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原则要做的只是把市场的真实数据统计并展示出来,统计上尽可能的保持客观中性的态度,本身其表态也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真正可以干预经济指标的有形的手大致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财政部门,另一个是央行,全球基本是通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都可以短期内快速的刺激起经济,前者是市场的钱多了,原则上会带来更高的消费和投资,投资比如股市和楼市,消费则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财政政策则更加简单粗暴,市场不是缺少购买力么,比如企业和居民往往量入为出,收入和营利水平决定了支出的意愿和上限,唯独政府部门往往是 逆周期干预 的重要力量,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政府部门在经济下行中要更有作为,扩大财政赤字来增加政府的购买,美国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不再承诺与任何锚点绑定,自己就是自己的锚,非要找一个的话,就是作为国际通货时与全球的贸易商品挂钩。美元的货币供给本身就非常依赖国债的发型,财政赤字货币化,转化成市场的购买力和货币供给。其实也是现在美国经济的困局,要抑制通胀必然要求收缩信贷和货币供给,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削减开支又降不下来,一面放水一面抽水,效率大打折扣。
回到我们的问题,虽然算不上极致的宽松货币政策,但也是长期偏离名义GDP的货币供应,从去年到今年大家也能看到一个基本的特点,不管是刺激楼市还是刺激消费市场,真正有效的政策最后几乎都会落到宽松货币政策上,比如更低的信贷门槛,更高的首付比例,更低的利率优惠,最有意思的是,最近收到的银行短信,竟然也会出现一句:由于政策放宽.......。或者说,今年经济增速在政策干预端的首功怎么看都应该是 央行 ,出最大的力,抢最小的功,包括但不仅限于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利率的下调,同时还要承担更大规模的金融体系风险 ,最简单的理解,借钱容易还钱难,加杠杆容易,后续的风险也必然不可能凭空消失,比如一季度就干到8.7%的实体部门杠杆增加。
再看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有,比如增加个税中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但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保守的多,更大的精力在于化解地方债务,打开了政府的债务上限,通过发行低息的政府明面债务来置换高息的隐性债务,仅此一项,基本就用光了财政政策的筹码,举债更多的是来还债而非增加居民的公共福利支出和减税降费,至少现在还看不到非常清晰的日本模式趋势,即政府部门以极高的杠杆增加速度来置换居民部门身上的高杠杆,财政政策可能不是没发力,而是深受隐形债的掣肘,就算有点精力也给地方隐形债兜底了,根本很难发挥更大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决定了非市场因素的刺激效果,至于三产的恢复,完全是防疫政策放开以后的市场自发恢复,和有形的手关系不那么大,而今年对于增长首功的是央行,其次化债也很难说是没有功劳,毕竟地方信用破产也会是非常大的冲击,至于统计局,就不要来抢功了,反而会加深市场的不信任,统计最忌讳人为有目的干扰,做到客观公正的把实际数据反映出来就是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