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谈这件事之前,题主需要先问问自己:
先不考虑孩子,妈妈因为羊水栓塞离世,这件事对题主和整个家庭都可以算是 创伤性事件 。
通常亲人离世、遭遇意外,人生重大挫折变故,对成人来说,都需要时间消化、修复和告别。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平均需要2-3年。如果成人自己对这件创伤性事件还有着过度恐惧、焦虑和悲伤的情绪,我们是无法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话题的。
所以,作为成人、孩子的父亲:
觉察和评估自己对这件事的焦虑水平、修复程度是题主需要做的第一步。
据统计, 超过50%的人在一生中会至少经历一次创伤事件 。有些创伤事件是比较突然的,比如 遭到背叛、失去至亲、目睹灾祸,或亲历事故现场。还有一些是持续的、长期的创伤体验,例如童年情感忽视、背井离乡、遭受他人嘲弄或欺凌、处于痛苦的亲密关系中,等等。然而, 只有不到10%的人 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是什么让人们在创伤后能够获得治愈?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创伤的表露(traumatic disclosure),即 将创伤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 。多项研究表明,表露创伤可以提高修复力,让我们更有能力应对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James Pennebaker指出,对创伤的表露——包括倾诉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情绪,可以减少创伤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题主有没有曾经向信赖的朋友倾诉过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哪些情绪?此时此刻,面对孩子,还有哪些担心?
先处理这些情绪,和朋友或专业人士聊一聊,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坦然一些。
如果我们带着未知的内在焦虑去和孩子谈死亡,那么即使是小孩子都会从环境的细微变化中察觉到「丧失」的发生,会让孩子感到更不安。成人 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不过于忧虑和恐惧,是和孩子谈死亡的良好情绪基础。
和孩子谈死亡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
1、 死亡本身是什么?怎么解释这个概念。 当孩子问:「死是什么?」可以回答:
同时,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有一天都会停止工作的,每个人都一样。
2、 死亡会威胁到爸爸吗?爸爸会离开我吗?我安全吗?我的家安全吗?
「死亡」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以及「丧失感」。
孩子如果问:那我会死吗?爸爸你会死吗?我们要知道孩子在担心我们会离开她。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抚慰,给他安全感,传递一家人的爱。可以说:
然后给予孩子温柔的拥抱、和爱的亲吻,尽情表达此时此刻我们和宝宝在一起的温暖。
不必担心「一直在一起」这种表述会让孩子觉得他以后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怕这样说孩子以后不愿意独立等,因为,对于0-5岁的孩子,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浓浓的爱、真切的欣赏、和安全温暖的感觉,这和培养孩子独立是两件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然会明白在一起可以不是指一定要住在一起。
孩子长大了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有自己的家庭, 但精神上和家人的连接是孩子适应社会永久的能量来源。
从这一点来看:
力量真的在爸爸,在我们这个家里呢!即使过去,有很多我们不可控;但未来,我们会竭尽全力,紧紧相拥:
爸爸会成为我的根,家是我永远的能量来源。这个绘本我是推荐题主你看看的,娃三岁看死亡类的绘本有一点早, 三岁的孩子可能只需要很简短的几句话、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就够了,更重要的是加强你的内在力量,恢复你安稳、向着希望的心境。 这个绘本对我思考死亡、想通活着的意义很有帮助,推荐给你:)
祝题主顺利,有爱有温暖,娃健康茁壮成长!
特别声明: 最近发现多篇知乎回答被抄袭,已委托律师维权,所有回答禁止转载,复制粘贴前请三思!
我是懂心理学,研究育儿,更会实践的丰收妈妈。更多回答,请关注我和我的收藏夹。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