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好,听到你说你即将成为一名新手妈妈,感觉自己还不是很成熟,想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好妈妈。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由新手妈妈过渡成为一名足够好的妈妈呢?我们曾邀请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魏湘老师做过主题为【新手妈妈,如何做成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的公开课,文字稿分享给你,希望读你有所启发吧~
我们不完美,但也足够好。每一个处在对孩子又有期待、又有害怕、又有担忧阶段的新妈妈,都可以来讨论的一个话题。今天我非常感谢大家能一起来聆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话题将会建构在客体关系理论,包括比如温尼科特对于足够好的妈妈的定义,还有一些克莱因的理论。
一、什么是足够好的妈妈?
我们首先来说一说什么叫足够好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提法,是温尼科特提出的,他是中间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儿童医生,儿科大夫,也是一个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术语,是用来描述为使婴儿获得良好生活的开端,而提供充分满足适应婴儿需要的父母的作用。这个理论的提法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的,用以区分他自己和克莱因的术语。在1952年,他写给一个精神分析师(莫内克尔)的一封信中,澄清了够好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他是这样说的:我经常被人认为,我谈论的母亲好像她们是完美无缺的,也好像她们对应于克莱茵的「好母亲」术语。事实上,我总是谈论更好的母亲或不够好的母亲,因为我们谈论的是真实的母亲,她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就是够好。而克莱因术语中的「好母亲」和「坏母亲」是内部客体,与真实母亲无关。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足够敏感,使婴儿在开始时能够产生够好的母亲就是好乳房的一个幻想。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因为在克莱茵理论里面,有一个「好乳房」和「坏乳房」的区别。「好乳房」就是在婴儿的初期幻想里,当妈妈能够及时出现,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愿望的时候就是好乳房;如果妈妈不能够及时出现,不能满足孩子愿望的时候,在孩子的幻想里面就是「坏乳房」。对于温尼科特来说,他强调的是真实的母亲,真实的母亲做到足够好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画一个重点,比如说 敏感和跟随 。为什么说是敏感和跟随呢?在这样的一个阶段里面,母亲可以承载婴儿并且把婴儿的权利给婴儿。就是说, 在这个阶段不是把父母的愿望给婴儿,而是可以让婴儿在这个关系里面满足他的全能自大感,也就是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被安抚。 这样的感觉,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的概念。
我记得在【妈妈的心灵课】里面,他说,其实母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爱。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母亲对于孩子都有一个浑然天成的爱,有原初的母性贯注。我现在又说了一个词叫做原初母性贯注,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可以用她自己的母爱来抱持这个孩子,抱持就像是妈妈的怀抱,一个小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他生活在妈妈的羊水里面,从妈妈的羊水里面出来,从胎盘里面出来,他又会在母亲的怀抱里继续生长。当妈妈可以看到孩子的需要,去满足一些他的需要的时候,孩子好像感受到妈妈的爱是可以来满足他,并且妈妈可以敏感地感觉到他的需要,可以让这孩子更真实。无论是母亲也好,还是婴儿也好,都可以更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并且可以容纳这个婴儿长成他可以长成的样子。但是,在这个阶段蛮考验妈妈的,妈妈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妈妈又在忍受着一些挫败,什么挫败呢?就是孩子必将离开妈妈的怀抱。孩子越长越大,会经历断奶,会从妈妈的怀抱走向爸爸,走向家庭,会认识更多的人,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然后会走向社会,这好像又是一个分离的过程。
二、在认同母亲这个身份中,会有哪几个关键点影响着女人?
我们刚才讲了讲足够好的母亲的定义,然后讲一讲下面的一个主题就是认同母亲的身份,包括我们是否能够真实地做母亲,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一些关键点?我将依次说一说。
1.无助感第一点无助感。可能从很多妈妈初当母亲的一刻开始,也可能是第一天蛮高兴的,终于看到孩子生下来了,但是从第二天开始就将面临着生活的一系列考验,比如许多人都在关注着自己旁边蓦然发现的小东西,很多妈妈说,在开始的几天都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但他好像又是自己的孩子,究竟该怎么跟他去处理关系呢?好像妈妈会有非常多的无助感,从怀孕到真正的生产,在开始面临着养育过程的时候,一下子会面临着很多的感觉,包括可能在我们潜意识之中,会想到如何理解这个孩子,如何养育,如何面对周围的人的参与。在中国可能大家都会注意到,当妈妈生下来孩子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去帮忙,包括孩子的姥姥、奶奶、爷爷、姥爷,月嫂,还有自己的老公,但是在这个时候,可能对于妈妈来说也遇到了一个困难,这么多人都想帮忙,那听谁的呢?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但是好像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想法。面对着这个孩子,所有人都想参与的时候,自己对育儿的一个想法怎么在关系里面实现,仿佛人际关系对于妈妈也是一个考验。所以,在刚刚有孩子的阶段,充满了对于母亲的考验,一下子就会感觉到一些无助的感觉。因为陡然一下子增加了一个人,陡然要面对这么多的关系,今后该怎么处理,有的妈妈也会抑郁、会焦虑。等到过了月子,人一下就少了,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又是一个考验,孩子是让老人分开带呢,还是自己带呢?他们能够帮到什么忙呢?自己该怎么去处理呢?好像都是一系列的考验在等着妈妈。
2.内疚感与补偿第二个主题是关于内疚感与补偿。我会注意到很多的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会有这样的一些想法:我小的时候所遭受的创伤,千万不要让我孩子再遭遇了。就是说我的父母、我的妈妈是忽略我的,那我一定对这个孩子倾注全力;我的妈妈曾经好像对我不是那么重视,那我一定要对这个孩子使劲重视,我会辞职,我会去看各种各样的育儿书,我就是为了带好他,我就不相信带不好他。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妈妈越是想这么做的时候,我会发现,往往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大概从两三岁,有的孩子就开始有一些逆反情绪,孩子对妈妈的反抗令妈妈特别的崩溃,因为妈妈好像也用尽全力了,这么好地对待这个孩子,为什么孩子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呢?我想引用几句克莱因所说的话,这几话是关于当母亲在内心有一些罪疚感的时候,母亲和孩子关系的描述(克莱因也是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代表人物,侧重于母婴关系,比如说婴儿的幻想,婴儿的爱与恨与母亲的纠结等)。
首先什么叫罪疚感,比如当一个母亲她自己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对于母亲有些恨意的时候怎么办。克莱因曾经在【爱、罪疚与修复】这本文献里面提到过一个潜意识的罪疚感,「我们都知道,如果发现我们自己对一个所爱的人怀有恨的冲动,我们将会感到不安或者是有罪疚感」。另外一个诗人也曾说过,对我们所爱的人生气就像是脑子里发生错乱。其实,克莱因所说的就是,也许每一个孩子在婴儿的时候都会对于母亲这个最重要的客体有爱或者恨的,特别是当他觉得妈妈没有满足他的时候,他是极为的失望,但是他有恨意却表达不出来。在克莱因所说的理论里面,曾经说过,当一个母亲她的罪疚感太过强烈,这样的认同可能导致完全的自我牺牲,这对小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当母亲给予很多爱又不求任何回报,这样带大的孩子通常会变得有些自私。小孩缺乏爱与关心的能力,在某个程度上是掩饰过于强烈的罪疚感,母亲的过度宽容易导致罪疚感的增加,甚且会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小孩展现其修复偶尔的牺牲以及发展出对他人真正关怀的可能性。这里面就说到了一个问题,当妈妈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拿去牺牲和付出的时候,其实就会压缩了空间,压缩了孩子能够付出或者孩子能够表达的一个空间。我也会感觉包括在有些电视剧里面也会有这样的情节,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情感的亲密关系,当一方对另一方极度付出,往往带回来的是对方好像越来越不珍惜了。其实这样看起来就是说,当一方把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牺牲都在让自己一个人承担的时候,其实这样好像也占用了一个平等的空间。对于孩子来说,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个生长的空间。温尼科特他曾说过,有限度的、有节制的一定的牺牲对于孩子是有利的。当然,还想再说一点,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的牺牲呢,因为好像很多人,可能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是,在我们心里都会有一个关于完美妈妈的期待。也许我们每个妈妈在婴儿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没有实现的愿望,比如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妈妈;妈妈如果对我们更好会怎么样;如果妈妈她能够做到什么,那我们现在就不一样了,这像是对于一个完美妈妈的期待,就像克莱因所说的对于一个「好乳房」的期待,应该是一个特别实现我们愿望的「好乳房」。当我们对于完美妈妈有一个特别强期待的时候,其实妈妈不仅仅对于在抚育孩子中的自己有着一个极大的期待,对于孩子也会有着一个比较高的期待。在这样的时候,好像我们充满了对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特别好的妈妈的期待,但是好像我们特别不愿意接受的就是,每个女人,每个母亲,在生活里面都只能做到一部分有限的付出,而没有办法做到真的像内心里面所期待的,我们对于自己的妈妈所没有实现的完美期待。
3.爱与恨的承袭下面一个小主题是爱与恨的承袭。在抚育孩子的过程里面是妈妈意识中的努力,但是在潜意识之中可能也会有着内心的拒绝和反抗。一部分是因为母亲是有理由恨孩子的,在温尼科特书中也会有描述。但是另外一部分是母亲在内心中曾经感受到她自己的妈妈对待她的方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上特别想努力,特别想做好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很多的时候,只能用到是我们曾经感受到的来对待孩子,我们自己在小婴儿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待我们的那个感觉和方式来对待孩子,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好像有的妈妈是可以特别的全力以赴地投入,但是还有一部分也许是没有办法全情投入地爱孩子。因为也许感觉到自己年幼的时候被妈妈过度的爱吞噬,或者是说有一种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感觉到拒绝,比如说在有孩子的时候,有的妈妈也会考虑,我有这孩子了,我老公还爱我吗?是不是这个孩子取代了我的位置了?有这么一个孩子以后,他们都爱孩子了,那我的位置在哪?我会觉得这非常得真实,非常可以被理解,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面所感受到的母爱确实是有限的,即使母亲竭尽全力,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她是有限的。所以,对于很多女人,真的做了母亲以后也会面对着诸多的做不到和有限性。我会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爱与恨的承袭之中,有爱可能也有一些恨,比如说内心会激发出很多的创伤感,自己曾经在婴儿或幼儿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这个时候可能也会被激发出一些创伤的感觉,所以我的一个想法是说,也许在这个阶段,有的妈妈说,实在是没有办法用母乳来喂养;有的妈妈可能实在没有办法很长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她觉得工作更适合他;有的妈妈实在是无法忍受在家庭之中有这么多的人一起来对待孩子,会觉得很崩溃。也许每个妈妈只能根据自己的一个内心的感受来去做选择,实在没法用母乳喂养,或者有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交给老人来帮着带。也有很多时候,如果说让她长期在家里面待着,她可能更痛苦,还不如说她可以去工作,但是她也有时间回来看孩子,我会觉得这是个体的差异性,有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必要按照一个什么规则来做,只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可能就是养育孩子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了。
4.分离与独立下面一个主题是分离与独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跟孩子从共生到依存到独立。可能对于母亲的一个考验就是如果母亲的内心还没有与自己的母亲的分离,这个阶段就会和孩子有更多的纠缠。在内心动力之中,既有着关于母亲深切的爱,又有一种深深的舍不得,但是又渴望着分离的冲动。在这个时候,我想添加一个小知识,俄狄浦斯期如果说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可能有会经历更多的困难,她先是认同母亲,然后到认同父亲,去和父亲在一起,最后她又要回到母亲的身边,去认同母亲作为女性的身份。但是很多时候,在很多家庭里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父亲能否作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出现?这个女孩能否走到爸爸的身边?当无法走到爸爸的身边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和母亲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她一方面想独立,另外一方面又无法放弃孤独的妈妈,因为她可能感受到妈妈和爸爸关系的不和谐,让她没有办法去放心地离开母亲走向这个父亲。当然很多的家庭里面,比如说妈妈会把很多的知心话都会和女孩说,因为她觉得这个女孩就像是她的好朋友一样,但是我觉得孩子就是孩子,妈妈就是妈妈。当妈妈把一些知心话都告诉孩子的时候,其实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包括她无法决定分离。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发展好的一个俄狄浦斯期,这个孩子无法真正地放弃和母亲的共生关系走到父亲的身边,这样关系可能会影响到女性建立一个新的亲密关系。当她丈夫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很好的连接的时候,也会容易和孩子紧密的连接。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彼此都没有办法独立,也没有办法分离,因为彼此都放不下,这样的一些感觉是我会觉得在生活里特别特别的多见。因为当妈妈没有办法放手的时候,其实可能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也有一些问题。这个妈妈没有办法信任她的丈夫、和丈夫走在一边,然后可以让孩子去独立,也许可以称之为背叛的过程,让孩子去分离、去独立。在这个时候呢,也许很多时候母亲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一些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说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听自己的话?为什么这个孩子就要和自己对着干?为什么在孩子会在学校里惹是生非?为什么孩子他就会生病,不得不在家里无法出门?现实生活之中各种例子都有,但在和母亲的内心探索之中,我通常会发现在母亲的内心有着各种纠结,无论是跟自己的母亲,还是代入到父亲,还有老公的关系,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关系里面,这个孩子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信息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极大的忠诚。
三、困境中能否有新的选择?
我们刚才说了几个关键点,比如说无助感,内疚感与补偿,爱与恨的承袭,分离与独立,在这样的几个关键点里面,仿佛在影响着一个女人去如何认同自己妈妈的身份,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在妈妈的身份里面,这样真实的感觉里面,感觉自己可以足够好,也许在面对这些关键点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些新的选择呢,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1.看到真实第一个想法是看到真实。这个看到真实啊,我觉得特别难,为什么呢?这个真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太愿意看到的,比如说在夫妻关系里面,能否去看到自己是谁?对方是谁?他能做到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这本身就不容易,但是我会觉得在所有的亲密关系里面,看到真实又是一个反思的开始。因为开始看到的是自己可能仅仅是自己,能做到的有限,能做到的可能是自己期待的一部分而已,在这样真实的感觉里,可能我们需要了解,首先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又做不到什么?孩子是谁,他能做到什么,他做不到什么?当我们用这几个问题试着来了解和反思自己的时候,你会感觉好像内心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也许你开始了解孩子可能无法是你期待的样子,也许你所希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或者你希望规避自己的一些缺点,你希望孩子能够实现的时候,其实都蛮困难的,比如说很多妈妈,其实我们自己不是那么特别爱说话,觉得自己不爱说话有点影响人际关系,就会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是一个会说话,人际交往特别好的孩子,或者是说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在学习上获得足够条件,能够有更大发展的时候,好像我们的内心对于孩子就会特别期待,这个孩子能不能让他可以少栽几个跟头,能够让他一下子就把我们所经历的苦,经历的这些困难都规避掉,让他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好像孩子只能按照他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主题里面,是容忍一个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成长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我看书,看到心学王阳明先生,他小时候也是什么都想学,无论是射箭、练武、修佛等等,他都想学,一直到后面去发展他自己的心学。我记得曾国藩小的时候,背书背得特别困难,传说一个小偷在上房梁上听到他反复的背书,背了一晚上,都没背出来,然后着急地下来跟他说,我都会背了。每一个人即使是他后面的发展多么的成功,他也只能按自己的方向发展,谁都没有办法说左右他、期待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按照他自己方向,他可能就是喜欢这个,或者是喜欢那个,这好像我们都不太能左右。在这里呢,我也想说补充一点,母亲究竟能够给到孩子的是什么,我会觉得母亲不一定能够教孩子多少的知识,或者告诉孩子多少的东西,而是要在无意识之中传达一种感觉。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不一定能做什么,但是妈妈能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正经历着什么样的情绪的痛苦。母亲去理解他,站在他这一边,我们经常说安全感,安全感从哪里来呢?就是从这个坚定中而来,去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经历他不得不经历的挫折。 但是他在经历挫折的时候,妈妈可以站在那那边,理解他正在经历着什么,感受着什么。有时候无论是抚育孩子,还是心理咨询可能都有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面对一个人的困难,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去替他经历,但是可能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陪伴他,理解困难是什么,一起去经历并且心智化那个过程,甚至一起去哀悼他没有办法做到的、有点伤心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面,可能孩子会逐渐理解自己的困难,并有勇气去经历、去理解自己。即使慢慢长大以后,也许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不确定来临的时候,他可以学会用各种方式来共情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并经历更多的不确定。
2.回归自己第二点是回归自己。我会觉得母亲既做着一个客体,她又是一个主体,她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同时在满足一个客体,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抚养,或者给孩子安全感的过程。我前几天看到过一个问题,一个妈妈说,孩子10岁了,但是学习不好,这个妈妈呢,工作现在正在发展过程里面,爸爸建议这个妈妈辞职,让她全职带孩子,把孩子好好养好就行了。但是呢,这个妈妈并不是特别的愿意,不知道是否能够去真的带好孩子?我的一个想法是,对于孩子的爱,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品质,而不一定是时间的长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你是全身心的,你可以在孩子旁边,可以和孩子一样的去感受他为什么不爱学习,他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困难,作为家长,我们就可以做到一些什么,但是我觉得如果说,妈妈委屈自己,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家带孩子,好像对于妈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妈妈最好是能够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妈妈带着一些委屈或者带着一些不太心甘情愿的感受长期陪着孩子,可能对于孩子也蛮痛苦的,不如说你可以先去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包括和老公的关系处理好,然后去真正的跟孩子在一起、去陪伴孩子,父母各自在一个更好的、合适的位置上站着,然后去理解孩子他现在经历着什么,可能我会感觉这样也许对于妈妈来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3.有边界的爱最后一个小点是有边界的爱。就是说每个母亲都是如此爱孩子,但我们仍然需要有边界的、温暖的爱,也许就是可以足够的爱自己吧。我会有几点提示,第一点,在有孩子之前,是否可以在家庭内部达成一些共同的想法,因为孩子即将来临,你作为孩子的妈妈,然后还有你的老公,还有公公、婆婆,你们可以商定谁来作为一个主要的人,比如妈妈作为主要抚育人的时候,其他人是否可以配合,一起去配合妈妈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前提是妈妈和爸爸有着更好的沟通。第二点是允许自己做不到,可能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有很多犯错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大哭,会愤怒等等,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每个妈妈都可能会尝试着各种办法来和孩子相处,我会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即使错了就错了。妈妈没有办法做到完美,只要你尽力就好了,因为妈妈还是有着浑然天成的对于孩子的爱。第三点是可以诚实地面对孩子。在孩子还无法理解母亲是有边界的时候,他会大吵大闹,比如说在四五岁的时候,举个例子,有一个妈妈正在赶一个稿子,但孩子就是要不停地吵。这个时候,妈妈对孩子说,妈妈在写一个稿子,但妈妈遇到了一些困难,现在还解决不了,所以妈妈需要思考一会儿,我知道你很希望我和你玩,但是能否等到妈妈解决完问题再和你玩呢。这个孩子惊诧地看了看妈妈,后来真的等了好一会儿,看到妈妈停笔了才和妈妈说话。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情况,尊重了孩子的需求,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尊重地对待,但是妈妈首先可以尊重自己,理解自己的困难是什么,这样孩子也学会了尊重边界。 第四点是如果妈妈经常感觉都自己压不住火,很愤怒,但是又经常觉得和孩子生气以后又内疚,一直重复进行,自己总是很难受又出不来。我在想,也许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帮助你,看到自己,理解自己的需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需要先理解自己,抱持自己的感觉,处理一些自己的童年困难,才会有更好地关爱孩子的一个可能。当然,我会觉得孩子的发展并不会因为妈妈的一个闪失,孩子长大就真的会有很多困难。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有创伤的体验,不都还是在尽力地生活着,而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修复着,所以我会觉得也许我们可以相信自己,也可以相信孩子,我们允许自己成为自己,也相信自己足够好,这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给孩子无限的视野,令他相信他也足够好,可以面对生活里更多的不确定。
最后,动动手指点个赞呗,一门学了就能用的心理咨询实操应用课程
免费
赠送给你~
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uni(ID:jdxl-uni),回复「
365
」即可获得【每天学点心理咨询】课程。
课程学习你将收获:
助你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靠谱培训——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执业培养计划
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 ,助你比同行人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