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人的时候像动物,想去哪就去哪,两个人的时候就变成了植物,人家允许你动一下时,你才能动一下,等有了小孩儿就变成了矿物,从此久待一处再也动不了了。从植物到矿物的人生阶段的转变,这是很多已为人母的女性较为深刻的人生体验吧。新生命的到来,身份的转变,为我们的生活筑起了一道围墙,让我们在责任、义务及各种琐碎的有关养育和教养新生命的世界里忙得不亦乐乎。
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不光意味着孕育的结束,其实这也是一个生命的全新开始。每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每分每秒都在迅速地成长和变化着,他们的身体和感知觉的变化是那么的微妙,却又是那么的显著。当一个小婴儿从只会躺着到他慢慢开始学会抬头、翻身、坐起来、爬行和走路,同时开始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如微笑和对话。做为父母,无不为孩子每个时期的变化,感到无比欣喜和敬畏。那怕是最基本的身体发展,也会给父母带来一种神奇的感觉。
刚出生的婴儿的头部占整个身长的的四分之一,到两岁时只有五分之一了,而到成年之后,这个头部只占身体的八分之一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头身了。婴儿的这种身体发展遵循着四项基本原则,即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等级整合原则、系统独立原则。
所谓头尾原则,是指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从头部开始,逐渐向身体的下半部分进行。比如说,我们会发现婴儿首先会活动的是自己的头,然后才开始活动自己的手臂或脚,这样的身体变化特征就遵循着从上至下的头尾原则。而近远原则,它指人的身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央部分开始向外侧慢慢延伸,就是说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干的活动能力,然后才逐渐发展出远侧肢体的活动能力,肢体末稍的精细动作则是最晚被发展出来的。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月份的增加,他们首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技能,然后慢慢地才让身体掌握了一些相对复杂的技能,这就是等级整合原则。比如说,婴儿最初只会用手去触撞一些物体,但却无法精准地拿捏住物品。随着年龄的渐长,婴儿的运动系统发展的越来越完善,便可以灵活地运用手指去拿捏一些物品。当然,婴儿身体的不同系统之间,它们的发展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婴儿的神经系是发育最早的系统,它的发展速度是先快后慢,而生殖系统是发育最晚的系统,它的发展速度是先慢后快。所以身体每个系统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速率,各个系统更是遵循着独立发展的原则。
不知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一些习惯性的身体活动,而这些活动很多都是生理反射的过程。如新生儿刚出生时,就有了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这些反射都使得婴儿能够摄取乳汁和食物。当然还有定向反射、咳嗽、打喷嚏和眨眼等等反射,这些生理反射都可以帮助新生儿回避潜在的危险。还有一些生理反射是有助于婴儿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当有人用手指去触摸婴儿的手掌时,此时婴儿就会紧紧地握住触碰者的手指。我们多以为这是婴儿对我们的回应,从而增加对婴儿的兴趣和喜爱。其实,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婴儿的握手动作只是一个先天性的生理反射。这些生理反射,可能会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之内就消失了,所以那些做了父母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婴儿这么好玩的时期哟!
新生命的降生、成长、变化,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婴儿出生时候具备的神经元数量就已经达到了人脑总神经元数量的80%,而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间,基本会把神经元数量剩余的20%长全。所以两岁之前是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在此期间就已经确定了,也就是说人婴幼儿两岁之后的脑神经只能死亡,不会再生。
虽然神经元的数量很早就基本确定了,而且会不断减少,但是人类整个大脑中的神经元会不断地建立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新的连接,使得神经网络变得极为复杂。实际上神经元的数目远远多于机体所需要的连接数量。于是,随着婴儿的成长,那些没有与其它神经元建立连接的多余神经元就会逐渐消失,同时那些已经建立连接但不经常使用的神经元,也会通过突触修剪这个过程被清除掉,以提高神经元系统的运作效率。
不管怎么说,大脑还是有非常丰富的连接的。有人就认为,其实我们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不到20%的效能。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可以尝试着让其他那些暂时停歇的神经网络都兴奋起来,也许那时个体就会在有关智商的诸多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在婴儿出生不久,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性情完全不同。有的安静,有的好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婴儿气质类型的不同。但这个「气质」并非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风度或者道德,而是指个体的唤醒模式和情绪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心理学家就根据婴儿日常的活动水平和易激怒水平等等,又把气质划分了不同的纬度,也依据婴儿在这些纬度上的不同表现,就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成了三种:一、易养型婴儿,具有积极倾向,身体运作有规律,适应性强,有好奇心,情绪处于中低强度的状态;二、难养型婴儿,心境偏消极,适应性弱,面对新环境时倾向于退缩;三、发动缓慢型婴儿,就是不太活跃、对于环境的反应相对平静,适应缓慢。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外,还有很多婴儿表现出很多混合的特点。
当然,这些分型并不是说哪一种单一的气质类型更好或者更坏,只能说哪一种气质类型更能适应婴儿所成长的环境。比如一些难养型的婴儿在学龄期就可能表现出比较多的问题行为。如果此时父母也报以愤怒或责备回应他的反应的话,那么儿童最终可能会出现行为上的问题。相反,如果父母表现出更多的温暖、关爱和包容,那么孩子在日后就更有可能避免一些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特定气质类型的后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某些文化认知里,只有在婴儿哭闹的时候母亲才给他喂奶,在这种生活情境里,难养型婴儿就容易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在恶劣环境下更容易存活下来。
现今关于基因技术的研究就表明,个体的特征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技能、领导力、敏感度以及幸福感等等因素,受到遗传影响的程度可能会有50%,甚至更高。当然遗传因素也会反过来决定环境,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会自己挑选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比如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会被更多的体育活动所吸引,而一个喜好安静的孩子,更有可有对画画这样的事宜感兴趣。这时候养育者就要注意孩子的这些偏好,并决定提供一些相关的培养和鼓励。
不管怎样,由于神经的作用,婴儿有着各自的气质类型,而各种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同时各种气质类型又受到遗传、环境和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做为养育者,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婴儿出生时的气质类型来养育他,可以适当地给他多一点体验其他气质类型的活动方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多元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