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山东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现场颁发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共对282个项目和人选进行奖励。
这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召开的最高规格大会,在这场全省最高规格的科技实力「同台赛」中,青岛继续保持了自己的龙头地位。
青岛共100个项目(人选)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5.5%。其中科技青年奖2项、自然科学奖16项、技术发明奖17项、科技进步奖64项、国际合作奖1项。从质量上看,青岛获奖项目中,由本市单位牵头完成的为74项,占比达74%;首次斩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且在3项特等奖项目中占据两席,牵头完成一项、参与完成一项。
省委书记给科技创新划重点
省委书记林武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近年来,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效,全力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全省科技实力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国内科技竞合态势愈发明显,我省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林武指出,「走在前、挑大梁」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科技创新必须率先「走在前、挑大梁」。全省上下要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奋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一要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好实验室建设、平台示范、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努力在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上聚力突破。
二要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力突破。
三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努力在培强创新主力军上聚力突破。
四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好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强「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聚力突破。
五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在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上聚力突破。
六要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努力在优化创新生态上聚力突破。
林武强调,科技强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凝聚强大合力。省委科技委要牵头抓总、加强统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大任务,「一把手」要亲自抓,带头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科技厅和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实施好科普示范工程,创新科技领域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青岛获奖项目持续领跑全省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从本届山东科技奖的获奖数量看,青岛此次延续了近几年在全省科学技术奖中的领跑态势——从2017年至今,青岛获奖数量一直领先,占比也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从质量上看,由青岛单位牵头完成的项目占比始终在70%以上。尤其是今年青岛在3项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占据两席,这是自2021年山东省科技奖励改革,增设特等奖以来,青岛首次斩获这一奖项。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向「新」而行的关键是以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赋能。由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构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全流程、全周期和全价值链的制造服务生态网络,突破了端到端数据集成与融合、多源异构制造服务资源整合与智能协同调度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大规模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
目前,这一成果已输出到30多个国家及地区,在家电、汽车、服装、模具、家居等15个行业服务了15万余家企业,累计产生经济增值达200多亿元。
另一个特等奖项目是山东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深部厚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研发应用」。项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到德国、俄罗斯等主要采煤国家,引领了世界开采技术和装备发展。
此外,青岛获奖项目中,一等奖以上项目31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31%;其中主持完成项目20项,数量较上年度增长53.8%。
青岛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成果,要经由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才能真正引领生产力跃迁。
据统计,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约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仅为20%左右。破题科技成果转化难,青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关键技术为引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核心装备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实现持续突破。
由青岛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项目,实现了首套国产双通道新型微创脊柱手术设备的整体研发与技术规范制定,获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实现了可视条件下,微创、精准地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让手术时长、出血量、费用均大幅降低。目前,项目研发的设备已在全国24个省份的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针对现有液态锂电池存在的安全性差、能量密度低、使役寿命短等瓶颈,研制出高比能、高安全固态锂电池单体及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开发的全海深固态电池系统成功为「天涯」「凌云」「鹿岭」等全海深着陆器、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等提供能源动力,为「奋斗者」号与「沧海」号在万米深渊开展联合作业提供能源保障。
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不仅能助力一个企业的发展,还能在更大范围内为产业进行规模化赋能。
青岛啤酒牵头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首次破解了工业酵母遗传信息精细图谱,并通过对图谱进行「翻译」,将不同基因的调控性状与产业化表现精准「连线」,最终实现了产业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这项 「普惠性」技术广泛地助力食品发酵领域企业进行流程化、规模化生产,持续提升了行业各类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这些「硬核」获奖项目描绘着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进步「双向奔赴」的路径。
记者|耿婷婷
来源|青报观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