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自杀之谜: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王后?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两千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史料和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可奇怪的是一说到秦始皇王后,史料上却完全空白。不得不说,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很多人据此就认为,秦始皇根本就没有设立王后。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历史学界提出了一种新说法,秦始皇有王后,并且是楚国人。不仅如此,这位王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扶苏。说到这里你肯定有点熟悉了,扶苏不就是那个在秦始皇病死之后接到假圣旨二话不说就直接自杀的公子吗?没错,就是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和大将军蒙恬常年在北方的长城下抵抗匈奴,好歹也是一个见过世面有所历练的人,绝不是颓废无能的官二代。可为什么他在接到一道让他自杀的圣旨后,表现得却像一个幼稚的小学生?又是哭,又是唉声叹气,连提出疑问的勇气都没有。大将蒙恬都劝他说,咱们手里有三十万大军,是国家安全的命脉,一个陌生的使者,一道简单的诏书,就让咱俩自尽,是不是太过儿戏了,应该问问清楚啊!可是扶苏完全听不进去,当场就自杀了事,蒙恬一看大势已去,只是争辩了几句也跟着自尽了。你不觉得扶苏和蒙恬的表现太反常了吗?反常的原因只有一个:
因为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这怎么说?我们分为五个步骤来还原。
首先,秦楚两国,从秦穆公开始就世代联姻,在北宋时期出土的【诅楚文】当中记载的清清楚楚,一共是18代。如果再加上后来的秦昭王和秦孝文王,可考的联姻一共是20代,共延续400年。那么依此类推, 秦始皇嬴政 的王后,自然极有可能也是一位 楚国公主 ,而 扶苏 正是这位王后的长子。
第二:
公元前225年,秦国已经灭了 韩赵魏 三国,吞并天下已成定局,于是又继续派兵攻打 楚国 。当时秦始皇手下有一位很有实力的臣子,史称 昌平君 。 昌平君 叫 熊启, 本是 楚国贵族,他的 母亲是 秦昭襄王 之女,按辈分来说,他是 秦始皇 的表叔。因为他平定 嫪毐之乱 有功,所以才被封为 昌平君。吕不韦 死后 ,他 还做过秦国的 宰相。 后来又迁徙到一个叫 陈郢 的地方 , 这是被秦国占领的楚国地界 ,昌平君 专门负责替秦始皇安抚楚国民心。可是就在 秦始皇 灭楚的过程中, 昌平君 竟然叛变 了。 可能是由于秦始皇的思想工作没宣传到位,从而激起了 昌平君熊启 的爱国之心吧,所以 昌平君 勾结楚国名将 项燕, 两个人里应外合,前后夹击,杀得二十万秦军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秦始皇 无奈之下,只好连夜驾车请老将 王翦 出山,这才灭了楚国。
第三:
因为昌平君 的谋反,使得从小到大屡遭亲友背叛的 秦始皇 大为恼火,关键这场谋反还严重阻碍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步伐和理想,秦始皇盛怒之下,便将国内所有 楚国派系 的势力—— 不论亲疏,一并铲除。 其中就包括 秦始皇 的王后—— 扶苏 的 生母 。同时,由于太过于痛恨此次叛乱的恶劣影响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秦始皇从此不再立后,并下令销毁了有关王后的一切史料。这也正是后世所有的历史记载中没有一个字提到 秦始皇皇后 的根本原因。第四:
扶苏 在接到秦始皇「赐死」的诏书时没有反抗就选择自杀,正是因为他的母亲有一个极为敏感的身份—— 楚国公主。 如果你是 扶苏 ,面对自己如此敏感而尴尬的政治身份,然后有一天又突然接到 赵高 派人送来的圣旨——你有多大几率会选择怀疑和抗旨呢?第五: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 起义的时候,打着 「大楚」的旗号, 称王以后,又改成 「张楚」 ,这都没什么问题。但奇怪的是,他们宣传的时候选择了两位形象大使:一个是 项燕, 一个是 扶苏。 你不觉得奇怪吗? 项燕 是楚国名将,无需多言。可问题在于, 扶苏 可是 秦始皇 的儿子,而当时楚国人的口头禅是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面对如此 国仇家恨,陈胜 和 吴广 怎么可能愚蠢到在旧楚国的地盘上( 大泽乡、蕲县、陈县 )打着 「扶苏」 的名义招兵买马?这不是引火烧身吗?没错,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 扶苏的血统 是半个楚国人,为人忠义仁厚,死的又很冤屈,具有极高的号召力。讲完这五个步骤,我们终于把谜底就彻底揭开了。 当然,促使 扶苏 不反抗直接自杀的原因必定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 扶苏 由于受儒家影响较大,一方面讲究 孝道 ,一方面与丞相 李斯 法家思想不合受到排挤;再比如说 扶苏 又曾在秦始皇面前替「该死」的儒生求情,以至于被发派到北方抵御匈奴等等,但是这些原因,我始终觉得浮于表面。这些客观原因再合理,也不足以让 扶苏 在接到圣旨后 , 一句话都不辩解就当场自杀。也并不足以让大将 蒙恬 在接到圣旨后,只是争辩了几句就束手就擒。
没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扶苏 敏感的政治身份——他是 半个楚国人 ,而且是 曾经背叛过秦始皇、背叛过秦国 的楚国贵族的后裔。这,才是 扶苏 不怀疑圣旨的根源,才是 蒙恬 没勇气抗旨的根源。所以我们看历史不能只看到历史,还要看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心,有时候,人心才是更真实的历史。
【参考资料】【史记 秦始皇本纪】、李开元【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