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卖150碗熟肉被举报,法院判10倍赔偿」事件,有了新进展。近日,重庆市高院作出民事裁定,准许邵佰春撤诉,撤销原一审和二审判决。此前,买家邵佰春接受媒体采访承认,自己确实为职业打假人。这次判决撤销,或许是重庆「职业打假江湖」发生变化的信号。
2021年7月,黑龙江男子邵佰春在重庆「毛妈妈经营部」购买了150份粉蒸肉。收到货后,邵佰春发现这批熟食的包装上无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遂将「毛妈妈经营部」起诉至法院,请求「退一赔十」。经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和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两级法院均支持邵佰春诉求,此事在网络引发争论。
争论的另一面是,「毛妈妈经营部」负责人王女士表示,邵某早在2019年就盯上了自己,「这次先是买了三份,后来一次性买了150份」,当时确实因为量多时间紧来不及准备标签。有人说,小本生意不好做,一不留神就被职业打假人搞垮;也有人说,法不容情,违法违规就该追究到底。
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其实,伴随着199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职业打假人就逐渐多起来。几十年来,关于职业打假人到底是「屠龙者」还是「恶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法治水平尚不高的时期,凭借专业知识,倒逼商家守法经营,职业打假人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法治观念的普及,职业打假的正义性越来越受到质疑。近年来,因对职业打假人「消费者」身份的不同认定,司法裁判呈现不同的标准和尺度。
2022年重庆某高校法学院副教授赵长江团队,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的大数据分析后发现,五年时间内,重庆食品安全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总数为10648件,占全国总数的59%,胜诉率83.41%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天津五年案件总数仅有668件。在这份报告当中,打假人分为「八个家庭、三个团体」,重庆食品安全侵犯纠纷案件暴增背后的「打假江湖」浮出水面。邵佰春就是这个江湖当中普通的一员,其整个打假流程可谓标准化操作。
报告显示,涉诉案件数量最多的是超市、农副食店、茶叶店、药房。这些市场主体通常规模小、收益低,经不起职业打假人的围攻,不少商家面对赔偿不得不关门歇业。
的确,食品安全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贴标签是必要的,生产者必须遵守。但标签问题不一定等于食品安全问题,有时会出现形式与实质的背离。比如这次,有网友就「打抱不平」:要是真有质量问题也认了,关键就是一样的肉,只不过没来及贴标签,是不是过于重形式而轻实质了?
如果法律要求实质审查,会提高消费者维权门槛,而形式审查确实会让一些生产者因为小过错而付出大代价,也不符合法治要求的公平正义。而要既降低维权者的维权门槛,又保障生产者的基本权益,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在形式上支持打假,在实质上限制「职业」。
毕竟,职业打假人的目标是「退一赔十」,维权只是形式,赔偿才是实质。而能够获得赔偿的前提是「消费者」身份,虽然最高法并不否认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也属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维权并不反对;但与此同时,又在赔偿数额上对职业打假有所限制,坚持在「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消费者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诉讼请求。
该案最终以撤诉方式解决,撤诉背后的和解,不排除法院意见的参与。只是略有遗憾的是,未能形成一个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去界定「生活消费范围」。可以预见,职业打假人和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体商户的纠缠还会继续,希望相关法律和司法操作都尽快成熟起来,在当中找到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让小本生意不那么难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