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悲剧总是围绕着三个主题来展现人类命运的叵测:幸福是短暂的,仇恨永远无法化解,爱终将枯萎。从这个角度来说,进击的巨人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它成功地在故事结局中展现了这三个人类永恒的悲剧主题。
这部电影既不适合一般意义上热血少年漫的受众,也没法照顾那些只接受HE童话而不接受BE现实的受众。他给一些观众带来的痛苦正源于它那层皮在魔幻主义外衣纯正的现实主义悲剧内核。就像最开始读到结尾时很多观众没办法接受的那样:「我满怀期待的看到结局,你就给我看了个这?」
然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悲剧的【进击的巨人】才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所有人不管怎么努力,付出多么大的牺牲和代价,大家的结果也只有小输、中输和大输的世界。而这,就是现实世界。
一. 谜底与谜面
想看懂【进击的巨人】,就得先搞清楚主角代表了谁。
虽然在这个话题上大家会有争论,比如对于艾伦三人团是共同主角的理解,或者认为莱纳和吉克甚至贾碧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主角的观点。但不论是从剧情还是篇幅来看,毫无疑问的是,艾伦耶格尔才是真正的主角。
想要读懂艾伦,就得先尝试真的带入去理解这个人。而我相信,任何文学作品的人物在被构思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定是有一个现实的实体人物存在的,尽管这样的映射并不严谨,也未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有了这样的带入,才能方便我们去理解这个角色。
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耶格尔这个姓是一个德语姓,它在德语里意思是猎人:一个充满的前现代黑暗森林似你死我活色彩的,时刻的恐惧而又愤怒的拿枪指着别人的形象。
在1937年到1945年,也有这么一个德国人,愤怒而恐惧地拿枪指着自己所有的邻居,和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这两个角色的相似之处当然不止于此:
第一,他们都曾经是热血青年,艾伦早年参军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把巨人一个不剩的全部驱逐的热血目标,他是他那一届训练兵里唯一一个作战意识和信念最强烈的,强烈到在萨沙和让这样的日子人里简直显得格格不入,正如他的名言一般,他一直在塔塔开(战斗);
而希特勒作为一个奥地利人,为了自己的德意志民族理想,自愿参加一战德军,在前线一路从一个传令兵干到拥有一等铁十字勋章的上等兵,要知道这个勋章在正经德国士官中都相当罕见,更别提是个从奥地利来的乡巴佬大头兵了,这是他勇气与意志最彻底的体现,也是他奋斗的体现。
是啊,一个是战斗,一个是奋斗。都充斥了某种对于自己理想不懈前进的美和魔怔。
而他们的崛起,也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艾伦觉醒了巨人之力后,率领士兵完成了人类对于巨人的第一次胜利,成功堵上了城墙的缺口。我还记得我看那一集时候的感动:之前面对巨人,要么无谓牺牲,要么抱头鼠窜,就算有勇气赴死也其实心知肚明这样的牺牲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时代结束了。人类第一次相信,牺牲是有价值,尽管后来的剧情让我们觉得这样的感动有多么的虚假。
而希特勒面对的是经济全面崩溃,百业萧条,用一捆钱换一条面包的魏玛德国。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区区布衣之身一跃而成国家元首,并且缔造了即使称之为经济奇迹也不为过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把牛奶和面包摆到每一户德国人尤其是中下层德国人的桌上,给德国人尊严和工作,让他们在大战后第一次相信我们的未来有希望,尽管后来的历史恐怕只会让德国人觉得这样的希望实在是有毒。
而他们成功之后,也都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艾伦从一个训练兵,真正成为了巨壁内的希望,中期调查兵团所有的行动和牺牲,都是围绕着帮助艾伦实现目标而存在的。说是众星捧月也不为过,以至于到了后期,艾伦实际上成为了调查兵团甚至巨壁内军队里的精神领袖,即使在被关押之后,仍然有像弗洛克这样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
希特勒也因为自己经济和军事上的一系列举措在德三内部赢得了巨大的成就。即使是最反对希特勒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1935-1940年之间,希特勒就是德国的民心所向,绝大多数德国人就是支持希特勒的,哪怕希特勒不断地把他们引向战争,不断地让他们去死。
这里只有一个细微的差别,而这个细微的差别也造成了后续读者的一系列颠覆性的感受。进击的巨人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中,读者的视角都是,艾伦所代表的巨壁内势力是唯一幸存的人类,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这可以说是我这么多年看过的最好的叙述诡计之一。
因为最后一开盒,啪,全世界还有那么多国家,还有那么多人,而且你们帕岛人是自己跑到岛上,自己把自己搞失忆的,更别提你们还用巨人之力残忍的屠杀和奴役全世界其他人,尤其是马来人千年之久。
而希特勒,他可是一直都知道全世界有其他国家,有其他冤仇。德国和法国一战的梁子,最晚可以追溯到普法战争和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最早可以追溯到查理曼死后国土三分。你知道在几千年的杀伐与仇怨里,血海深仇根本就没法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但是你还是要选择做个纳粹。
尽管细节上两个人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当时戴巴已经向帕岛宣战了,而希特勒从头到尾都是在主动的侵略别人。但是这个对比从逻辑上是清楚的,以至于对于读者实在太难以接受了。
简单来说就是,我确实没办法接受我共情了这么久,养成了这么久的热血少年漫男主变成纳粹,哪怕它有理由。
所有的论坛耶格尔派,我想多多少少都有点这个感受,以至于当年论坛上,那么多人为地鸣辩护,嘲笑韩吉阿尔敏是投降派拿了马来绿卡。
哪里还有马来,马来在地鸣中第一个就完蛋了。
如果韩吉阿尔敏是投降派,不同纳粹合作的阿登纳和台尔曼就是投降派,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就是投降派。完了,历史观完全颠覆了。
我可以多多少少理解一个人对于自己观点的坚持,也能理解政治上的价值判断可以是多元的,甚至,我觉得正义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是有一些自由心证的成分的。但是侵略别国,甚至大规模屠杀,还是有点太极端了。
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灭世这种侵略和无差别的种族屠杀行为,就是错误的。如果没有韩吉阿尔敏等人的阻拦,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有帕岛艾尔迪亚人会活下来,甚至旅居在国外的艾尔迪亚人都要全部死掉。我想,基于最基本的人类朴素的道德观,没人能允许这样的行为发生。
在现代的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如果一种战斗或奋斗,完全由黑暗森林似的你死我活推动,那么它的存在对自己人有多高尚,对于所有其他人就有多卑劣。
这也是艾伦这个角色第一重重要的悲剧底色。他拥有所有过去未来全部的记忆,他能看到这条路上所有的选择,却依然只能当一个发动屠杀的罪人。
连我们都会想:如果艾伦的妈妈不被巨人吃掉;如果艾伦没有继承巨人之力;如果艾伦没有成为墙内的希望;如果艾伦没有发现外面的世界;如果艾伦没有走上灭世之路,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艾伦告诉你,我是导演,我看过所有可能的剧情了,相信我,这种已经是最不差的选择了。
我没法想象他在观察所有更差的结局时的心情。
我也没法想象他最后选择走上这条路的心情。
这才是悲剧。
每次在剧情段落里建立的小小希望,立刻就会被更大的设定无情碾压和摧毁。
如果我说人生就是这样,未免显得太无情和残酷了。
可是如果我说人生不是这样,那我一定是在说谎。
二. 自由的代价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我想,这句话用在艾伦耶格尔身上是恰当的。对于这个角色,他在前半段孜孜不倦的对于真相和自由的追求,恰恰打下了他后半段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自由的痛苦的基础。
很多人没办法理解艾伦一直挂在嘴里的自由,对于这个词的调侃和二创更是层出不穷。
确实,想要理解艾伦,就必须理解,自由到底是什么。
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一种真正地与他人的连结。
怎么去理解这种连接呢?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
它既不好也不坏,它只是自由。
自由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心态。
朴素的讲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两种自由,即:「免于什么的自由」(消极自由)和「去做什么的自由」(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
我举个例子:
现在普遍意义上,很多人追求的,是「我即使不结婚,也不应该被这个社会评判和攻击的自由。」这种对于消极自由的追求是自发的,对于社会层面的束缚与限制的反击。他们的产生完全可以被理解。
但是因为对于制度的反击,产生了一种新的心态,那就是「结婚了的,生孩子的,都是驴女,都是供养男,都是叛徒。」这就是追求自由的毁灭因素。它自然的源于愤怒和恐惧,并且很容易如燎原烈火一般肆意燃烧。
而创造性的,与之相伴的因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平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既能够接纳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也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产生慌乱,恐惧和愤怒;甚至在自己被误解,评判和攻击之后也能泰然处之。
这样的自由,就变成了一种积极自由。是一种基于自信,自爱和自洽的自主意识。
但是,这样的自由本身,常常不是一种我们很熟悉或享受的经验。因为很多人并不擅长与自己的不确定性和自由相处。因此,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虚假或短暂的安全,企图获得一种确定感,而不是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建立真正的连接。这些包括以下的行为:
艾伦就是这样, 服从 于自己的恐惧与愤怒, 独裁 地决定了自己要彻底 破坏 这个世界。
他就是完美的例证:人是如何逃避自己的自由的,人能为了逃避自己的自由做到什么地步。
自始至终,他追求的自由,只是他片面理解下的,自由的幻影罢了。
所以,艾伦一直以来追求的「自由」,恰恰是他的枷锁。他的超能力给了他一种奇怪的信念,也即:「我一定能实现我想实现的事。」
因为做不到,所以他愤怒,他恐惧,他战斗。他固执的相信,只要他不断地战斗下去,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他可能连让三笠再爱他十年都不一定能做到。
为了他的目标,他不惜牺牲百分之八十的地球人口;不惜抛弃所有的友情和爱情;甚至在过去操纵巨人把自己最爱的妈妈吃掉了。
这样的追求毫无疑问只能给他带来痛苦。追求自由当然包括奋斗和战斗的付出,血汗和奉献;但他也应该包括无路可走和无可奈何时的坦然,平静与自我肯定。
前者甚至是更容易的,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而后者,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成长与接纳。
在艾伦的结局里讽刺的正是,他过度执着地「追求自由」,反而对他是一种不自由。
很有趣对吗?
更有趣的是,弗洛姆这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战之后的德国。
你知道那个口口声声说为了德意志民族愿意赴汤蹈火的希特勒在帝国最后的岁月里在做什么吗?他把老人和孩子编入军队,让没受过训练的人上战场送死,他嘴里不断喃喃的念到,如果德意志民族不能(为我)取得胜利,那德意志民族就该毁灭。
这是爱德国和德国人吗?
那你觉得艾伦真的爱艾尔迪亚人吗?
只是爱他们自己罢了。
写到这里,艾伦的结局就不可避免地只能走向结尾那个小丑走向了。
这甚至都不是因为他失败了。即使他成功了,他那个建立在强权、独裁和奴役上的政权,难道可以持久吗?
即使他把非艾尔迪亚人全部杀光了,难道以后不会分化出新的左艾尔迪亚人和右艾尔迪亚人互相斗争吗?难道墙内本来不就存在穷艾尔迪亚人和富艾尔迪亚人的矛盾吗?
如果这样的政权真的可以持久,百年前艾尔迪亚王就不会逃到帕拉迪岛上了。
更何况,建立在这样的尸山血海上的政权本身就是具有原罪的。
正像兵长说的:「你根本不配说调查兵团献出心脏的精神,难道你的献出心脏就是为了践踏别人的心脏吗?」
调查兵团所代表的,是求知的科学主义,是无畏的探索主义,是革命的进步主义,而绝不仅仅是那时候艾伦所谓的:「把所有我认为是敌人的人都杀光。」
三. 刹那和永恒
关于三笠的结局,我也有点话想说。
我记得在不知道哪里听到过这么一段对话。
一对夫妻,A问B说:「如果我死了,你会再找别人吗?」
B说:「不会啊,我为什么要找别人?」
A又问B:「那你死了,你允许我找别人吗?」
B说:「可以啊,我都死了,我为什么要管你?」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连接,真正的自由。
很多人拿着结尾三笠再找这件事说这件事印证艾伦的小丑,恰恰这件事反而没办法印证艾伦的小丑,因为并没有任何一个逻辑说明守活寡就代表爱。
明清时代的中国再嫁率极低,守活寡率极高,难道你觉得那是一个真爱的时代吗?
逃避自由的人,既害怕自己拥有自由,也害怕别人拥有自由。
自己的自由意味着不确定,别人的自由意味着别人不选择自己。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连选择都不自由,哪里来的真爱?
难道把一个人的思想、财产或者肉体囚禁起来,让对方没办法离开自己,是一种真爱的体现吗?
而三笠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
难道在艾伦墓前的那个刹那,三笠不是回忆着自己和艾伦所有美好记忆和感情的吗?
自由的刹那和囚禁的永恒,你怎么选?
如果有永恒,那也是由一个又一个刹那组成的:是由每个早上你醒来都决定留在这个人身边组成的;是由你虽然能发现这个人的缺点但还是决定留在这个人身边组成的;是由冲突和崩溃之后还是决定留在这个人身边组成的。也是由分手之后想到ta的会心一笑和心里一酸组成的。
即使两个人相濡以沫一生,也总要有一个人先走。到了那个时候,不守寡难道就是背叛吗?
允许花开,却不允许花谢,那花不枯萎,又怎么再开呢?
爱应该是基于自由的,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和连接。不自由的人,没办法接受枯萎的人,是注定是没办法拥有真正的爱情的。
所有人似乎都执着与艾伦面对阿尔敏的时候,被整破防了说出了名言:「那种事情不要啊。」
但是大家忘了,他们真正的道别是在长梦中,艾伦告诉三笠,把围巾丢掉,余生幸福的过下去。
我想,在艾伦面对自己的死亡的那一刻,在他真正的面对自己的感情的那一刻,他是明白的。即使不舍得,也要接受。
爱可以是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但它绝对不应该是控制,欺骗,讨好或剥削。
弗洛姆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几种心理机制:
乞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寻求别人帮助、依赖别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给予者。
剥削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总是希望依其暴力、诡计等,从他人处巧取豪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囤积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视为威胁,通过贮存和占有而获得安全感。
讨好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的价值观是把自己当作市场上的商品,使自己具备适合买家所需之性格特征。
不能否认的是,如果你要的只是长长久久,以上这些其实反而更加能够帮你实现目标。
因为这样的关系必然是一种病态的,完全相互依赖的,一旦断开就像残缺了的关系。
所以它真的很难断开。
人必须首先是是独立的,然后才可以结合;正如感情必须首先是刹那的,然后才可以永恒。
盲目追求结合和盲目追求永恒一样,都是逃避自由。
这就是我虽然喷了艾伦这个角色一圈,但还是觉得他是个相当有趣,并且在很多维度上我可以认同和共情的角色的原因。
他的底色依然是那个初心不改的少年,造成他悲剧的是那个荒诞的时代,令人误入歧途的欺骗和无理加诸于他的责任。
He never asked for that.
而且,他毕竟才十九岁。
如果他像长夜里说的那样,和三笠归隐田园,他一定会是个真正自由的人。毕竟,那样的难度根本不需要他逃避自由。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真善美能够被实现。但是往往正义的初衷也不代表成功的结果,更别提艾伦那种错误的初衷了,错了就是错了,尽管在他的故事里他有很多误入歧途和身不由己。
年轻的牧童大卫不自量力地向彪悍的勇士歌利亚发起进攻;正如年迈的诸葛亮自不量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北伐的征途。
成功了是童话。失败了是悲剧。
童话给人喜悦,希望和信仰。
悲剧让人唏嘘地面对现实。
都是好的。
不希望他们胜利的人没有良心,觉得他们理所当然胜利的人没有脑子。
左手一本童话,右手一本悲剧。
这就是我理解的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