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清政府为什么愿意退位交出政权?

2022-05-16新闻

要不怎么好多人都说,袁世凯是个贼呢?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廷确实到了穷途末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民心没民心,要外援没外援,实在是无力回天了。

当然,这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结论,但就当时的局中人来讲或许并不这样认为,比如袁世凯。

一、

当然,从正面来讲,袁世凯对中华民族是有功的,而且他也是凭借实力说话,并非是抢了别人的胜利果实。

从结果上看,袁世凯实力最强,手握北洋军,有钱,有权,有威望,还有战斗力,革命军还真打不过他。

革命军打不过北洋军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还是缺乏统一的指挥以及源源不断的军费来源。当初武昌起义相当的草率,都没有头的,硬是把一心效忠皇上屠杀革命党的黎元洪赶上了台面。

我们要记住伟人说的那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绝对是一条真理,那么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军属于谁的军队呢?是黎元洪的,还是孙中山的,亦或者黄兴的?

所以,我们根本就说不出来,这支起义军究竟是谁在领导,就算是有一个精神领袖孙中山,还到处筹钱给军饷,但军队真的听他的吗?

而且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也是混乱不堪的,有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而自己当王侯将相的;有一心革命到底,驱逐外族,恢复汉族统治的;也有纯粹是看人家革命,也跟着革命的,至于革谁的命,不知道。

就算是后来孙中山提出了【建国方略】,也是很多人在反对,毕竟动了很多人的蛋糕。

而袁世凯就不同了,首先他有绝对服从他的军队,还有钱,并且他还提出了让清帝和平退位的方法。关键是人家袁世凯不掀桌子啊,是你的你接着吃,你没有的,我来帮你拿。

二、

袁世凯的伟大就在于,他做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不仅革命者拥护他,连清朝权贵也拥护他。

袁世凯保住了大清领土全部移交到了中华民国,西方列强也很拥护他,他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属于一个理智派当权者。

可以说,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整个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像袁世凯这种,有权有势,又深受国人信任的领导人来,说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是不是有点过了呢?

其实并不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时候的袁世凯还被革职在家抱媳妇呢,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做到拥有一切的?

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袁世凯确实是个牛人,牛叉闪闪放光彩,这真不是讽刺他,而是发自内心对他能力的赞扬。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他是如何一路菜刀带闪电,逐步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说白了,武昌起义刚爆发的时候,清廷确实没怎么当回事,晚清时候各地起义天天有,你武昌那几个革命军算老几?

虽然武昌起义不足为惧,但镇压还得抓紧时间,因为武汉那个地方啊,自古就有一个说法,叫九省通衢。清廷担心的不是他们能翻起多大的浪,而是担心这些革命党被打散了之后,到处乱跑,给各地围剿带来麻烦。

三、

既然是快速派兵前往武汉镇压,那么清廷不起用袁世凯不行吗?

清廷不起用袁世凯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袁世凯这里不行啊,他这几年就等着这种机会重新出山呢,怎么可能放过这次机会?

所以,朝廷内部得有人建议自己出山,比如奕劻,这哥们跟袁世凯是老相好了;光朝廷内部有人还不行,北洋军里面的人也得喊,非袁大头出马不可,不然我们不卖力镇压革命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来自于西方列强给清廷施加的压力:

「袁世凯在训练新军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他看来是制止叛乱浪潮、争回不忠诚的军队以及同起义首领中的某些人达成协议的唯一人物。」

为什么西方列强也给清廷施压重新启用袁世凯呢?

当然还是受自身的利益影响,毕竟维持一个稳定的中国,对他们有利,而这么多人里面,也只有袁世凯是比较理智且有能力的。别忘了,当年庚子之变时,袁世凯在山东根本就没听慈禧那个疯婆子的,而是一直在镇压义和团。

所以,在这种「非袁不能收拾局面」的舆论影响下,最恨袁世凯的载沣也不得不妥协,重新邀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一开始是昧着良心拒绝的,但转过来第二天就马上上了谢恩折子,是得抓紧时间啊,万一革命党没撑住这几天,自己还出个毛的山?

也就是说,到此时为主,袁世凯仍然没有认为武昌起义会镇压不下来,仍然想着利用清廷这个平台,给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

四、

但袁世凯错估了形势,也低估了革命军的战斗力,因为第一战打败了,不仅如此,随后的财政危机也来了:

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其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就是海关收入,这一块因为清廷没有靠谱的人员管理,一直是由英国人在打理的。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第三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当职,他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10月份本该给清廷的汉口关税收入,扣留了。

当然,之前我(杨角风)也讲过,这里面也有孙中山的功劳,毕竟此时的他就在游说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争取支持呢。

本来只断了南方的几个关口,清廷还有北方可以指望,但问题就在于有两笔借款在11月份到期了,清廷没钱还,逾期了。这下子英国和德国不高兴了,又把哈尔滨啊、大连啊、天津等港口关税也给没收了。

这还没完,连清廷仅有的可以镇压革命军的军队也出问题了,因为张绍曾滦州兵谏了。滦州兵谏按理说是雪上加霜的事件,但清廷内部的有些大臣却大喜过望,比如载涛,有时候确实挺佩服他们的脑回路的。

滦州兵谏的诉求是啥呢,是要求君主立宪,这不是废话嘛,清廷不是一直在变法中嘛,所以肯定不是因为这个高大上的理由,真正理由在这里:

「剪除皇族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度支大臣载泽为首的顽固集团,拥载涛为内阁总理,立即实行君主立宪。」

奕劻下台,载涛上台,难怪载涛听说滦州兵谏,做梦都能笑出鼻涕泡泡来。

五、

可是滦州兵谏怎么又成全了袁世凯呢?

兵谏了,朝廷自然不能不管,于是派出了统领北洋六镇之一的吴禄贞前往调查情况,兼谈判。

这个跟载涛关系不错的吴禄贞,其实是个革命党,他跟张绍曾、蓝天蔚号称"士官三杰"。这三个人都是在日本留过学的,受孙中山的影响,吴禄贞边往那边走,就边在策划怎么起义呢。

再说朝廷这边,奕劻也不是善茬啊,你让我让位,我就让位啊,好歹是你叔,吃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但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是有点心虚的,干脆你载涛也别当,我奕劻也别当,让袁世凯做这个内阁总理吧!

吴禄贞一听,得,谁不知道你奕劻跟袁世凯是穿一条裤子的,既然这样,那也别兵谏了,直接反了吧。于是他决定带着北洋第六镇,加上兵谏的陆军第二十镇,还有刚刚起义的山西新军,一起进攻京城。

袁世凯一听,这暴脾气就上来了,咋,我当内阁总理你不服是吧,不服好啊,宰了你不就得啦。于是砸重金买通了吴禄贞身边的侍卫,硬是趁着月黑风高,一枪把这家伙被崩了。吴禄贞一蹬腿,这"士官三杰"就少了一个,另一个张绍曾也被撤职,至此兵谏令人匪夷所思的平息了。

就这样,袁世凯把内阁总理大臣这个位置也拿下来了,还坐稳了!

下一步就是争取洋人的支持,不用说,洋人肯定支持他啊,再加上从清廷皇室那里讹了点银子,起义军又打不过北洋军,就此南北对峙,并展开了谈判。

这时候,袁世凯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那就是欺负人家没文化的隆裕太后!

六、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忽悠人家隆裕太后甘愿退位的呢?

转过年来,南北议和已经两月有余,为了给朝廷施加压力,袁世凯还不能自己出马,而是授意下面的人给朝廷上书:

「窃维停战以来,议和两月,传闻宫廷俯鉴舆情,已定议改共和政体。其皇室尊荣、及满蒙生计、权限各条件……海宇闻风,率土臣民,固不额手称庆,以为事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前线的将士听说皇上打算共和了,哎呀,真是太好了。隆裕太后真乃聪明人,体恤民情,为了天下苍生,主动共和,伟人,绝对的伟人!

隆裕太后就一寡妇,也没慈禧太后的魄力,也没慈禧太后的文化,就这样被忽悠的上了道。但是她也明白,祖宗的江山哪能丢啊,不然死了没脸见列祖列宗的。

所以,隆裕太后的同意的建共和,下达的诏书并不是宣统帝退位诏书,也不是逊位诏书,而是「辞位」诏书!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其实,不仅隆裕太后,连后来的清朝遗老遗少们也这样认为,皇上仍然存在,只是不掌权了。实际上之前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在的时候,皇上也不掌权啊,隆裕太后认为性质是一样的,这才授意袁世凯去组建政府。

后来隆裕太后还纳闷呢,怎么这段时间没有政事了?

「辞位诏下,隆裕治事如常,久不见有人来奏事,问‘今日何无国事?’奏事处太监回:‘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但请问家事可耳!’」

后来,袁世凯又忽悠了革命党,甘愿把权力交了出来,他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其实转过头来看整个过程,袁世凯的出山是清廷大力扶持的,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他跟他的北洋军既没有打败革命军,也没有推翻清廷,还跟洋人眉来眼去;逼迫清廷退位,也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欺负人家没文化;对付革命军,也是采取了南北信息不通透的方式,挤兑孙中山,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所以,袁世凯后来就被扣上了窃取了胜利果实的帽子,但不管怎么说,也正是袁世凯的存在,使得这场革命安全着陆。虽然落下个辛亥革命革命不彻底的帽子,但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最优最优的结局。

这大概就是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