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李玫瑾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那问题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2024-10-13亲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没个尽头的,毕竟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都是靠父母悉心抚养的,父母对自家孩子往往寄予着很高的期望。盼着儿子能成龙,女儿能成凤,这差不多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可与此同时,这也是所有父母的心事。

中国有句老话说「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以前还是当下,孝道都是被人重视的传统文化。不过古今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古时候孝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扎根在心里了,因而那时候的孩子不会跟家里父母对着干。

不过在现代社会,「孝」这个字已变成一种潜在的观念,不会特意去着重表明。等孩子身心发展得较为成熟时,他们会懂得「孝」,但不会有「绝对不能违背父母」的念头。正因如此,常常有家长觉得孩子越发不好管,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问题也慢慢变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常见难题。

孩子难管这事儿,难道就全是孩子的问题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节目里讲过:孩子不听话、不好管,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那儿。

大人对孩子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像待放的花苞,得长成既艳丽又顽强的模样。在孩子成长期间,得有人引领他们走在正确的道上。这或许就是父母和老师的重大意义所在。可在当下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越来越多,一桩桩都让人惊心,未成年犯罪的数目更是让人惶恐不安。

李玫瑾教授搞犯罪心理学研究,所以她特别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和教育。在她的演讲里,她讲经常有家长找她询问管孩子的事儿,对于这个,她一直觉得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责任更大些。那她为啥这么讲呢?

首先,李玫瑾教授讲了,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大人造成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最后变成一幅漂亮的画、一幅有力的好字,还是一张满是斑点的废纸,那得看在这张白纸上动笔的人。

孩子刚开始懵里懵懂地学习世界的规则,学习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没啥自己的分辨能力。这时候的孩子,晓得难过、不舒坦、饿肚子,可他们弄不明白啥样的行为是对的,啥样的行为是错的。

孩子成天跟父母打交道,所以孩子要是有心理或者行为方面的问题,那肯定跟父母的行为脱不了干系,孩子会不自觉地学父母的样儿。正因如此,李玫瑾教授觉得,要把孩子的问题处理好,得先把父母的问题解决了。

关键期和滞后这俩事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些时期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经验,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可要是错过了关键期,发展可能就会滞后,后续想要弥补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说,语言发展就有个关键期,要是在这期间没好好学语言,那以后学起来可能就费劲了。所以,我们得重视关键期,尽量别让发展滞后了。

农作物播种后会生根发芽,接着长高、成熟,这过程没法倒着来。虽说把苗往上拔能让农作物表面上显得比其他植物高大、好看,可到头来还是会干枯死掉。

人的身心发展跟植物生长差不多,是有特定顺序的。要是在刚开始学认字的时候,就让孩子去作诗,那肯定没啥成果。这就是李玫瑾教授说的第二个原因——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从心理学方面来讲,关键期说的是儿童对某个方面格外敏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孩子,孩子能变得更聪慧。就像李玫瑾教授演讲里讲的例子,有养宠物经验的人能察觉到,狗在头八个月的时候教育效果最佳,要是过了这个时候,它形成的不少习惯就很难改了。人的教育也是这样。

当孩子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刚开始形成对是非的认知时,家长的责任可就重大了。在平常的教育里,要是家长不经意间展现出有礼貌、注重环保等特质,那孩子就会明白,像这样有礼貌、爱护环境的举动是对的。

李玫瑾教授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滞后性。好多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出现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问题越积越多,到了某个时候才一下子爆发出来。

那可不是一下子的事儿,一个人身体要是出了啥毛病,那是个挺长时间的事儿了。等你觉着自己不得劲儿,上医院一查,这病其实早就在之前就有了。

好比癌细胞扩散这事儿。一个人去医院后,被医生查出得了癌症,还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了,然而实际上,癌细胞在好几个月前,甚至好几年前就有了。这就叫「滞后」。

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存在「滞后性」的。咱都知道,十五六岁的孩子处在青春期,比较叛逆,很难管。要是一个孩子在十五六岁时出现了很严重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了,那他心理出问题的时间其实得往十二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去找。

所以好多父母察觉到自家孩子不好管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有点迟了。

彼此多些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曾有一篇【换位思考】的课文,这课文是让孩子学会多从他人角度想问题,然而实际上,好多成年人都没做到换位思考呢。

父母老是操心孩子的教育事儿,觉得孩子特叛逆,还不听话,他们大多时候都是从自己当父母的立场去瞧孩子的问题。那又有几个家长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呢?

还在懵懂阶段的孩子,最信赖的那就是父母了,他们会把自己的小秘密说给父母听,小情绪也会讲给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头,觉着父母是和自己一伙儿的。

孩子慢慢长大,不少家长开始犯愁,因为他们感觉弄不懂孩子的心思了,孩子也不肯把秘密告诉他们。他们觉得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争吵不停,于是家长到处询问「咋在叛逆期跟孩子相处」。

然而好多父母没在意把孩子的秘密分享给他人后孩子的心情,也没在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批评指责还是陪伴在旁。就这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儿里,不少是因为爹妈不咋管孩子。要么是爹妈老吵架,让孩子觉着暴力没啥大不了;要么是爹妈忙得顾不上孩子,让孩子心里特孤单。这么一来,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多了。

参天大树很坚固,哪怕大风刮大雨淋,它照样能挺立着,然而在长成参天大树前,它不过是一棵小树苗,是脆弱的、得好好保护的小树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在社会的种种挫折里越挫越勇,朝着自己期望的目标使劲向前,可在此之前,他们就是脆弱的小孩。

他们的身子挺脆弱的。像伤痛啊、病毒啊、意外啥的,好多外界因素都能让他们身体出毛病。比身体还脆弱的呢,那得是他们的心灵了。亲眼看到的暴力、秘密被说出去、在大人眼里没啥大不了的事儿,在孩子眼里,没准儿就是他们那点儿小认知里的所有了。

那么,在教导孩子懂得换位思考,在教导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时候,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也进行换位思考呢?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孩子那不及格的成绩单背后也许付出了很多努力呢?在抱怨孩子越发叛逆,在为孩子越来越难管教而头疼的时候,做父母的又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曾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呢?

孩子得有人管、有人耐心教,可孩子也有自己的主意,能察觉到各种心情。盼着每个家长和孩子,能变成相互理解的一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