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欢迎挑错,但不要空谈和跑题,请具体说明,此文哪一句话错误。
第一节 魏征戳破他的脸面
前文戳穿了,「李世民是军事天才、为唐朝打下江山」的谎言。唐太宗的粉丝们无法反驳,可能会转移话题,说会不会打仗不重要,重要的是贞观之治,利国利民。这个问题,他们同样是被宣传欺骗了。
就按照史书敢记录的,唐太宗明摆着是一个千古暴君,贞观之治是水深火热。感谢唐朝的史官们。他们摸着自己的良心,面对李世民的屠刀,勇敢地记录了华夏百姓,在一个暴君统治下的血泪,让后人了解真相。但后来的历史宣传,却故意装着看不到,把他说成是千古圣君,把贞观之治说成是幸福盛世。荒谬至极!
对李世民的统治,史书有大量的、好坏互相矛盾的记录,那么哪个是真的?
参见第3回的第一定律:李世民绝对不会在史书中,虚构自己的坏事。坏记录,就肯定是真的。矛盾的一方是真的,那么,矛盾的对方就肯定是假的。记录唐太宗是圣君的,就肯定是假的。
在他篡位之前,他对民残暴就有两次表现。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20年,唐灭刘武周期间。【资治通鉴•唐纪四】:「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壬午,屠之。」他自己是一个庸将,作战不顺,就屠城发泄。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622年,他去征讨河北刘黑闼,残暴更严重,可说是丧心病狂。他把河北广大军民的妻子、儿女都抓起来、绳索绑着,结果激发广大军民,积极响应刘黑闼。刘黑闼壮大,又勾结突厥,攻占雁门。然后,突厥数十万精锐骑兵深入中原。华夏危急。
是他的大哥,实行仁政,释放了人质,安抚河北军民,结果「百姓欣悦」,并且刘黑闼的部众迅速散去。
现在来说说,李世民篡位后,是如何对民残暴的。
贞观初年,唐太宗因为自己的篡位很不得人心,屁股下的皇位如同一座火山,所以他还有所收敛,稳定统治。但到贞观中期,皇位坐稳,马上就暴行再现。贞观十三年,魏征对此写了【十渐不克终疏】给他。其中一句话非常形象:「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你说的话很好听,远超上等的圣人,可实际做事不超过中等的君主。
请注意:不超过中等的君主,包括两种可能:中等,下等。魏征是拿着唐太宗的饭碗,说话不得不婉转一点。魏征实际表示的是:你是下等。
第二节 贞观之治是水深火热
到贞观后期,李世民的暴行就更突出了。
中国经过隋末唐初的大战乱,人口减少,经济破坏。他却搜刮财富,驱使百姓,不断大兴土木,包括:洛阳宫、仁寿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翠微宫、玉华宫等宫殿;而且「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他为自己修建陵墓,昭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引自【百度百科•昭陵】)。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如今的户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肯定是比隋朝少得多),但百姓服劳役却非常重,哥哥去、弟弟回,道路上连绵不断。陛下虽然下了恩典,减少劳役,但不断修建工程,人民怎么能得到休息呢?所以有关部门只是空下文件,却没有减少劳役的事实。
唐太宗被给事中张玄素批评为:「财力不及隋世而土木之作甚于炀帝。」财力不如隋朝,但大修土木却超过隋炀帝。你可以想像,中国百姓受了多大的苦!
他本人还多次四处巡游,也是劳民伤财。他快死时,写【帝范】规劝太子李治,其中就检讨自己「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贞观十五年正月)上将幸洛阳,命皇太子监国,留右仆射高士廉辅之。辛巳,行及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惮于行役,冀上惊而止,乃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皆以大逆论。」
他巡幸洛阳。他的侍卫崔卿、刁文懿,忍受不了四处巡游的辛苦,居然冒着诛三族的风险,向李世民的卧室放箭,希望惊吓他,让他停止巡游。可见,他给百姓造成的负担有多大。
史书类似的记载很多,不一一列举。
百姓不堪沉重的负担,就自残肢体,躲避负担,称为福手、福足。那么,李世民是否同情百姓、检讨自己、停止暴政呢?正相反:【资治通鉴•唐纪十二】:贞观十六年,制:「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
李世民没有同情百姓、检讨自己、停止暴政,反而要治百姓的罪,还要继续负担税收和劳役。
这简直是禽兽!
第三节 战争的沉重负担
除了大兴土木外,他还不顾大臣们的劝阻,远征西北的高昌,更增加了百姓的痛苦。为了拉壮丁去运送粮草,河西地区十室九空,几个郡都一片萧条,五年都没有恢复。【旧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上奏:「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征高句丽,则更是惨不忍睹。参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唐太宗征高句丽,失败。但他不甘心,决定再发三十万大军征高句丽。陆路不便,主要走水路,就要多造船。在隋末大乱中,唯独剑南道没有波及,百姓保持了隋朝的富庶,唐太宗就命令剑南道造船。剑南道包括四川西部、云南北部。
这是一个非常糊涂的决策。不是富庶就能造船。如果国家需要造船,当然是找造船能力高的地区,富庶地区只要出钱即可。剑南道是少河的内陆,造船的能力,远远弱于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怎么会命令剑南道来造船呢?
实际操作情况超过了雨果的【悲惨世界】。
「强伟等发民造船,役及山獠,雅、邛、眉三州獠反。壬寅,遣茂州都督张士贵、右卫将军梁建方发陇右、峡中兵二万馀人以击之。蜀人苦造船之役,或乞输直雇潭州人造船;上许之。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唐太宗的官员逼迫四川人民去造船,首先逼反了少数民族,就派大军镇压。四川的汉族人民没有造反,只是乞求:我们出钱,雇佣潭州人(湖南长沙、岳阳一带)来造船。李世民允许。四川的官府严厉、急促地逼迫人民交钱,完全是一场大洗劫,四川人民卖田地和房子,卖儿女都供不起,谷价暴涨,四川动荡。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第四节 和平时期人口却下降
华夏百姓的血泪,可以从人口的增长情况得到总结。
唐太宗刚做皇帝时,有多少户口?【新唐书•志四十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不到三百万户,就算是290万吧。
唐太宗统治的最后一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有多少户呢?史书没有记录。但我们可以从唐高宗的记录来推算。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写,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总一十五万。」因问隋代及今日见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今户三百八十万。」
永徽三年七月,唐高宗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增加了多少户?」 高履行回答:「去年增加了15万户。」李治又问隋代和现在的户口。高履行回答:「隋朝开皇中期,又870万户;现在是380万户。」
这个对话是发生在七月,所以今年的户口应该还没有统计,说的是去年的户口。去年是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增加了15万户,达到380万户。据此推算,永徽元年是365万,贞观二十三年是350万。
但是,贞观时期的户口,有一个从外国来的增加项目。隋末大乱,很多中国人逃难至东突厥。唐灭东突厥后,他们又回国了。【旧唐书•本纪第二】:「是岁,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按照一户有五口人来计算,这是25万户。350万扣除这个外来数量,户数只有325万。
从贞观元年—贞观二十三年,经过22年,户数从290万变为325万,增长了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搞极其严酷的计划生育,大概就是这个增长速度。但唐朝是鼓励生育的,如果没有大战乱,人口的自然增长,肯定比现在快。【旧唐书•玄宗本纪】写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有786万户;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有962万户。正好也是过了22年,户数增长了约22%。
咦——那贞观时期,怎么会增长这么慢呢?
还不止如此。
我们知道一个常识。大战乱中,许多人民逃散在荒野,或被豪强隐藏,称为流民,没有被官方统计。贞观元年的290万户,只是官方的统计,还不是全部的户口。
那么,贞观元年隐瞒的户口有多少呢?
可以参考清朝初期的统计。看赵文林、谢淑君的【中国人口史 第十章】:
顺治八年,鞑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和贞观初期差不多。可它到顺治十八年,仅仅过了十年,人丁数就增长了80%。扣掉生殖的10%,隐瞒的比例,大约70%。
参照这个比例,贞观元年的隐瞒人口,大约是290万户×70%=203万户。
那么,总户口就是290万户+203万户=493万户。最后却变为325万户,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34%。
看到这里,你还相信唐太宗是千古圣君,贞观之治是幸福盛世吗?他对华夏百姓的残暴,甚至超过了鞑虏。
唐太宗不仅嗜血如命,而且好色如狂。他杀了四弟李元吉,居然有心情,霸占了四弟媳妇,杨妃。你拿自己试想一下,有没有反胃的感觉?但他就干得出来。
也许你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唐太宗比隋炀帝还残暴,为什么唐朝官民很少造反、没有把他变为唐炀帝呢?
一国的官民是否造反,原因很复杂。帝王更残暴,不一定官民就更多造反。
对比隋炀帝和唐太宗,有三个原因:
1、官民对痛苦的忍耐力不同。前者刚经历了隋文帝时期的繁华,对痛苦生活的忍耐力更低。后者相反,这是历史规律,大乱后,自然就人心思定,不是因为统治者更好。
2、隋炀帝对官员和百姓的监控比较宽松,官员和百姓造反,他反应十分迟钝,例如,在611年,已经有山东王薄起义,但他居然没有警惕,还在612年和613年亲征辽东,给了杨玄感造反的机会。但唐太宗「以史为鉴」,自知罪大恶极,就监控十分严密,只要发现有造反的苗头,立刻扼杀。
3、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士族的反抗。隋文帝和隋炀帝急于废除士族,所以激起士族们的仇视。士族就是,垄断官位的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力量很强大,如同公司的股东,和皇帝共同掌握国家。基层百姓的人数虽然多,但没有组织能力,灭隋的主导力量,其实不是基层百姓,是这些大贵族,杨玄感、李密、李渊、萧铣是代表人物。唐太宗「以史为鉴」,维护士族的利益,所以能够稳定统治,镇住基层百姓。
看到这,也许又有粉丝为唐太宗辩护:他残虐国内百姓虽然不好,但他对外扩张领土,被外族尊为「天可汗」对外,是中国的光荣。我再钦佩一次!但是,他这个天可汗,真的是中国的光荣吗?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