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三岁小孩心理学如何理解?

2024-01-16亲子

正式回答之前我认为我有必要先声明一点:由于我不是儿童教育的专家,所以我仅仅知道儿童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但至于如何引导教育孩子,我并不能像教育专家那样给出一个十分权威的方法。以下的回答也仅限于孩子的心理特点,具体教育方法还需要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或其他可信信息来源进行应用。

首先,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德认为:三岁的儿童处在肛门期(1—3岁)到性器期(3—6岁)转变。前一时期是儿童学会如何获得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能被父母恰当对待,儿童的人格就会有内疚、恐惧的痕迹。后者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会经历强烈的矛盾情感,会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即男孩产生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女孩产生伊莱克特拉恋父情结)。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这个过程的:孩子会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但他们会发现异性父母有一部分关注在同性父母那里,自己无法从异性父母那里获得额外更多的关注,因此孩子就会开始将目标转移到同性父母身上,并学习同性父母的言行举止,以此来试图让异性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注。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男孩子性格更像父亲,女孩子性格更像母亲。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框架上更突出了自我的作用,相比于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他认为儿童早期(1-3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愧感,体验目标的实现。学前期/游戏期(3-6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而皮亚杰认为,这时的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的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描述外部世界。儿童这时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集体独白(即一群孩子虽然在一起玩,但每个孩子都是各说各的,并不在意其他人说了什么,想要做什么)与泛灵论(认为某某事是有小精灵完成的)。

这个时期幼儿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在词汇数量上是增长最快的时期,3-4岁词汇量增加率最高。在词汇内容的掌握上,概括性和抽象性不断增加,对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理解不断丰富和深化。另外在词义上,积极词汇增多(注意:心理学上说的积极词汇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的是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期儿童掌握的词一时常发生两种错误,一种是过度概括,一种是概括性过低。

另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布艺的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发,在良好教育环境下,小班幼儿能够集中3~5分钟,中班幼儿能够集中10分钟的注意力,大班幼儿园则能够延长到15分钟左右。

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在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活动等他们还不会描述内部的心理特征。大约在3.5-4岁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发生转折。到5岁时,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儿童自我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从亲信成人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 二、从外部行为评价到内心品质评价
  •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 四、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到初步客观评价
  • 五、开始以道德行为准则进行评价
  • 但不论怎么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总体上还是很差。

    在儿童的情绪体验中,3岁左右开始产生自尊的萌芽,如犯了错误会感到羞愧,会害怕别人的嘲笑,不愿意被人当众训斥等但自尊真正稳定要到了学龄初期。另外哈特普的研究表明,3~6岁儿童的侵犯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身体攻击在4岁时达到顶点,受到进攻或生气时有报复倾,这一行为在三岁时有明显增加。

    进入这一年龄后,还涉及到了孩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3岁左右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性别认同,到了4~5岁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够意识到性别是稳定不变的,到6~7岁时,儿童能够理解性别的恒常性,不再依据外部特征,如头发、衣服等来判断性别。

    另外,这一阶段的幼儿对道德的认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对于事件的原因没有清楚的认知,只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这个阶段的儿童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还无法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俗称: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塞尔曼用了两难故事法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一能力存在5个明显的阶段。第1个阶段在3~6岁,此时的儿童以自我中心或者叫无差别的观点,他们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存在着不同。同样,塞尔曼还发现了儿童的友谊也存在着几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3~7岁)儿童并没有友谊的概念,他们只是暂时的游戏同伴关系。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