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六国知道秦要一个个灭了他们,为什么不能合心合力一举把秦灭了?

2014-11-28新闻

之前其实写过类似的问题 [1] ,这回重新读材料,想做一些无聊的考证,同样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和各位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六国究竟是什么时候知道秦国想要统一天下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两个前提:

第一,「秦国想要统一」,是一个十分主观的问题,和「在客观上,秦国何时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是截然不同的,而为了回答这个主观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依据具有主观性质的材料:话语。

换句话说,「六国什么时候知道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六国之人何时提及了「秦国兼并天下的危险」,这种话语是比客观形势更为直接的依据。

第二,六国之人与我们不同,甚至与后世的割据政权也不同,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即使是西周时代的「大一统」,也只是一种以周天子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多国政治秩序,而不是秦始皇式的物理统一。

这就意味着,对于六国之人,甚至同时代大部分秦国人而言,他们仍然处于一种「思想的囚笼」之中,就「秦国的统一」这一命题而言,对于时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恰恰在于:大部分人或许根本想不到秦国竟然想要统一。

也正是因此,在秦真正完成统一后,王绾、淳于越才会提出继续采取分封策略,东郡黔首才会在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楚地三老豪杰才会对陈涉说:「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因为对于战国之人而言,统一仍然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常态」。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今天有人说美国想要争夺世界霸权,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惊奇,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美国想要统一全球,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他有点大病。

在看过了「合久必分,合久必分」的中国历史周期律之后,我们自然知道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是对于战国之人而言,统一这件事并没有那么顺理成章,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也正是因此,我们才有必要去追问:六国,究竟是何时知道秦国想要统一的?

毕竟,我们正站在思想的牢笼之外,看着牢笼里的人。

(道理讲完了,以下就是无聊的考证分割线了)

首先看一篇最著名的材料:【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里开篇便提及了:「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可以说是典型的统一之心昭然若揭了。

此外,【苏秦列传】中对于六国的游说又存在大量「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的表达。

然而,历来对于【苏秦列传】的真实性便存在非议,甚至司马迁本人也认为「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尤其是上世纪【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后,更是进一步说明了苏秦实为五国攻齐时代的人,其最重要的身份是燕国间谍,【苏秦列传】并非苏秦之事。

一个最直接的矛盾是,苏秦所描述的「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并非其所称的惠文王初年的疆域 [2] ,其文本内部也存在明显矛盾。

当然,杨宽先生便认为,尽管【苏秦列传】并非如其所说作于惠文王初年,但是并非伪作,而应当改订在昭襄王时期,被司马迁错误的描述为苏代事迹。

但是我认为这一观点也很难成立,因为史记中关于苏代入秦的描述是「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於秦。」

换句话说,昭襄王时苏代是以「齐使」的身份面见秦王,这和作为民间策士力劝秦王实现统一的背景完全不同,【苏秦列传】中的内容无法安在苏代身上。

在我看来,【苏秦列传】应形成于战国末年以后,前面所提的「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和李斯列传中所称的「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完全一致。

此外,在【苏秦列传】身上,我们还可以从中挖掘两个明显不属于战国中期,而属于战国末期的表达方式:六国、郡县。

首先说六国,受到【过秦论】【六国论】等名篇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战国中期以后的历史视为「虎狼之秦VS山东六国」的历史。

但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直到公元前255年,鲁国被灭后,山东才真正只剩下六个国家。

「虎狼之秦VS山东六国」的叙事实际在长平之战后的新形势下,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记忆,并一直延续到秦末之际。我们对于战国的经典叙事实际上是在战国末年才真正形成的新记忆。

换句话说,倘若在文本中频繁出现「六国」,那我们便基本可以认定,该篇文字出于长平之战以后的战国末年。

另一个经典表达是「郡县」。很多人都知道,郡在早期是一种「边疆军事区」而不是「县的上级行政区」,郡是逐渐从军事区演变为上级行政区的。

而游逸飞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郡演变为行政区的过程十分晚近,可能是在秦王政亲政以后才真正实现,而「郡县」连用的表达,实际上正是郡-县二级行政体制完成的标志。

在昭襄王中晚期的简牍中,我们看到对于郡、县的表述依然是「县、十二郡」,而不是「郡县」连用。反过来说,如果出现「郡县」连用的表达,我们同样推断该篇文字应该出于战国晚期。

如果考诸史记,我认为此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史记中「郡县」连用的说法主要见于李斯以后,如「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又如韩非子存韩篇提及:「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主要的两个例外,一个是苏秦列传 [3] ,一个是乐毅列传 [4] ,而这两篇恰恰是真实性严重存疑的篇目。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基本可以断定【苏秦列传】为战国末年以后的作品,不能代表战国中期的情况。

第二篇需要辨析的篇目是【楚世家】,在楚怀王三十年时,昭襄王曾诓骗怀王入境,此时昭雎阻拦怀王称:

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然而此处存在的问题是,【楚世家】的记载与【屈原列传】的记载存在不同: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两段记载前后背景完全一致,但是劝阻者有所变化,并且少了十分重要的「有并诸侯之心」一句,此处可能存在后世的发挥、修改的情形。

第三篇要注意的篇目是【韩策三】第四章,或谓韩王曰:

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将犹亡之也。

这一篇是我目前看到最早的提及秦国存在吞并天下可能的文字,杨宽先生依据「秦王欲出事于梁,而欲攻绛、安邑」将其断在昭襄王二十年。

我个人对本篇有所怀疑,毕竟在昭襄王二十年时,秦国甚至还没打下郢都,在此时判断秦国将要吞并天下,似乎有些太早,但是我对于本篇并没有像苏秦列传那样充足的论据,只能由于本篇缺失作者、篇目内容短小保留一定意见,求教于各位方家。

据此,【韩策三】第四章是我个人目前所见最早揭示出秦国可能统一天下的话语表达,时为昭襄王二十年。

第四篇文献是长平之战前魏无忌警告魏王的记录:

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目前来看,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献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魏无忌的观点反而值得注意。

信陵君一方面认识到了秦有「尽亡天下」之心,一方面却又保留了「入朝而为臣」的可能。

占据后见之明的视角上,我们早已知道,在秦王政和李斯构想的永恒帝国里,根本没有给六国留下「入朝为臣」的空间,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即使是那些的「先知」,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完全预料到。

对于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战国策的单篇文本同样可能是层累形成的,不同章节可能形成于不同时间,比如我们判断魏无忌言论在长平之战前的依据是「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彊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

但是如果本篇是层累而来,那么就存在一种可能:前面对于秦国形势的分析写于长平之战前,而对于未来不利形势的警告可能来自于长平之战后。层累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加大给战国策断代的难度。

第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文字都来自六国之人,在劝谏国君时,往往会对后果有所夸大,是否能够完整反映时人的观念,其实是需要打折扣的。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当时的秦国,甚至都没有这些先见者看的更远。我目前并未看到,在惠文王、昭襄王时期,有以「兼并天下」向秦王献策的记录,甚至范雎入秦时给昭襄王画的饼是: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若韩听,而霸事因可虑矣。

此时是昭襄王四十一年,如果早在昭襄王二十年时,秦国便有统一天下的考虑,那么范雎此时给照相画一个「霸事可成」的饼,似乎有些太过不识时务了。

昭襄王接受了范雎所画的饼,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说明,对于此时的秦国而言,统一远远不是一个足以展望的现实目标。

与之类似,在长平之战后,【韩非子·初见秦】的作者 [5] 画的饼是: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从昭襄王晚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与其说秦有意兼并天下,不如说他更多是在尝试成为新的「周天子」,而这也与范雎、初见秦的观点一致: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秦的统一真正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共识,仍要等到秦王政亲政以后,李斯、尉缭曾分别如此劝谏: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与之类似,韩非在存韩时也劝谏秦王政: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这一年,是秦王政十四年,三年以后,韩国灭亡,秦统一六国的号角正式吹响。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6243418/answer/2789833975
  2. ^ 苏秦列传中称惠文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可知应为惠文王初年。
  3. ^ 且今时赵之於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
  4. ^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
  5. ^ 初见秦的作者存在争议,但基本可以认为不是韩非本人,我个人倾向于蔡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