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024-07-27新闻
作者:钟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中央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既包括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又包括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改革举措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新动力。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并以之为指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征程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新质生产力」,贯穿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发展的理念环环相扣、一脉相承,释放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澎湃动力。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思路,首次写进中央文件,进入决策阶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系统阐明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发展思路的完整体系。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方法和要求,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标志着新质生产力完成从萌芽、提出、确立、部署到实施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质生产力从理论走向全面实施,进入全面推行的阶段。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现代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否则不可能真正做到产出效益高、经济运行状态好。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都有赖于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新型的生产资料,都离不开现代高科技的研发和运用,而现代高科技、高素质劳动力和高品质生产资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构成。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已基本解决「从无到有」的供给问题,但高品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提升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的显著提升。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的特性愈发显现。它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如知识、数据、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关系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然而,当前的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滞后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生产关系过分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忽视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提升。此外,旧的经济体制、科研体制可能束缚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阻碍了创新的源泉——企业和个人的活力释放。因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使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不断完善现有生产关系。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应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变革,也包括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造性地突破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宝贵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些都释放出鲜明信号,凸显党中央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感,意味着中国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在当前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推进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总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打通堵点卡点,以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将有效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障碍,让创新创造源源不断涌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挥其澎湃动能。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乘势而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