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从河流引水到空间站,我国有许多超级工程项目,正在规划或建设中

2024-01-12新闻

信源:探矿工程技术信息、自然资源学报、华中电力、环球时报、人民网、参考消息

从河流引水到空间站,我国有许多超级工程项目,正在规划或建设中。

国家希望,这些超大型项目,能够刺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或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质疑之声。他们主要是针对,项目在当下的可行性和不确定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现在,我们就具体聊聊,引起国人兴奋的未来四大超级工程,及其未来的展望。大家综合了解它们的情况后,就会明白,这些项目如果能做成,必会引领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

藏水入疆

藏水入疆的设想,是在青藏高原边缘,建设一条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调水环线,进而改变我国的生态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龚江和大渡河,调水600亿立方米入疆,为那里干旱地区补充水资源。

用这些水,就可以灌溉这里2亿亩的农田,以及保障15万到20万平方千米绿带的生长,进而彻底改善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与环境。

该项目因涉及面广,包括水资源的配置、沿途不同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各领域专家对此的态度,是比较科学和严谨的。

最引发热议的时间是2018年初。那时,S4679课题组组织了专家研讨会,与会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博士生,对该工程规划方案的重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时,该课题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以及限制因素等问题,对于调水路线方面,他们也综合考虑了水源、复杂的地质、脆弱的生态、经济问题等内容。

他们也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运营稳定性、综合效益等,进行了科学论证。与会专家都指出,该方案的设计非常巧妙,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即使有难题也有应对方案。

但是,至今,课题组没有发表过、有重大影响力的相关论文或专著。这点的确会令人生疑。

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项目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不确定性和无法满足目标要求。

「五江一河」的年均径流量虽有4139亿立方米,但它们因受降雨的影响,在年内的径流量分配不均匀。

比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在每年6到9月的径流量,占到了全年径流量的70%。需要理清的一点是,它的年际变化是非常小的,这和年内分配不均是两码事,需要分开来看。

而怒江是从5月开始,它的流量就会增加,10月后才会减少。

而这五个月时间里,怒江的流量占比为全年的80%多,月均占全年的近14%,而其他月份的月均仅为3%。

剩下的河江都有类似的问题。虽然课题组提出的调水量600亿立方米,仅占全流域约20%的水量,理论上是可以顺利完成调水的。

但到了冬季,这些河流的水量会变小、会结冰,将难以完全满足干旱区域的用水需求。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再者,课题组提出的,用600亿立方米的水,灌溉2亿亩农田的目标,不太能实现。根据新疆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年,全疆的灌溉面积是9000多亩,用水量是560亿立方米。

平均亩用水量是604吨。按照这个数据进行计算,2亿亩的蓄水量应该是1200亿立方米。所以,这些水量更无法满足,生态绿带的建设用水需求。

墨脱水电站

第二个超大项目是墨脱水电站。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均提出要对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进行开发。

首当其冲就是建设要建设水电站。众所周知,水电资源是清洁能源,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

而该江是西藏水电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一旦能够开发这里的水电资源,势必会带动西藏全区的经济发展。

理论上来说,该江约70%的水量,集中在干流区域。有很多专家就提出,要在墨脱背崩到更仁这段河道的右岸,利用其约达2200米的水位落差,建造水电站。

预估该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达4500万千瓦,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建设方案。一种是将水头分两到三个梯级,另一种是把水头分为几段。

问题是,无论哪种方案,都需要经过我国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该项目只能停留在方案阶段,无法继续。

中欧高铁

再来说说中欧高铁。按照规划方案,中国正在考虑,建造一条高速直达欧洲的货运和客运路网,并对欧亚走廊的建设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

这条铁路,会从北京出发,途径阿斯塔纳、莫斯科、明斯克,最后到达柏林。如果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项目,全长为9447公里。其中2366公里穿越俄罗斯。

按照专家的预估,该铁路将花费约2000亿美元,并于2026年完工,会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仅需20小时就可以将我国与欧洲连接。

从事机车车辆设计和施工的俄罗斯公司Sinara曾表示,可以为该项目生产高速列车。它是与俄罗斯铁路公司和俄政府合作的公司,与西门子共同成立了制造高速列车的合资企业。

但是,该项目因资金和外交等因素,本应在2018年就开工的莫斯科-喀山段,一直延迟到2023年才动工建设。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交通是优先领域。而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在改善沿线国家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会增强当地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会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有利于化解政治因素壁垒,推进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天宫空间站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作为世界上第三座、多舱段在轨组装建造的空间站,将成为未来宇宙研究的重要平台。

总体来看,天宫空间站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整站使用信息网络技术,让舱段间资源实现了高效融合。

比如,在天和核心舱的各系统,出现故障且短时间无法进行修复时,空间站会自动将控制权,切换至问天实验舱,确保其在轨任务按时、按质、可靠执行。

还有,空间站的计算机,可控制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动机,如果有突发状况失去控制权,或者需要下行百兆高速数据,天宫可以对其进行掌控,并保证数据的安全。

再有,建造过程中,空间站的新技术占比很大、智能化程度也很高。

比如,我国的天地链路传输速率是国际空间站的2倍。这个速率,既能满足载荷数据传输的高性能要求,又为地面技术向在轨航天器移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空间站,通过无线Wi-Fi和语音图像系统,身处其中的人员,可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对其及在轨物资,进行智能化管理。

其实,我国空间站的整站规模适度,建造费效比优。

它不仅发电效能高,还有很高的应用支持效率。天宫共有25个实验机柜,比国际空间站少了6个,但我们以其六分之一的质量,安装了其约五分之四的实验机柜数量。

中国航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们进行自由探索宇宙的结果,但部分国家开始「眼红」,不断诋毁我们的研究成果。

为让世界对温和崛起的我国,打消疑虑,也为更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正在计划开展国际合作。

比如,符合约定统一的电、机、热、机械臂接口条件的有效载荷,都可以在空间站内开展应用。而且,航天技术和舱段合作,都是值得期待的国际合作方向。

今年,我们计划发射「巡天」望远镜,可供天文学家进行天体的勘测,以及捕捉地图和图像。

要知道,大部分正在运行或将要发射运行的空间天文观测设备,都在近几年进行关闭或坠毁操作。同时,目前世界上已批准的国际空间站天文项目又非常少。

我们的观测设备如能顺利部署,非常有可能主导,未来大型空间天文国际合作项目,并在其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如果我们的空间站,实现在轨运营十年以上,肯定能被打造成,有人参与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我们就可以对航天医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内容进行研究。

而且,作为近地轨道在轨服务平台,我们还可以开展共轨飞行在轨服务、在轨设施建造等服务。如天宫空间站与巡天望远镜的合体。

目前,天宫空间站已建造完毕,未来,它会长期在轨运行,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和在轨服务,肯定会为未来人类的太空探索,贡献中国力量。

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我党的领导下,我们有了「基建狂魔」的称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并成为我国的时代符号。

能被称为超级工程的,在体量、技术精度和作业难度上,肯定都是世界级的。这些大型的项目,外国根本完成不了,只有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我国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我们屹立世界之端的底气所在。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