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好作文一定是改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让孩子学会写作文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学会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只要说的是自己独特视角的见、闻、思、想,可以与别人有效沟通和分享就好,起码是在写作的初期、并没有什么功利的想法。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只会表面上模仿别人的思维套路;甚至在长期模仿之下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才是真正令我们家长无比担心的事儿。
真不知道读者注意到没有,我前面的这个说法应该隐藏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们笔下的文字一定是原汁原味地个人之真实想法。而问题在于,不仅仅是初通文字的孩子了、就连大人甚至文字大家们都不能如此保证自己的文字一定完完全全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
我认为其原因有二:
一个是我们的文字实在是太过博大精深了。即使是含义非常相近的两个词、当你不假思索地写下来一个时,其含义往往与自己的真实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课外书阅读量较少的孩子,其可以有效掌握的词汇量一定比较单薄?
二是孩子们试图将口语作文向书面形式转移时,他往往没有考虑到口语与书面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口语因为重音设置、手势等辅助功能的应用,其感染力与说服力较强。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则多半会强于口语。尤其是他们试图照搬社会流行语句时,更不用说他们过度参考了某些作文选之时。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那些立马可待的檄文作者们才显得那么地弥足珍贵。
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们、其作文的写作好像都是立马可待般地没有多少时间。当然、大多数孩子还是有作文草稿的,但多半是在老师的威逼下在凑字数;至于是不是东拉西扯我可不敢乱说。然后他们再抄到作文纸上,至于是不是挺好则只能听天由命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口号是:好作文一定是改出来的。但对孩子们的要求一般分两个层次:
对时间性要求比较强的作文,我的强制性要求是你的作文草稿完成以后、你必须按照前面朗读课文的四个要求读一遍。对于自己感觉到别扭的地方、多半是有问题的地方,读的时候用笔标记一下、读后再进行修改。——这一条可是铁律、绝不允许讨价还价。所以孩子们在朗读自己的大作时,多多少少会思考一下其问题所在。
第二个层次的训练是针对其它训练课程完成差不多的孩子,因其时间相对充裕、我的要求是用半年左右时间主攻作文。具体要求就是每一篇作文必须修改三遍以上。为防止孩子们敷衍了事,这种修改必须当我面进行。因为孩子们一周才来一次,以至于有人一个月才能完成修改一篇作文。幸好、每次上课时的作文讲评时间不过半小时。
我们第一次修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作文本身的逻辑自洽上面,以防止其文字前言不搭后语。——聪明的读者一定会联想到,前面论及的读报讨论课和数理逻辑训练在这里的作用。
第二次修改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的准确性上面,尽可能减少文字的歧义性;当然,如果孩子们用词老到、能够有意引发读者的联想则只能痛加表扬。——当然了,没有前面「山寨版【说文解字】」的训练就一定很难实施此项做法。
第三次修改的注意力则在于作文的整体风格统一上,并力争每一篇作文的行文风格有所不同。——不用说了,只有海量的课外阅读作为支撑、才有如此要求的存在可能。
前面提及的那一位完美主义者,其「我的姐姐」系列的七篇作文、在初一阶段就折腾了差不多三个月。在最后一篇的修改时,多半是三个目标可以一起完成了。至此,她以后的作文训练就不是我能够置喙的了。
所以,当有家长对此做法不太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时:不管中考还是高考、都没有时间如此折腾。我只好拿那位完美主义者做例:自从她完成这个姐姐系列作文以后、其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其妈妈讲、她的作文几乎篇篇可以拿到市级党报的少年习作园地发表了。我以为其话中的水分一定有,完全是吹嘘则不会。
道理很简单,你不去狠心抽时间、并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改作文,他们还真的做不好!而语文教师在面对四五十个孩子的作文时,也只能原则性的提一些修改意见,再多的具体要求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当他们能够在家长的帮助下、较熟练地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时,当然没必要像我前面说的如此麻烦了。家长们自然也会同时减少自己对孩子作文水平焦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