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封面评论|父亲角色回归,补上家校共育至关重要的一环

2023-12-13亲子
□蒋璟璟
中小学生家长会,到场的往往是妈妈。近日,宁波慈溪市一学校的小学部高段「家长开放日」,引发了舆论热议。学校要求学生爸爸尽量到校,结果五、六两个年级有近90%的学生爸爸参加了家长会和亲子运动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该校校长表示,这场特别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是这学期送给孩子们的特殊礼物,更代表学校希望父亲真正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的态度。(中新社)
育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席或者说弱参与,近年来频频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由此,甚至还衍生了「丧偶式」育儿的说法,乃至于更有甚者,还提出了「诈尸式」育儿概念。凡此种种,尽管有夸张戏谑之嫌疑,但总归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而从现实情况,不少学校的基层教育者,也有着类似的判断。为此,一些学校也是想尽办法,通过家校共育环节的一些针对性设计,来有意引导爸爸多多融入到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中来。
无论是「家长开放日」要求爸爸到校,还是此前一些学校所施行的「爸爸接送日」,其核心的逻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学校的「半强制」「强引导」来强化爸爸的到校率、在场率,以此来增加其对于子女的陪伴。这种「陪伴」,首先是时间分配维度的,不只是「心牵挂」更是「连续的、有一定时长的相处」。此外,这种「陪伴」也是心理层面的破冰与拉近。比如说,一些学校的亲子运动会上,学校安排了爸爸和孩子合作的项目,这种亲密接触和默契协作,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一些学校的相关活动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准备「亲情卡」,要求写上爸爸的3个优点和最想对爸爸说的话,结果有学生写了爸爸的10个优点,有学生给爸爸写了长长的一封信,应该说收获满满。从某种意义上说,诸如此类的契机,相当于是学校组局,孩子和爸爸出席。明明是最熟悉的亲人,可偏偏要外人来「牵线搭桥」,有些尴尬、也有些无奈。传统认知里,爸爸的角色是不善于表达的,总是深藏情感,再加之客观上的「没时间陪伴」,一种疏离感渐渐演变成了隔膜,横亘在亲子关系之间。直至到了要学校攒局来「破局」的地步,属实是感慨万千。
真正有效的家校共育,就是学校以合适的方式,来激活家庭教育的内在动能。在其中,父亲所发挥的功能至关重要。不管是「爸爸家长会」还是「爸爸运动会」,诸如此类的活动越来越多,恰恰表明,爸爸在孩子的过程中,是如此不可或缺而又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