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郭淑晴: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也始终是G60科创走廊一以贯之的战略使命。
![](https://img.jasve.com/2024-1/f46ff954d5cda735497c83d6ad2e5dd1.webp)
全过程创新、全链条转化,产业链合作越来越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区域联动越来越高效,比如说G60科创走廊在各界关心和支持下,九座城市跨域合作,过程当中明显感受到兄弟城市主动提出、主动认领、主动承接跨域合作积极性越来越高。外界要素资源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多跨域意愿持续高涨,很多代表是功能性信息平台,有智库和行业协会的,专业化平台有力助推专业细分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很多长三角以及周边城市希望融入越来越多的,G60科创走廊跨域平台共享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对于跨域载体贡献越来越高,反映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创新协同本来就是一个共识,大家对于平台、机构、载体加速链接的期待也很高,是下一个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所在,正是如此G60高新技术企业从1.5万家上升到4.5万家,上海要发挥龙头作用,营造更多的资源,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拓展我们的场景,发挥长三角一级三区一高地的作用,加快世界级产业提升。G60作为国家战略任务交汇叠加的平台,建议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指导支持走廊率先建立研发、中试、量产等环节高效衔接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议进一步提升要素链接和资源配置能力。今年9站23线松江客运枢纽通车,本身是轨道上的长三角发展战略背景下、各地推动下形成的。高铁的货运复试枢纽也在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建议进一步发挥松江枢纽的战略支点、资源配置和要素链接功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涵养科创生态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7:12]孙胤:加快布局虹桥区域通航服务功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提升。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对长三角区域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寄予厚望,要求「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虹桥区域对于汇聚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要素、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低空经济蓄势高飞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聚焦通航产业发展,建议通过进一步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https://img.jasve.com/2024-1/42915779ea20a8d351ea54e868622c47.webp)
一、发扬优势。一方面是战略优势突出,区域辐射强。虹桥区域作为辐射长三角的桥头堡,依托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的强赋能,将成为链接国际国内的世界级门户枢纽。借助虹桥大交通体系建设的机遇,通过拓展直升机摆渡飞行等新型航空运输方式,进一步发展通航服务功能,既有利于提升虹桥国际航空港能级,加速高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涌流,更好地服务长三角高效协同联动;又有助于带动优质航空企业集聚,拓展延伸相关产业链,为全市乃至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是发展起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方正争相拥抱通航「蓝海」。其中,一些城市已发布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也已开通了覆盖大湾区城市群的「空中的士」低空航线。相较于此,目前长三角区域共有通航机场65个,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间的直升机要客飞行也已进入前期论证阶段,其中每年近200万人次国际航班和1.5万人次公务机旅客中,潜藏着旺盛的通航飞行需求,尤其是国际高端商务人士对于舒适快捷、多元协同的出行期待,可以说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二、优化布局。虽然通航产业发展趋势向好,但从现状看,尚需加快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在航空产业链完整的国家,通用航空规模约占到航空业整体的10-15%,60%的通航飞行总量直接服务于交通出行、运动娱乐以及应急救援。而我国通航产业发展仍面临起步较晚、集聚不强、配套滞后等不足。随着【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发布,低空空域的开放和使用破冰在即,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上寻求突破,积极对接民航和空管部门,由多部委统一规划、细化地方政策,并与行业标准组织、协会、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相关规则标准,逐步推动城市应急救援、短途运输、空中游览、海洋开发等低空经济领域开发,进而建立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多层次通航网络体系。
三、强化功能。一是挖好资源「矿」。建议充分利用虹桥机场场站基础设施、警用航空常驻基地、机库、航线等现有资源,探索军地民三方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基础资源潜力,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二是拓展服务「网」。可在虹浦和龙华三场实现直升机要客飞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民航客运与公务直升机接驳转运、长三角城市群乃至重点产业园区短途运输服务。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通航常年展示交易区域和通航器材保税库,拓展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业务,推动亚洲通航交易市场形成。三是培育生态「圈」。围绕临空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公务直升机、eVTOL飞行器设计、制造、培训、服务等相关产业链高端企业,打造多场景、多层次的低空经济生态圈,推动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产业集聚与创新合作。
[17:07]朱永强:建议以规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充分肯定了规划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放眼今后五年和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顶层设计和龙头牵引作用,建议重点抓好「四个协同推动」。
![](https://img.jasve.com/2024-1/96a6c94a8e601cdacc34d07a2cbddd02.webp)
第一,要协同推动跨域规划的落地见效。一体化示范区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在跨域规划方面先行先试,已经形成了「1+1+N+X」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特地强调,「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正在公示的【上海市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草案)】也专门列出一个章节,明确了9条,为一体化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其中提到了不少创新性举措,比如「执委会在示范区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探索建立总规划师制度」,「推进省际毗邻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生态功能提升、农村资源要素盘活」等。建议协同抓好各项跨域规划的落实落细,更好发挥规划的实效。
第二,要协同推动战略叠加的规划耦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聚下,还叠加了众多战略,青浦区就叠加了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上海五个新城等诸多战略,因而也被称为「战略赋能区」,这些都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战略举措,比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推动以扩大对外开放引领对内开放的全新开放形态,上海五个新城则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从全市来看,还包括临港新片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战略区域。建议进一步强化规划的耦合作用,更好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叠加效应。比如对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一体化示范区而言,要通过完善规划,进一步强化「虹桥动力核」与「创新绿核」之间的联动;对于五个新城而言,要通过完善规划,进一步强化新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功能节点作用。
第三,要协同推动更大范围的规划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规划领域也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上海2035规划】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规划了四个跨区域的战略协同区和三个跨省域的城镇圈;加上一体化示范区已经在省级毗邻区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探索范围,能够扩大到上海大都市圈。建议自下而上试点先行推进跨镇级和跨区县级的空间规划,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支撑,为编制长三角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积累经验。
第四,要协同推动创新经验的借鉴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对于长三角而言,既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规划编制和落实的创新举措,也要鼓励各地积极落实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比如对于一体化示范区而言,在共同构建示范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调规划目标,统一基础底板、规划基期、规划期限和核心指标,实行分级分区分类管理方面;以及通过「智慧大脑」推动「计划共拟、条件共商、规划共编、成果共批」,破解以往存在的坐标系、数据标准不统一,协同效率不高等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新经验,建议进一步加大复制推广力度。同时对于虹桥商务区建议积极借鉴江苏、浙江、安徽在联动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探索将青浦的华新、赵巷等纳入虹桥联动创新区,并承载虹桥商务区的功能,为虹桥商务区扩区探索经验。
[17:01]唐利:用技术创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两省一市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夯实联保共治,在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的双轮驱动下,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三水共治」中,我们有幸参与到淀山湖生态岸线工程(二期)建设中,为示范区蓝绿空间持续优化做出了贡献。
![](https://img.jasve.com/2024-1/daa789cefb0e6a1287cc58fde9f56e51.webp)
同时我们也发现,长三角区域仍是我国资源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超负荷运转的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为解决绿色发展问题,技术创新是唯一有效的推动力,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
接下来,我用两个案例来说明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的方向。
第一,打造源头减排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多年前我们团队考察了法国的一个养猪场,特点就是以「污水0排放养猪场」,猪圈的废水和场区的废水通过收集起来,最后回到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不会用自来水冲洗猪圈。第二,是零排放的污染不会占地表水体。第三,养猪场会对自己水质进行处理,不会对周围造成影响。安徽、江苏是两个生猪饲养大省,畜禽养殖废水的回用及零排放将实现源头减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污水处理压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后的水继续用于生产生活中,真正落实习总书记「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
![](https://img.jasve.com/2024-1/5fb76563ad6c391746c00b85fec15485.webp)
第二,用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能源新态势。现在我们污水处理过程很多可以生产沼气、生产氢,污水制沼气、制氢没有达到生产规模。像美国「aqua污水处理厂」通过残余垃圾和污水处理相结合产生沼气,沼气站设在污水处理厂旁边,用来给沼气车进行加气。总书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当中「要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通过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将生态环境治理变成新能源经济优势,真正发挥示范区引领示范的作用。
[16:53]郑军奇:我是来自机器人产业的,机器人产业作为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热门话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和生产国,2022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同比增长30%。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重要集聚区,区域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汇聚了国际国内等龙头企业。上海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特别是2023年【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要形成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非常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预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轮产业发展的爆点。
![](https://img.jasve.com/2024-1/19ec9d2e559d7d89d422cd772ad75d29.webp)
2015年,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成立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打通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机器人类人化、仿人化趋势演进,机器人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时代必然,结合机器人行业的情况,建议继续深化如下内容:
一是建立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遴选与协同各创新团队,突破人形机器人产品及其关键技术的难点痛点,形成「点面结合」的长期持续创新机制,推动软硬件协同化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本体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发展研究。
二是推动和支持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可持续发展,上海牵头组建成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联盟支持重大产品的研发,并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政策咨询、资本对接、产业技术、学术研究等全方位服务。可完善相关对接机制,推动联盟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在机器人领域推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是协同打造机器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机器人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优势,促进区域内链主企业带动高技术服务业中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聚集效应,打造机器人高端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资金广泛赋能效应。研究设立长三角机器人研究基金,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等等;发展「机器人即服务」设备融资租赁,扩大机器人应用市场。
五是深化国创中心体系布局,持续推动功能型平台引领作用。功能型平台是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是成果转换的重要工作。
此外,应用场景作为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纽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助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议一是战略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区域协同开放。加大长三角区域内以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领域应用领域应用场景布局与开放,建立场景对接的开放型交流机制,用好「揭榜挂帅」机制,增强各领域、各行业间创新合力,积极优化创新的生态,加快推动行业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企业与不同类型场景之间的合作交流,碰撞创新思维,探索产品新型应用领域,促进企业产品市场推广,扩大应用范围,关于应用常金推广。
二是加强重点产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准的规范性、计量的基准性、检验检测符合性、认证认可的公允性等四个核心集成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支撑和保障长三角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长三角地区质量一站式服务,推进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共同支撑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未来,从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纵观长三角整体协同发展,整体布局,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16:49]朱翊元: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5周年,也是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示范区将持续聚焦「一厅三片」重点区域,由青吴嘉两区一县分别推进青浦西岑科创中心、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三片」建设,而水乡客厅横跨江浙沪三地,作为一处标准的跨域发展区域,则由两省一市共同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https://img.jasve.com/2024-1/679713dccb7475a2aafbe812723eafb1.webp)
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破解示范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动示范区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发挥上海先行先试作用,如支持示范区借鉴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受理」「桩基先行」「分期验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示范区推广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审批模式」等更多的改革政策。目前我们看到,两区一县属地政府财政资金都较为紧张,原本想借助长新公司这样的跨区域市场主体发挥融资杠杆作用,但因水乡客厅先行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类、生态类公益项目,因此市场化融资额度有限,建议是否能够参照上海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一二级联动的相关制度,来解决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在动迁、征地方面的资金保障问题,以及开发建设的模式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与此同时,争取上级的资金政策支持、促进重大项目的落地也依旧是三地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上海市的全力支持下,青浦区在资金保障、土地指标、动迁推进等方面较吴江、嘉善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希望能够继续发挥上海龙头引领作用,带动江、浙两地为示范区的发展争取各层面的政策,如在省级层面对土地指标等资源要素的单列支持。还有考虑到水乡客厅位于三地的边缘,各项发展基础都相对薄弱,希望能够发挥上海市产业地图对投资促进的引导作用,加快吸引优质项目在水乡客厅区域内的优先落地,以上海的示范表率推动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招商引资新格局,更高质量一体化推进示范区建设。
[16:45]赵爱华:结合专题研究以及实地走访长三角典型城市的调研情况,就长三角地区协同推进可回收物资源化谈几点建议,全国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以来,上海及长三角其他省市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后的可回收物、废玻璃等如何利用是长三角面临的共性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https://img.jasve.com/2024-1/4b9af32862a3fd89f8250b88ad816bb2.webp)
一是可回收物增长稳定,出路不稳不畅。二是分类标准不一,可回收物利用效率不高,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研究所报告显示,我国的低质回收物的回收率低,垃圾回收物分类收集,品质不高,主体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非正规小企业操作粗放,设施装备缺乏更新改造动力,国内的可回收物没有明确的规定,新技术、新工艺缺乏储备,如我们平时扔的矿水瓶没有脱衣摘帽,非质化利用低。三是区域统筹尚未形成,对可回收物的资源共识尚未形成,跨区域的供需关系没有充分对接,理念尚未确立,相对立法滞后,可回收物管理缺乏明确法规支撑,国家现有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不强,长三角地区依靠市场自发交易关系初步形成,但并未形成统一共识下的利用标准及协同机制,跨省流动尚无明确的制度支持。去年总书记在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强调跨区域协同,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垃圾分类已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都进入无废城市,统一战略、统一基础和统一目标下,建议长三角地区以协同构建可回收物资源化机制为重点,探索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复制的长三角方案。
具体路径建议从以下五个联合着手。1、联合发布长三角标准体系,统一可回收物回收目录,统一剂量标准、统一设施和运营标准,推进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共管。2、联合可回收物布局,推进城市之间互补,推进设施布局试点,鼓励设施共建共享。3、联合共建信息化管控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建立联单管理模块,实时监控可回收物流向流量。4、联合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开发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人工智能在可回收物分拣领域的应用场景,建立可回收物资源利用碳核算系列标准,共同推进产业技术进步。5、联合创新跨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简化备案流程,建立互认信用体系,共同推进资源化产品市场流通等,探索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共享区域协同带来的制度红利。
[16:40]韩若冰:建议上海牵头优化服务体系。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活跃度与科研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区域,稳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核心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推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服务一体化、高效化尤为关键的一环,上海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仪器设备、文献、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整合共享,此基础上与长三角其他省市打造面向社会的长三角科技服务平台,卓有成效。
![](https://img.jasve.com/2024-1/3f0259a59cbe91e5b429fd576ed2583b.webp)
当前平台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线平台结构功能简单,各省市科研仪器等仪器无法精准对比。其次,目前平台仅能做到信息上网,实验平台信息性、精准性无法比对,各科研单位缺乏共享有效的服务机制,要为各类科研创新主体提供更加满意信赖的服务支撑,长三角科研仪器联网之后需要进一步优化协同,打造共享服务的2.0版。
建议一是上海升级更加便捷的在线平台,上海发挥优势牵头三省加快科研仪器服务数据标准的统一,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能,提升功能平台的服务层级,体系资源匹配的便利性、精准性。二是优化竞争生态,引入鲶鱼效应,引入市场活力的非公所有制科研加入竞争,同时引入口碑评价机制,通过补贴奖励机制提高效能,打破区域壁垒,提高长三角跨区域服务能力,不断创新为科研企业、政府各类科研主体提供更多专业支持。三是探索机制创新,进一步挖掘科研院校资源潜能,目前科研体制下高校院所仍有大量科学装置与实验仪器处于低效运行甚至闲置状态。每年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结提之后产生新的赋予科研设施,造成低效运行,上海要打破壁垒,摸索盘活存量低效的设备优势,转化成面向全社会的科研能力,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6:35]金银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https://img.jasve.com/2024-1/77d978bf79d792d839bf0277fd82e555.webp)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两个关键词,正在积极建设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高新区,进一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深入探索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长三角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提供科技与产业支撑,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022年8月,两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将支持建设跨省域高新区和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列为首条政策,支持由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以「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当前阶段,方向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一,亟待全面建成省(市)级高新区。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要求,建成省(市)级高新区是申请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本条件。目前跨省域高新区吴江片区、嘉善片区均属省级高新区,青浦片区则尚不属于上海市级高新区,不利于发挥青浦建设跨省域高新区和争创国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
第二,实体化管理运行机构尚不健全。作为牵头片区,青浦还肩负着待条件成熟后联合吴江、嘉善片区共建跨省域高新区统筹管理机构的责任。目前吴江片区、嘉善片区均已建立实体化管理机构,青浦片区也亟待建立实体化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更加有力高效推进高新区建设。
第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力亟待提升。近年来,跨省域高新区已经集聚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但资源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实力仍相对薄弱,与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不足,建议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促进跨省域高新区及青浦片区的加快建设发展。
第一,积极争取创建省(市)级高新区。支持青浦片区申请创建市级高新区并尽早获批,后续享受市级高新区有关优惠政策,为争创国家高新区做好准备。
第二,建立实体化管理运行机构。落实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建设方案要求,支持青浦片区建立实体化管理运行机构,优化完善统筹协调机制,配强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为跨省域高新区及青浦片区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第三,设立高新区建设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青浦区联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共同出资设立跨省域高新区产业基金,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金参加,重点投资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促进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争取实施倾斜性优惠政策。借鉴张江高新区、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等的先进经验做法,赋予跨省域高新区青浦片区特殊优惠政策,如增加对高新区的土地供应指标,对落地高新区的重大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给予奖励或补助等,加速科技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16:30]主持人:各位代表、各位列席人员同志们,为了更好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安排,今天下午市全体人大代表组织召开第六次会议,在这里讨论「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会议,截至目前共有90位市人大代表参加本次专题的审议,根据大会安排由我主持今天的专题审议会议。
![](https://img.jasve.com/2024-1/d0e5bbfe78446902037793ee36c2ec53.webp)
首先对各位代表积极参加本场专题审议会议表示欢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重大历史使命,此后总书记多次在长三角地区考察调研,在重要环节为长三角把脉定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擘画新的蓝图。
随后召开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决定,要展开新探索、持续抓深化,落实新责任,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突破。本次专题审议目的凝聚人大代表的智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政府对本次专题审议工作十分重视,在会前提交专题审议的参阅材料,市七个部门的同志今天到会听取代表们的意见,本场专题审议由新民晚报·新民网进行图文直播,下面请各位代表发表审议意见,为了让更多代表发表意见,每位代表发言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时间到工作人员会用铃声提示。需要发言的代表请举手示意,发言前请报一下自己的姓名和代表编号。
现在开始。
[16:30]1月24日16时30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