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阅读,有些家长甚至从3岁就开始给孩子大量阅读绘本。很多小朋友上学之前,就已经读过几百本绘本了。上了小学,还有各种必读书单,应接不暇。
阅读虽好,但凡事过犹不及。到最后,变成为了阅读而阅读,仿佛阅读就是解决问题、搞定语文的唯一方法。我们应该重新理解阅读这件事。
阅读的实质,是信息摄入的一种方式。虽然它很重要,但并非唯一。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并不是要多读书,而是讲既要学习,又要实践。如何读这万卷书,也未必是万卷书,决定了读书的结果。阅读的流程,大致如下。
当我们阅读之后,通过视觉获取一些材料。同样的书籍,每个人获取的东西和数量,包括深度、广度,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脑子里,装的东西本就不同,加工方法不同。
这些材料经过筛选后进入大脑,然后和现有的一些东西发生碰撞、融合或者抵消。在生物层面上,大脑神经元正在迅速放电,形成新的连接。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阅读的是习以为常的内容,看得非常轻松,不起任何波澜。你可能记住了一些东西,这些材料壮大了大脑的某部分。神经元放电的程度并不大,没有太多新的连接。
如果你正在阅读的是颠覆认知的内容,和大脑已有的东西产生剧烈冲突。这些材料将会让神经元大量放电,大量斩断旧的连接,同时形成大量新的连接。
就像现在核酸检测是一个例行任务,没有发现异常的时候大家都很淡定;一旦身边有阳性案例,大家的情绪状态都紧张起来了。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模式,它们造成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也就能解释,很多孩子为什么阅读量很大,但是进步却很小;而另一些孩子阅读量很小,进步却很惊人。
关键就在于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阅读的过程。阅读效率高、效果好的人,在书籍的选择上,以及读书方法,都有一套,而且是专属的套路。
比如我现在读书,是网络结构的方式。因为我已经大量阅读过了,对于许多东西都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形成网络。也就是说,因为我知道的东西多了,才能形成网络。
对于读书很少的人来说,这个方式就不适用。就算要联想,脑洞大开,也得有方向和依据。
比如【千字文】的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你能想到什么?
大多数人都能想到「洪荒之力」,想到宇宙,想到天地,但可能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我呢?能想到的就多很多了,有盘古开天辟地,有【周易】,有黑洞,有宇宙学,有时间和空间,有黄土高原,有【仙剑奇侠传】(游戏常用的开篇语),有客栈(天字号、地字号),有素还真和谈无欲(台湾霹雳布袋戏主角的武功玄子神功和黄子神功),有潮汕的天地父母神位,有颜色的学问,有地球的起源……
所以有时候一句话说得非常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依然没能抓住主要矛盾,称之为「读死书」。
又有一句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说的是最核心的东西,最高深的智慧,不是靠读书得来的,而在综合理论和实践之后所得的最凝练的精华。
讲读书方法之前,我们要先认识选择书籍的重要性。书籍选错了,读书方法再好,也没用。
书籍的选择不是精确的,但是要有基本的大方向,这样才能形成判断和选择的依据。
坏的书籍,是让人昏庸的、堕落的、腐败的、虚假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少数合法出版物,也存在这种问题,但大多数书籍就是适合不适合,质量高不高的问题。
我们要吃适合自己的食物吧,而不是「健康食品」吧。现状就是,一些书籍打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旗号,实际上是不适合阅读的,或者低质量的。因为青少年没有一套选择的依据,所以阅读这些不适合的书籍,就会形成对选择书籍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会让他们一错再错,或者分不清对错,好像都可以。
举个例子。我在高考前选择复习课外书,每一科都只选用了一本,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有些同学就买了一大堆,一科少说都有三种。
少则得,多则惑。所以精读一本好书,比泛读一百本烂书要高明一百倍。想想古代书籍那么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杰出的大人物?
今天我们的问题,不在于选择太少,而在于不会选择。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只能听从大V、自媒体或者专家的推荐,然后买了不适合自己或孩子的书。这样的书越读,越困惑,越读,越糟糕。
我把书籍分为四类:道,法,术,器。
器是能够满足我们一些简单需求的书籍,比如了解常识,获取数据,了解信息,了解事实,或者娱乐消遣,等等。比如,【山海经】【上下五千年】【故事会】【十万个为什么】。
术是记载一些思考、做事的方法、流程和技巧的书籍,比如【筋膜健身塑造优雅体态】【学习的策略】【思考的艺术】等等。
法是讲述特殊事物的规律,现象背后的原因等深层次内容的书籍,比如【物种起源】【天体运行论】【孙子兵法】【思考,快与慢】等。
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最凝练的书籍,如【道德经】【周易】等。
道是最好的书,但一开始我们读不懂。虽好,但不适合,要留在后面去读。一般我们会从器开始读,比如【千字文】,是古时小朋友的启蒙用书。它的特点是朗朗上口,篇幅短小,又内容丰富。
理想的读书流程,就是按器、术、法、道去进阶。
读书方法,就要匹配这个过程。核心点是,先打好一个层次的基础,然后再引入新的变量,引发冲突和思考,开启新天地。也就是说,差不多了,就要尝试读下个层次的书。
小朋友一般喜欢读故事,会先从这类读起。但读故事书不能太多,不能占器这个层次的主要部分,应该将重心放在知识、事实等上面。因为下一层次的术,不是建立在故事上的。
故事容易读,也容易入迷。读多了,就容易幻想,脱离现实。初中女生很多喜欢读言情小说,甚至读耽美小说,这就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另一方面,可能会抵触读不那么有趣的、枯燥的书,但很多顶级的好书都是比较无趣的。越有趣的、越看得爽快的书,往往没有太大价值。
我当年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实在是太痛苦了,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之后再看一些晦涩的哲学书,就觉得非常轻松了。就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你还会觉得有登不上的山吗?
所以读书,目标不是培养读书兴趣,而在于征服未知的成就感。古人早就说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最后,再纠正一个误区:有人认为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看电视、看动画片就不是。
我小时候读书少,喜欢看动画片。其中一部【足球小子】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里面学到了团结友爱、韧性、永不放弃、承担责任。无论是主角大空翼,还是配角石岐廖,甚至反派,都是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这样优秀的动画片,作用不亚于一本好书。
现在书籍太多了,有好书,但烂书的比例特别高,需要谨慎筛选。我无法给你推荐书单,但请尽量避开满大街都在看,大V都在推荐的书籍。这些书籍,往往是低质的、低价值的。很多学校让学生买的课外书,背后也都是书商在推波助澜。
如果要避免思想同质化的陷阱,你就要远离低质的、低价值的内容。以前地铁有免费报纸,我是从来不看的,因为我不想自己的脑子和别人一样,从早上开始就看那些无聊的、昙花一现的东西。我早上阅读的第一个内容,不是书,就是福布斯中文网。
阅读最终体现在思想上面,写作、阅读理解乃至应试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老话不是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不能交换。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都有两个思想。
同质的思想,往往不能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而是相互比较,相互埋汰。而个性化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和别人不同,大家都能学到东西,更能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以前我玩得最好的同学,都不是学习好的,而是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但身上又有我不具备的那些优点的。
这是我认为阅读最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