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在1岁前,那些一哭就被抱起的孩子,长大后修养普遍都很好!
无独有偶,表妹前些日子也为这个问题而烦恼。
表妹是一名教师,怀孕的时候就计划好,让婆婆过来帮忙带三年。事情确实按计划走了,婆婆过来帮忙带娃,她白天上班,晚上把宝宝带回来。
可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两个人就因为「宝宝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这件事大吵了一架。
婆婆认为,「 孩子一哭就抱,会把他宠坏,变得越来越依赖你,到时干什么都要抱着,很麻烦 。」
表妹却说,「 孩子出生后,只有一个本领,就是哭喊。他不会说,只能用哭来表达诉求。孩子哭闹一定有原因,要立即把他抱起来 。」
可是无论怎么劝说,婆婆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她想过辞职自己带孩子,但是现实很残酷,她不去上班,家里的收入减半,很难维持现有的生活质量。如她所说,婆婆啥都好,就是有点固执,不听人劝,问我有啥法子能说服她婆婆。
我先给结论吧: 在婴儿期,宝宝哭闹要立马抱起来 。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孩子1岁以内,如果抚养到位的话,他的性情会很平和 。经常哭的孩子,和一抱起来就不再哭的孩子, 成年后的脾性,有很大的差别 。
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他的 非语言系统和语言系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连接上来,无法具体表达哪里不舒服 ,也许是饿了,也许是排泄了,也许是腹部胀气了,也许是穿得太多了,也许是受到刺激了……
所有的这些情绪或需求,只能通过哭来表达, 你过来及时与否,决定着他痛苦的长短 。
不少研究数据显示,那些 聪颖而善于调控情绪的人,自主神经系统(也叫迷走神经)的潜意识能力都非常稳定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这种品质, 得益于父母早年抚养时,给予他温和而亲切的回应 。
哭声是婴儿的警报器,宝宝哭泣了,说明他有需求了。
如果每一次哭泣,你都能及时地回应他,那么慢慢地,他 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建立起来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 你抱起宝宝那一刻起 ,彼此肌肤相触,孩子的 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催产素,这些激素能让人产生幸福奔涌而至的感觉 ,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大脑的主业是生存,当孩子内心觉得安全了,他才会积极向外探索 ,这是我们家长最乐意看到的。一个喜欢主动探索,勇于挑战的人,他的学习能力肯定不差,上学后成绩名列前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面对宝宝的哭声,如果你不闻不问,任由他哭泣,那他的 大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自然就没有剩余的资源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了 。
这时你会发现, 孩子1岁后反而更加粘人胆怯,你一离开他的视线就哇哇大哭 ,进到新的环境更是局促不安到极点,上幼儿园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两种抚养模式,孩子成年后的表现截然不同。
那些婴儿期一哭, 就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孩子,他们 长大后整个人是松弛的,修养普遍都很好 。他 善于调控情绪 ,也 善于理解他人的想法 ,别人发脾气他不会跟你急,顶多看着你,等你说完了再有理有据地跟你谈, 跟他相处,会感觉非常舒服 。
相反,那些老在床上哭,安全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成年后人可能很好,做事也认真,待人也很真诚,但是 脾气急躁,遇事着急忙慌的,如果你有一个什么事,突然不理解他了,马上就吼你 。
父母的回应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安全依恋的建立和心智的发展 。然而每个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发育特点,并且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如何科学有效地回应孩子呢? 【刚刚好的回应】 这本书,可以帮你解除这些困扰。
书中 综合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去 解读宝宝发出的各种信号、读懂背后的心理需求 ; 如何制定规则 ,孩子才更容易理解;如何回应才能让爱在亲子之间流动, 建立安全型依恋 。
老实说,我也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晓得自己走了许多弯路。孩子2岁之前,我很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每天也很 精心地喂养,但是孩子的小脑瓜里想什么却不知道 。
很多时候,要么回应得不够及时,要么回应不够恰当,孩子 安全感不足,导致他胆小粘人,攻击性很强,难以妥善管理自己的情 绪。
「经验不足就多学习!」养育子女的过程,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秉持着这个信念,一直在寻找一种 高需求而温暖人心的教育风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 。
这本书 依托依恋理论、心智理论、生理发育和情绪发展 ,轻松带我们走出 12个常见养育误区 ,解除 35个养育困境 。对于特殊情况,家长该如何回应,也作出了详细的指导。比如, 高敏感的孩子有什么特征,如何识别高智高孩子,又该如何养育 。
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从恰当的回应开始。深入了解婴幼儿教育心理学,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刚刚好的回应】 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