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让孩子爬行有种执念,在她勉强能站起来准备姗姗学步的时候,我还把她强行按倒,就是为了延长她爬行的时间。
除了家里,孩子爬过公园、爬过草坪,爬过小区,爬过楼梯,基本上大人去过的地方都有孩子肉隐肉现的足迹,一轮折腾下来,亲测没受伤没生病反而意犹未尽吃得香睡得快。
小朋友的第一支爬行视频,一脸呆 https://www.zhihu.com/video/1544826593637466112为啥我这么看重这件事?早期的动机是怕孩子「感统失衡」,对,这个词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说过,好像孩子长大后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归咎在上面,后面我准备再单开一篇详细说说这件事,最近再做功课,(你们也看出来我有多严谨了吧,哈哈,知识就是要实时更新,夸一下自己),发现在婴儿大运动发展的背后,还有婴儿心理发育的深层动因。
没认真研究之前我也不知道,原来动作的本质并不仅是肌肉活动,婴儿的心理发育也是随着动作、语言、神经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而发展的。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初期,孩子们的智力水平都是通过感知运动能力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动作能力的高低也间接反映婴儿智力发育情况,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孩子人生中第一个手脚配合的协调动作,爬行时神经系统中的运动中枢和平衡中枢会相互协调控制,在四肢并用和左右肢体轮流交替的过程中,刺激大脑不同区域,不仅有利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还能锻炼小脑的平衡与反应;最直接的,爬行动作需要调动周身上下大部分的大小肌肉群,从而能促进精细运动和大运动的发展。在全身运动中,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各处的供氧水平,自然也有利于大脑发育。
看过一个针对9-12个月婴儿空间认知与爬行时长的相关性实验,过程有点复杂就不赘述了, 简单来说结论就是婴儿爬行时间越长,认知空间的能力就越强:他们会始终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遇到障碍物时应该怎样避开,也间接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爬行作为宝宝通过自主位移实现的运动,能极大调动宝宝的主观能动性,藉由自我位移的实现,宝宝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强化,要知道,在此之前,宝宝无论是听或者看,由于运动受限,能够探索的范围实在有限,但爬行却不同,婴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控制身体,「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由此拉开帷幕。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