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为什么总有长辈坚信母乳喂养最好?奶水不足的宝妈应该怎么办?

2022-03-31亲子

一 母乳——婴儿营养需求的「金标准」

2015在Lancet Glob Health上发表了一项长达30年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与成年后的智商、教育程度以及社会收入等均成正比[1]。

为什么母乳喂养,能够影响子代30年后的收入水平?

想想仅仅从怀孕时的两个单倍体细胞,变成一个受精卵,到1000天的时候,成为牙牙学语,跌跌撞撞学会走路的小小人,是多么神奇的成长过程,这个阶段也是为宝宝大脑、体格发育,以及未来的健康都打下基础的关键窗口期。

大脑的海马体、视觉和听觉皮层、语言处理区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大脑前额叶的一些高级认知功能,比如注意力、灵活性这些开始发育。到2岁时候,宝宝的脑容量已经达到成人的80%,身高也长到成人的一半,免疫系统开始趋于成熟。

「生命最初1000天」是提供最佳营养以确保正常发育的最大机会,也是大脑最容易受到营养缺乏影响的时间。

一项母乳喂养对亚洲儿童早期神经认知发育影响的研究显示:在婴幼儿前2年进行母乳喂养,能够促进婴儿神经与认知能力的发育[2],这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3] 。

母乳是一座宝藏。 目前已经发现包含有各种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生物、生物活性成分等等。已知母乳中至少有415种蛋白、超过 400 种甘油三酯及 200 种脂肪酸、低聚糖(HMO)、还有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及菌群[4]。

不仅仅是营养素的混合,母乳还是一套动态变化的生物学系统,会随着不同阶段宝宝生长发育的需求而调整。 比如初乳阶段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成分,蛋白质含量较高,乳糖含量相对较低。而随着婴儿每日蛋白质需求的下降[5],成熟乳总蛋白和脂质的含量在泌乳最初的6个月内逐渐减少,乳糖比例在成熟乳中逐渐增加。

婴儿蛋白质需求与母乳中蛋白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片来源:Longitudinal evolution of true protein, amino acids and bioactive proteins in breast milk: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样一套完善且动态变化的母乳系统,是婴儿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建立、内分泌乃至终身健康的基础。

我们来具体看看里面的一些关键成分。

1)多不饱和脂肪酸

和我们大脑发育最相关的成分当属脂质。 脂质在母乳中占 3%-5%,能够为 0-6 个月内的婴儿提供差不多一半的能量,在婴幼儿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我们大脑而言,大脑不需要运动,它需要的是「思考」,所以它并不用像我们的身体一样需要大量的肌肉,它需要的是脂类。我们身上除了脂肪组织,大脑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最高器官。其中最重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RA)。

DHA和ARA是构成大脑和视网膜中主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DHA、ARA和EPA及其衍生物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对神经细胞轴突的延伸和新突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参与了我们大脑思维、记忆等高级认知的形成过程[6]。

但这些生长发育过程中及出生后必需脂肪酸,婴儿自身并不能合成,需要从外界摄取,而它们恰恰是母乳的重要组分[7]:

图片来源[7]:母乳脂质对婴儿肠道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2)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

其实母乳里面饱和脂肪酸才是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肪酸,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是棕榈酸。与大多数由哺乳动物乳中棕榈酸合成的甘油三酯不同,母乳中大多数饱和脂肪酸酯化在甘油的 sn-2 位。

甘油三酯是以甘油为基础骨架,在3个位置分别酯化3个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及位置分布会影响到脂肪的利用率和婴儿的舒适度[8]。有研究显示,在母乳中,甘油三酯平均约 67.81%的 sn-2 位被棕榈酸占据。

图片来源:Quantification of 1,3-olein-2-palmitin (OPO) and Palmitic Acid in sn-2 Position of Triacylglycerols in Human Milk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所以用在sn2酯化的脂肪酸(OPO结构脂)代替棕榈油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脂肪的主要来源,可以促进婴儿肠道对脂肪酸和钙离子的吸收,缓解婴儿便秘等症状[9]。

3)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宝宝早期成长发育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 参与到构成肠道屏障、抗感染及免疫力的形成等方方面面。已有研究表明, 分娩方式和喂养方法(母乳与配方奶)是决定肠道菌群组成的决定因素 [10]。原因主要有2方面:

一方面母乳是新生儿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

以前大家都认为母乳是无菌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才发现母乳中其实存在着丰富的细菌。

近年通过基因组测序等方法证实母乳中含有数百种不同的细菌,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等是里面最核心的菌属[11、12]。新生儿母乳喂养可以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以及菌群多样性,帮助形成宝宝自己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

图片来源: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versity and Temporal Stabil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Human Milk

另外一方面,母乳里丰富的低聚糖(HMO)给婴儿肠道的「好细菌」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

母乳中的HMO含量仅次于乳糖和脂类,目前已经检测出母乳里的HMO超过 200 种不同的结构,HMO很难消化,所以可以直达大肠,作为益生元促进某些有益细菌菌株(如婴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在婴儿胃肠道内的生长,这样那些「坏」细菌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研究已经证明HMO 在预防新生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

不管是从大脑的发育、还是肠道菌群、免疫力、消化吸收等角度,母乳都是帮助婴幼儿健康发育生长的最佳路径。

因此WHO也建议:婴儿在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14]。从 6月龄开始应给婴儿添加营养充足的辅食,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或 2 岁以上。

但现状并非如此。

2月25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涵盖了12个大、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地区10,223名1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调查结果显示: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29.2%,远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37%的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原因是多样的,对母乳喂养重要性了解得不多,工作经济的压力等,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龄产妇和二胎:[15]

「仅从泌乳质量角度分析,35 岁以上高龄产妇的乳汁分泌量显著低于 35 岁以下产妇,20~30 岁产妇母乳中的 蛋白质含量最高。2019 年全国出生人口1 465 万,二孩及以上孩次占 59.5%。」

二 奶水不足的宝妈应该怎么办?

婴幼儿的喂养是本能,但同时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全球的母乳成分研究始于18 世纪 60 年代的欧洲[16],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但我国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相关研究,而且大多研究就是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或者人群。就像一座座的「数据孤岛」,缺乏成体系的属于中国母乳和宝宝的基础研究,也无法形成我们自己母乳的标准。

要知道不同种族产妇的母乳组分存在差异,即使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产妇,母乳组分也有不同[17]。

但好在改变已经出现,随着蛋白组学、脂肪组学、糖代谢组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母乳的基础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物质也在不断发现,通过大数据分析,中国母乳谱系初见雏形。

下面就和大家从这方面目前明确可以查到相关论文的飞鹤奶粉来具体分析一下一些重要的指标和一些现在最新的进展。

1)乳铁蛋白+益生菌——建立第一道免疫防线

我们前面提到母乳成分研究发现母乳中至少有415 种蛋白质,其中乳清蛋白、乳铁蛋白、酪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IgA、溶菌酶这 5 种蛋白质占据了母乳总蛋白的 90%。

乳铁蛋白是和婴儿免疫力相关的核心免疫蛋白, 乳铁蛋白在初乳中浓度高达5.0~6.7 mg/ mL,可以[18]:

  • 阻断白细胞核因子 NF-κB 的转录;
  • 通过隔离生物体液中的铁,或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起到防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作用。
  • 另外,乳铁蛋白还可以促进有益菌生长。 研究中将7日龄新生猪分别喂食含有重组人乳铁蛋白的转基因牛乳(rhLF)和普通全脂乳,然 后 比较两组新生猪的肠道菌群,发现与全脂乳喂养新生猪的肠道菌群相比,rhLF乳喂养新生猪肠道内埃希氏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浓度降低,而「好细菌」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浓度升高[19]:

    图片来源:Transgenic milk containing recombinant human lactoferrin modulates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piglets.[J].

    需要注意的是,中外母乳中的活性蛋白含量是存在差异的 。2020年,飞鹤在【Food Sci Nutri】发表成果,揭示了中国母乳中11种活性蛋白成分在6个母乳阶段的变化,指出了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等关键营养成分上国内外的差异[20]:

    图片来源: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bioactive proteins in human milk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免疫力的形成还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2001年发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要求,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存期内活菌数不得少于100万CFU/ml(g)。

    也有研究显示活性益生菌的摄入量每天要达到107-109 CFU(即1000万-10亿CFU)才能够比较好的发挥作用,比如研究显示,109 CFU嗜酸乳杆菌和双歧双歧杆菌可以辅助缩短幼儿腹泻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使大便频率正常化[21]。

    飞鹤新推出的星飞帆卓睿就是采用了乳铁蛋白加益生菌的配方,每日2次喂哺星,宝宝每天可摄入约1亿CFU的活性益生菌。

    2)不饱和脂肪酸+乳磷脂——脑动力

    我们前面提到了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儿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发育的重要性,但是母乳里面的脂肪乳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2020年,国内第一个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母乳里含有的脂肪酸进行荟萃分析显示我国母乳DHA/ARA的比例为1:1.7[22],与FAO/WHO的建议比例(1:1~ 1:3)并不一致,提示了中国母乳脂肪酸构成具有自己的种族特性。

    所以现在星飞帆卓睿配方中DHA/ARA的配比设定为1:1.7,去更贴近乳源黄金标准。此外,专属Mul-MFPL乳磷脂群技术,科学调配5大乳磷脂配比,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完善的大脑神经网络。

    为什么母乳需要这么多基础研究,因为只要足够的基础研究才能够为我们提供方向和标准。

    再比如以前配方奶粉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OPO的了解还不透彻。仅仅通过植物油和牛乳脂等复配,或者再进步一点,配合上一定量的海藻油、鱼油等来补充 DHA、ARA 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使奶粉脂肪酸的在组成方面确实接近母乳了,但结构上还存在差异,直接的影响就是消化吸收[8]。

    星飞帆卓睿添加了新一代专利OPO,其中的SN-2棕榈酸含量达到67%,更适合宝宝的营养比例,能帮助宝宝调节肠道,促进钙和脂肪吸收。

    最后,还想多说几句。

    母乳成分和母乳喂养是国家战略基础资源,强大的民族需要建立专属自己人群特征的母乳数据库和母乳标准体系。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单一成分的功能,还需要关注母乳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进行整体的功能研究。

    我国母乳研究较发达国家晚了 200 多年,但幸运的是,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在母乳研究的深度方面不断拓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另外,比如飞鹤CHMP中国母乳计划,搭建起中国第一个母乳数据库,纳入覆盖国内27个省份的近20000个样本,随着研究方法、数据越来越完善,我们将形成自己的中国母乳营养谱系。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t 30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azil[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5, 3(4):e199-205.

    [2] Shirong, Cai, Wei, et al. Infant feeding effects on early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sian children[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3] Binns, Colin, Low, et al. The Long-Term Public Health Benefits of Breastfeeding[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6, 28(1):7-14.

    [4]王琳, 康健. 母乳成分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 特别健康, 2019年28期, 156页, 2019.

    [5] Bo L , Erdmann P , Thakkar S K , et al. Longitudinal evolution of true protein, amino acids and bioactive proteins in breast milk: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2016, 41:1-11.

    [6] 杨庆综述, 林新祝审校.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新生儿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 23(7):6.

    [7]貌达, 张超, 张彤,等. 母乳脂质对婴儿肠道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

    [8] 李晓东, 常淤浩, 潘悦,等. 不同脂肪来源婴儿配方奶粉与母乳的甘油酯组成差异[J]. 食品科学, 2021, 42(20):6.

    [9] Padial-Jaudenes M , Castanys-Munoz E , Ramirez M , et al. Physiological Impact of Palm Olein or Palm Oil in Infant Formulas: A Review of Clinical Evidence[J]. Nutrients, 2020, 12(12):3676.

    [10]Juliette, C, Madan, et al. Association of Cesarean Delivery and Formula Supplementation With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of 6-Week-Old Infants.[J]. Jama Pediatrics, 2016.

    [11] Mcguire M K , Mcguire M A . Got bacteria? The astounding, yet not-so-surprising, microbiome of human milk[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7, 44(Complete):63-68.

    [12] Hunt K M , Foster J A , Forney L J ,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versity and Temporal Stabil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Human Milk[J]. Plos One, 2011, 6(6):e21313.

    [13] Newburg D S , Walker W A . Protection of the Neonate by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Developing Gut and of Human Milk[J]. Pediatric Research, 2007, 61(1):2-8.

    [14] Fabio, Mosca, Lorella M , et al. Human milk: composition and health benefits.[J]. La Pediatria medica e chirurgica : Medical and surgical pediatrics, 2017.

    [15] 赖建强. 不断探索母乳科学奥秘,更新人类对母乳的认知[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 23(7):6.

    [16] Weinberg F . Infant feeding through the ages.[J]. Clinical Pediatrics, 1981, 20(10):613-21.

    [17] Human breast milk: A review on its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y[J].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15, 91(11):629-635.

    [18] Queiroz V , Assis A , HDCR Júnior. Protective effect of human lactoferri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Rev Paul Pediatr, 2013.

    [19] Hu W , Zhao J , Wang J , et al. Transgenic milk containing recombinant human lactoferrin modulates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piglets.[J].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 Biochimie et biologie cellulaire, 2012, 90(3):485.

    [20] Ren Q , Zhou Y , Zhang W , et al.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bioactive proteins in human milk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2020(8).

    [21] None. Use of Probiotics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 Position Paper by the ESPGHAN Working Group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Erratum[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6, 62(1):188.

    [22] Sun H , Ren Q , Zhao X , et al. Region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ature human milk fatty acids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 2020, 162:1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