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却少有心理问题?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2023-12-06亲子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在我的记忆里,我3岁多的时候,和一群同样是三四岁的小伙伴,走5里地去哥哥姐姐的学校玩。

5里地,去了一上午,父母没有满世界找,甚至都没问一声我们去了哪。

但若放到现在,几个3、4岁的孩子,哪怕走一里地,父母都得急得跳脚。

我们以前上学,就算是6、7里路,都是自己走路去走路回,没有家长接送。放假更是从这个村窜到那个村,父母根本不会追着屁股后边跑。

而现在,哪怕十几岁的孩子,他离家几小时我们都得打好几个电话问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这其中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安全感。

一:人情味

【依恋的形成】中提到,在以前,村落、单位,让人们常年聚集在一起。这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大家庭,它充满着爱和亲近,无疑会让人产生归属感。

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男女老少都以家庭为单位住在一起。

在邻近几个村里,这个不是我大姨邻居的妹妹,那个就是我爷爷兄弟的表侄。不管我们走到哪,身边都有熟悉的面孔。

而且村里到处都有人活动,并且很少有生人闯入。

孩子不管是在田野里、池塘边、小溪旁或者是在山里边,只要遇到任何问题,喊一嗓子,方圆一里内必定会有人跑来帮忙。

那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属于「一群人」中的某一份子。融入到这个群体中,我们就有人可以依靠。

这个可以依靠的人,不一定是父母,他可以是亲戚、是邻居、是熟人,甚至是邻村不认识的人。

有这样一个可以依靠、充满安全感的氛围,孩子除了父母,还可以和其他人、和周围环境建立依恋关系。

难过的时候,邻居家阿姨可能会安慰他;受伤的时候,路过的人可能会帮助他;伤心的时候,他可以冲出家门,对着山和田野发泄自己的怒火和委屈。

这些来自周围的支持,都会让孩子感觉安心、得到归属。这种归属,就像父母孩子之间的依恋一样,充满了信任和包容。

也就是说,在那个「人情味」浓厚的年代,即便孩子挨了打,但带来的伤害,也被其他依恋关系冲淡了。

他有可以缓冲的地方,也有可以分散情绪的出口。

而如今的孩子,除了依赖家人,他一出门,便几乎没有任何归属感。

即便在小区玩,也不敢走远;不敢轻信任何一位陌生人的话;更不敢冲出家门,肆无忌惮地奔跑在外面的马路上。

当孩子挨了打骂,他便独自接受了所有情绪,没有宣泄出口,也没有其他依恋关系能接纳包容他。

二:白日梦的年代

【童年】这首歌,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童年就是这样:听知了叫、看蝴蝶飞、呼朋唤友玩游戏、幻想山外有神仙、一个人对着天空发呆。

这种简单、纯净而美好的童年,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消失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孩子的日常,被电子产品和课程排得越来越满。他们不能由内而外地体验生活的美好。

童年里该有的白日梦、侃大山、好奇心和自由奔跑追逐,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对成功的追求和对落后的恐慌,让父母越来越焦虑,也让孩子越来越忙碌。

孩子没有发呆的悠闲时间,去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没有幻想的空闲,把负面的情绪排挤掉。

他们急匆匆地往前赶,经历的所有情绪,都被屯在心里,从没有被好好咀嚼和消化。

等有朝一日,这些堵在心里的情绪爆发出来,便成了惊人的力量。

三:父母的挑战

现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挑战更高。

以前的父母,主打一个吃饱穿暖就行。对于孩子的事,能放手就放手。对于孩子的未来,也没有太多的期望,尽力就行。

即使父母也忙,但孩子在兄弟姐妹、爷爷奶奶、邻居朋友、周围环境等多个依恋关系中,也能得到滋养。

而如今的父母,承载着更多的经济压力、教育压力和竞争压力。

我们奔波于生计,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带孩子享受「慢生活」;

我们也失去了那么多的耐心,蹲下身好好听孩子说话;

我们是那样着急,着急地往前赶,也着急地催着孩子往前赶。

再加上电子产品的挑战,我们即便和孩子并排坐在沙发上,却也像两个世界的人——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们。

人情味的散去、童年自由玩耍时间的消失、对未来的焦虑、电子产品的挑战,都让无数家庭里,住着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却少有心理问题?

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更多精彩推荐:

「妈,我后桌总用笔扎我」,孩子被欺负,聪明做法,没人敢再招惹
除了「墓地」,4个地方尽量别带孩子去,父母莫大意
妈妈幸不幸福,看孩子的外表就知道,八九不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