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战略使命,成为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说明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是通过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通过新产业不断创造新价值,通过提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重塑发展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亟须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托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尤其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进行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生产能力产生质的跃升,从而能够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新质生产力,通过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支撑和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
新质生产力核心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将科技创新根植在产业发展的土壤中,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要素保障。要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迭代更新的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在生产力不断迭代升级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一直是核心驱动因素。纵观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得益于科学技术在当时出现了重大突破。 新时代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和必由之路,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科技领域的「卡脖子」环节,瞄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力度,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重塑我国科技竞争新优势。同时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渠道,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要素保障 在生产力的要素组成中,人是最为活跃和最为主动的因素,是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核心支撑。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素质优良、规模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尤其是要加快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领军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加快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既要着眼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放眼全球加速集聚科技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以高水平创新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基垒台,又要着眼我国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三)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但也要看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我国在产业发展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在关键环节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领域。 针对我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必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的不断迭代升级重塑我国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应用性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短板产业加快补链、优势产业加快延链,传统产业加快优链、新兴产业加快建链,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推动我国产业不断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产业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载体,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研优产,以产促研,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内生动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抢抓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来的重大机遇,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打破国际产业分工传统路径依赖,通过换道超车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顶梁柱」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提低、扩中、调高」,逐渐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激发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夯实消费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职能,保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为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 监 制丨王 辉
监 制丨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