家庭中发挥更多的价值。
你的付出,有没有被看到;你的牺牲,有没有被认可;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品格,而要改变一个人的品格,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育儿问题上,妈妈更不能单打独斗,必须集合爸爸的力量,团队作战。
2014年1月9日,中国首个「中国爸爸行为图谱大调查」结果发布。调查显示,「各地爸爸都很忙」,接近8成的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2小时;约30%的爸爸从来不下厨,仅有32.8%的爸爸会参与做早餐,27.19%的爸爸参与做晚餐。而要让爸爸「归位」,必须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他心里只有领导和同事」「和孩子在一起,他就知道玩手机」「孩子和他不亲」……长期的抱怨数落,往往就形成了越被批评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不想做的尴尬境地。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退居二线」,示示弱。有时面对儿子的需求,我会故意装作不懂、不会、做不了,并表示爸爸很厉害,下班回家了肯定能帮到他。这个方法重复了几次之后,儿子现在会主动去找爸爸帮忙,孩子他爸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亲子互动的乐趣,在儿子的笑声中得到了成就感,我做的就是站在一旁夸赞、夸赞再夸赞。
如果老公诚心诚意地为我颁发荣誉勋章,对于我的确是一种安慰。但要在这个家庭中,持续的得到幸福感,夫妻关系是必修的第一课。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家庭却是相似的: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前面的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关系。
越来越多的女性回归家庭,不是由于甘心奉献,更不是因为懒惰,而是无法在各种利弊的拷问中找到比「回归家庭」更能说服自己的方案。
我想,全职妈妈最大的价值,不是让家人认同——是我们的牺牲换来了家庭的稳定和谐,抱怨只会削弱家庭成员为家庭付出的意愿。我们最大的价值是,掌控生活和情绪,平等对待家人和自己,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和美家庭。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妈妈们一定要坚持「充电」,无论是否再就业,也应该保持独立的能力和进取的心态。这样,面对老公、面对孩子、面对自己,才更有底气和自信。
最后,还是借用萧伯纳的名言: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